《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79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众人听到这话,也都起身鼓掌喝彩、很是捧场。

  李泰让人将这铜匾悬挂在自家正堂门厅外,用自身都水使者的身份认证自己家这座厅堂以后就是渠盟正式的议事大厅。

  他倒是想向大行台求一个认证褒扬,可宇文泰现在还在忙于消化收获、扩编军队,大概是懒得搭理他这沽名钓誉的行径,而且宇文泰那一手狗爬的字迹还不如他自己写的端正。

  虽然说自己表扬自己有点不要脸,但见大家都这么捧场,李泰也就不觉得尴尬了。

  他并不只给自己准备了一个铜匾,还给这些率先支持自己的乡豪们各自准备了一份礼物。

  当铜匾被挂上去之后,他又走下堂来,从部曲手中接过一个锦盒,来到商原赵党长面前笑语道:“情义不以物量,但真金可以为证。渠盟创事以来,赵党长不以老迈贪闲、事必躬亲、劳苦实多,浅以此物道谢!”

  说话间,他打开锦盒,里面赫然摆着一面黄橙橙的金牌,金牌表面是“乡义高士”四个字,背面则是雕刻着龙首渠的渠线轮廓。金牌重一斤有余,本身价值便已经很高,又蕴含着非凡的意义。

  赵党长老脸上满是笑容,想接却又不敢接的样子,李泰见状后,索性直接将这金牌帮赵党长系在了腰带上,顿时压得赵党长腰带都悬在了胯上。

  众人见状后又是拍掌祝贺,眼神中充满了羡慕。李泰也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凡今日到场者,逐一赠给一面同样的金牌,一下子就洒出了上百斤的金子。

  众人一边有感李泰的出手阔绰,一边也满是爱惜珍重的摩挲着这面金牌,因此感受到的兴奋与荣誉感又远远超过了金子本身的价值。

  李泰邀请众人前来聚会,当然不只是为了撒钱,等到送完礼物回席坐定,便又笑着说道:“我等众位虽因渠事而聚首堂中,但乡事又何止河渠一桩?凡所乡亲衣食有患、疾病困苦者,俱为乡义应作救助。

  趁此龙首渠成,且置义仓一座为贺,我以谷米万石、帛千匹以充仓实,请诸位择乡里仁德著称者任此仓监,抚恤孤寡、慰问疾病,凡所乡人忧困求助者,皆由此中出济!”

  他话音刚落,堂中又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并有数名乡豪也都纷纷站起身来,表示愿意捐物义仓、壮此义举。

  李泰倒是没有安排什么托,应该说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正义善良的一面,当帮助别人获得感激时,心里也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乡人施善、各凭心意,但若只是一味的损己肥人、也绝对不是长久之计。人唯自助、遂得众助,懒散自弃者,天亦弃之,人莫能助!”

  李泰趁着这股势头,又讲起第二件事:“诸位应知,去年我孑然入乡,至今略聚资业,凡所拥得,皆乡人厚爱惠我。所谓取之于人、用之于人,我虽然不以大善而称,但也希望乡居所见皆殷实知礼的乡亲,而并非穷生奸计的恶徒。

  但往往乡人虽有治业之心力,却未必能有立事之资本,以至于蹉跎经年、志气遂败。往年观此诸类,有怜悯之心却无救济之力。如今于物事中略得盈余,便也想将我治业的心得转授亲近之乡户……”

  众人听到这话,也都纷纷打起精神。李泰这个东州新客快速的崛起于乡里,他们也都是亲眼所见,这当中超出乡情乡势的权力经营他们未必能知,可也都深信李泰一定是有独家的秘诀。

  别的不说,单单商原工坊里那些品质上佳、畅销于市的商品,就让人羡慕不已。

  李泰见众人如此的热情饱满,也觉得气氛铺垫到位了,于是便将他真正的计划讲出来。

  他如今也算是资本雄厚,但钱如果不花出去就是一堆死物,但要怎么花才能更有效果,却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就西魏这个生产力水平和商贸环境,就算想要野蛮消费都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就需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一下环境。

  他要开一个银行,将这些渠盟里的元老们作为客户,放贷牟利还是其次,关键还是让这些土豪们走出各自的庄园,参与到整个社会互相交流的经济活动中来。

  为了避免有些杠精挑错,说他异想天开,李泰为此也是准备了挺长的时间。

  首先通过渠盟、划定一部分乡户,通过修造龙首渠一事加深彼此的共事情义,让渠盟人事成为他们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一部分,彼此间不再只是乡情伦理的约束,而是建立起更深的一层连接。

  豪赠金牌也是为了加强他们对这一身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再想背叛就会有更大的心理负担和社会代价。在人事不常流通的古代社会,在渠盟这个组织结构中如果欠债不还,那可是要比裸贷更加严重的社会性死亡,甚至祖孙数代都有可能被打上一个背信弃义的标签。

  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放贷环境,再进行金融活动的风险就会被降到最低。大数据还要用云计算杀熟,李泰靠着渠盟的人事网络,只要不盲目扩大放贷氛围,他的钱就不会打水漂。

  一般的地境豪强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大庄园经济基础上,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借贷的需求,即便有所盈余,首先选择也是比较稳定的投资于土地。

  所以李泰还要做好一个榜样,通过自家的产业扩张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看到一种回报更高的投资和生产模式。

  即便如此,有鉴于关西比较脆弱的民生基础,李泰也并没有盲目冒进。

  他首先提出的一个方案,还是乡户们最熟悉的纺织。不再是分散于每家每户一条龙的生产,李泰这里免费提供桑苗、蚕种、麻籽等物,乡户们各自认购多少种植面积即可领取,唯一的要求就是丝麻原料必须回售给李泰。

  这些丝麻原料在经过大纺车的加工后,发还各户进行织造。李泰这里同样提供织机,每台织机每年必须提供多少织品,扣除丝线麻线与织机的成本之后,其他的织物则就按照时价以等量的物品进行交换。

  资源只有经过置换,才能获得优化配置。掌握了洛水水利后,李泰的工坊纺线能力激增,但织造却严重的拖了后腿,即便想要扩大产出,却也没有足够的织工。

  于乡户们而言,这种生产模式也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而且生产模式的改变与产能的扩大完全不需要他们进行任何投入,都由李泰托底。

  所以当李泰说完他这个计划的时候,在场众乡户们也都纷纷认领织机。这件事的风险几乎没有,即便他们不加入进来,各自也要进行纺织生产。

  堂中近百乡豪,各量家势大小认领数量不等的织机,有的十几架,有的则上百架。到最后统计下来,认领的织机足有七千多架。

  按照每架织机岁返百匹,那么到了明年这时候,李泰到了明年这时候就能手拥七十多万匹织物的巨货!而其中的三成都将扣除为他的成本投入,换言之就是二十多万匹属于他。剩下的五十多万匹,他则给予等价的物资进行交换。

  这笔帐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众人各自核计一番,一时间也都怀疑李泰有没有能力掌握这么大的物资盘口。

  李泰则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实力,直接让人搬来金银于堂中分秤,七千多架织机他是没有的,所以也只能从乡户手中购买,当堂买卖、当堂称金,有多少要多少!

  换言之,各家将各自织机卖给李泰,再各自领回进行生产,拿织机的所有权换来金银、生产不误,只要明年这时候返还定量就好。

  乡户们自然是大赚,李泰也没有亏,这七十多万匹织物他家人一年累死也织不出来,七十多个高敖曹啊!

第0204章 家资相托

  除了纺织模式的改变,李泰还将一部分自家产业的加工环节拆分出来,比如油坊油料的加工、还有造纸等工序。

  也有一些乡豪踊跃认领,毕竟技术和先期成本都由李泰负责,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有李泰负责回购,他们的风险和投入都非常的小。

  只不过多数乡豪还是比较保守,整体上对此热情并不如纺织那么高。

  李泰对此也不在意,毕竟关西的民生还是比较脆弱,以耕织为根本并没有错。如果大家都不种田了,他就算有钱也没处买粮食。

  这一轮合作洽谈完毕,李泰在众人眼中的形象也隐隐有所不同,已经可以说是群众公认、确凿无疑的乡里首望。坐在这里的哪里还是一个人,是七千多架织机、七十多万匹布帛啊!

  整个华州、乃至于整个关西,能够撬动掌握这么多乡资物力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这就是威望与势力的最直观体现。

  正事谈完,庄人们便送上各种饮食酒菜,众人都放开肚量畅饮饱食,宾主尽欢。

  在席中李泰又将养伤完毕的李雁头介绍给大家,李雁头之前因为手刃刘镇羌,李泰为之请功,得授一个五品将军号与都督衔。去年都督衔还能凭着捐输钱粮买到,今年就变得金贵了起来。

  澄城郡的防城已经在建造了,李泰打算安排李雁头担任这一个防城的守将,向众人引见也是为了给他统率乡团而作铺垫。

  今年大阅之前诸州扫地为兵,但在大阅之后乡团又大量解散,华州境内也在所难免。

  李泰之前招募的三百多名乡勇直接成为了自己的私人部曲,可之前宇文泰表示要由霸府承担陕北两防的物料消耗,他也意识到随着物资基础转好、宇文泰是想收紧一下权力,不能再让各境镇将与豪强势力无序激增。

  所以李泰再想这么公开面向乡里招募私曲,就得小心点了。既然不能再面向乡豪个体广泛招募,那自然就得学习老大拉拢豪强,将这些乡豪们各自部曲广泛收编。

  因此李泰又借着这气氛向众人公布,他将再扩募一千名乡团兵士,交由李雁头统率镇守澄城郡的防城中。

  在场众人闻言后也都极为兴奋,各自踊跃表态愿意让自家子弟部曲追随入军。关西尚武风气浓厚,弓刀在手就能高人一等,李泰的仁义大气也是有目共睹。

  之前商原募兵,便有许多人家子弟见征,只是因为标准太高而遗憾落选。如今又有了机会而且标准放宽,那自然要赶紧争取。

  瞧着夜色渐深,李泰便让李雁头留下来代他主持宴会,自己则与柳敏一起返回谷中别墅醒酒休息。

  等回到别墅中坐定下来,已经有点醉眼朦胧的柳敏先是痛饮了几碗醒酒暖身的姜汤,然后又表情夸张的对李泰说道:“往年我也曾经自负待人在事不失精明,但今天见到伯山你的言行规划,才知道人间真正智者是何姿态,自愧不如、羞不能及啊……能将乡情统合至此,盛聚人心物力,哪怕没有家世祖荫的庇护,此世也必有伯山你的一席之地啊,佩服、实在佩服!”

  柳敏这么说,李泰自不跟他抬杠,能够做到今天这一步他也的确不容易。乡里声势的激涨,家世带来的加成的确是微乎其微,陇西李氏门第虽高,但也不接地气很久了,若单纯只是家世,乡里土豪们管他是谁。

  不过他特意留下柳敏来参加聚会,可不是为了炫耀显摆然后听两句彩虹屁,见到柳敏思路渐渐恢复清晰,他才又笑语道:“于此乡势一桩,我的确是不惭可夸。也想据此问一问柳兄,愿不愿意共此乡情友好长处?”

  “伯山你是想建议我迁居此乡?这、这实在有些突然……吾乡虽然战乱频有、民生甚苦,但终究故情难舍啊!”

  柳敏这会儿思路还是有点迟钝,听到这话后便摇头叹笑道。他的确很羡慕李泰于此乡所享有的乡资声望,但还谈不上要入此附从。

  “柳兄你误会了,凝守乡中一抔土,不恋他乡万钟粟。我这个失乡的可怜人侨居此处,辛苦自知,心中也着实羡慕柳兄你能有乡情守望依赖。”

  李泰闻言后便又耐心解释道:“柳兄你应该有见,此乡资力颇为可观,若得友好相处,于人于己都是有益无害。兄今将要归乡督创盐政,我不敢私相求授的损你清声,但若能于事中偏助我乡一二,我也一定会代表乡人竭诚以报。”

  柳敏听到这里才总算明白了李泰的意思,他抬手揉了一把脸然后又沉吟一番,才望着李泰正色说道:“伯山你既已言此,我也实不相瞒。之前来访时,满心困厄愁思,只道前程晦暗艰难,甚至略存厌世之想,幼子同引此处便是打算托付于伯山,我则心怀死志的归乡就事……”

  “但在听到伯山你一通分讲之后,我才明白大行台遇我仍厚,前所思虑俱是愚计。感恩于怀,唯竭诚以报!但人生无常,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伯山你今仍肯相论谋算,我实在是高兴,起码在伯山看来,我并不是一个愚不堪事之人!”

  讲到这里,柳敏又将坐姿稍作端正,然后继续说道:“伯山你既然信得过我,我也厚颜再托你一事。乡里有一批浮财薄资,亲党饮食不需耗此,但还需要劳心失力的兼顾周全。伯山你若不弃,我想将这一批资货寄于你处,你自作计使用,来年亲党若有物短之困,希望你能循此情义周济几分。”

  李泰听到这话顿时也是一愣,他留下柳敏是为了展示一下乡里财力,从而加深一下彼此的合作。

  比如在盐引方面偏给几分,食盐在任何时候可都是硬通货和快消品。李泰来年还要筹给乡户们多达价值五十万匹布帛的资货,如果能用食盐交付一部分,自然会让群众满意。

  到时候再去陕北创建推行他的开中法,这些乡里人力物资自然也能更加方便的向陕北调度引入。

  可是没想到在柳敏这里收到的效果比他预想中还要更大,让柳敏对他的经营之能推崇备至,以至于都要将家财托付给他代为经营。

  细想一下,这件事倒也并不突兀。就连长孙家都有那样浓烈的忧患意识,要在北地山中预留一条退路,其他人当然也有这样的诉求与期望。

  柳敏家族地当河东前线,他进入关中做事本身就有为家族谋划前景、对冲风险的使命。

  但因为无意间得罪了长孙氏,让他在关中数年人事经营几乎毁于一旦,面对这样的情况,再作别样的分散风险的计划也是当务之急。

  时局常年动荡不安,类似柳敏这样的豪富家世虽然衣食无忧,但也面对一个比较无奈的问题,那就是有钱花不出去。

  像长孙家那样山里建座庙藏起来算是比较常规的做法,但也难免遇上李泰和柳敏这样手贱的人误打误撞的劫掠一空。

  李泰猜想柳敏家肯定也有类似的布置,但在自己搞坏了别人的秘密巢穴后便意识到这也不够保险,又见识到李泰操控乡势的本领,自然就想到托付给李泰。

  钱藏在老鼠洞里,也难免被人偷搬。可放在李泰这里,只要李泰还在,这笔钱就是稳的。甚至来年李泰如果能混出更加远大的前程,这笔钱都不必再提。

  “柳兄你既然信得过我,那我便不会拒绝。无论这一笔资货是盈是亏,但使伯山户中瓮底尚存一粟,也必与兄剖而食之!”

  李泰倒是不愁有钱花不出去,他眼下放贷的规模还只局限在第一批的渠盟元老们,渠盟仍在继续发展,而他也还有一些需要大笔投入的计划。

  比如说通过渠盟与郡县官府交涉,投资他们境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换取一些资源分享。你们没钱修渠,我给你们出,但这煤矿得让我挖两年,你们境中得种植多少经济作物、给我提供原料!

  他前在北地收获虽多,但完全变现仍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要推动更加庞大的计划财力仍显不足,柳敏寄存的物资正好可以进行投入。

  柳敏见李泰点头应下,便也笑了起来:“伯山才力如何,我有眼见。今日成此约定,户中少辈可谓是余生有济了!”

  但柳敏还是太乐观了,外堂廊下,不复之前桀骜的李雅侧着身站在若干凤身旁,指着房间里玩累了正抱着玩具酣睡的柳昂,颇为狗腿的对若干凤谄笑道:“阿兄,这小子想是要长居这里,咱们不给他来一番?”

  若干凤闻言后便白他一眼,不屑道:“那还是个孩子,你下得去手?”

  “有什么下不得手?既入门中来,就得教会他门中的规矩!我当时虽然也难捱得很,但阿兄瞧我现在有多端庄!”

  李雅摩拳擦掌的说道,丝毫不因为这小子年幼便有心软,并一再力陈揍一顿的好处有多大,俨然已经成了一个遵守门规的纪律标兵。

第0205章 因材施教

  清晨时分,当柳敏幼子柳昂得知往后都要长留此间,顿时嚎啕大哭起来,抱着父亲的大腿只是不撒手。

  另一边,李泰手握着一柄戒尺,将李雅按着趴在堂中小案上,挥尺抽打着这小子的屁股,疼得李雅龇牙咧嘴,但仍倔强的不肯哭喊,只是一脸不屑的瞥着那哭的涕泪横流的柳昂。

  乱世之中各为生计前程奔波,谁也没有太多精力闲情投注到儿女私情中。

  看到儿子哭的这么凄楚可怜,柳敏自也觉得心酸,但在稍作安慰后还是硬着心肠推开儿子,走到李泰面前重重点头道:“伯山,小儿便托付给你。我还要回城处理一些杂务,赶在新年之前便要过河归乡。”

  “柳兄你放心去罢,孩儿寄养在此,我一定会待若子侄,用心教养!”

  李泰也连忙站起身来说道,只是手里的戒尺和这体罚的场景显得有些古怪。不过也说明他的确用了心,若在心里就不亲近,谁会花那么大力气揍别人家小孩,都累出汗来了。

  他牵着那柳昂的小手将柳敏送出谷外,等到再返回时,于门外便听到房间里李雅带着哭腔跟若干凤嬉笑道:“不疼、一点都不疼,庄主他力气小的很……”

  等到李泰的脑袋从门外探进来,李雅又忙不迭趴回小案上,只是片刻后肩头却耸动起来,嘴里也发出了呜呜哭声:“凭什么、凭什么又要打我?我只是教了教他门中的规矩,都没动手……我来时,庄主和达摩阿兄打得那么凶狠,凭什么不能打他?”

  李泰低头看了看那怯生生扒着门框不敢进去的柳昂,听到李雅的哭诉声,一时间也有些无语:你哪来的脸问凭什么?人家什么样,你刚来时什么样,还问这样的话简直就是没有逼数。

  更何况人家老子还没走,你半夜跑人房间恐吓小孩,揍你还揍错了?

  “初入此门中时便告诉你,我的话就是规矩。现在还有这样的疑惑,可见还是没有记清楚!”

  李泰走上前又摸起了戒尺,李雅见状后忙不迭从案上翻个身,屁股压在身下两手捂住,颇为凄楚道:“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

  李泰抬手将这小子拉起来,就案马步坐定,戒尺丢在一边,语重心长的望着他说道:“打罚并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让你明白道理。”

  “我知、我知,道理就是庄主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再也不敢自作主张了!”

  这小子破防之后,变得尤其的乖顺,闻言后连忙点头说道。

  李泰见状后又是一乐,抬手拍拍这小子肩膀,语调变得温和起来:“我于人间也是勇武著称,万军之中出入无禁,难道真的会因在你等少辈身上逞威欢乐?

  因材施教,这是良师上教才会有的认知技艺。你或觉得门中诸类,我只待你苛刻,或也因此愤懑,但也该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你是将门英种,秉性特异、资质顽强,想要雕琢成材,便要更加的用力。

  陶土只需要以水沟和便可成型,金铁却需要千锤百炼才能锋芒毕露。正是越优质的材料,才需要加重力道的捶打磨砺。这个道理,本来是希望你能自悟,现在看来还是有些痴愚啊!”

  “原来庄主竟然这么看得起我!”

  李雅听到这话后先是愣了一愣,旋即便又一脸振奋的喊话道:“我的确是这样的人,禁得住捶打!哪怕庄主不说,再遭打几次我也能自悟出来!达摩阿兄、还有那新入门小子,他们也都不如我遭得住这么多折磨!庄主你说得对,我是金铁,不是砂土。庄主你再来吧,我不喊痛!”

  说话间,他转过身便向李泰撅起屁股,并不无炫耀的瞧了瞧旁边的若干凤和门外小童柳昂。有的时候,虚荣感就是来自于人无我有,讲到被庄主用戒尺抽打,你们两个加起来也不如我多,虽然很痛,但是快乐。

  “今天先不打了,凡事有量有度、适可而止,这戒尺你且收着,哪日觉得仍需惩戒,携来见我。”

  给人洗脑倒是挺快乐,可若遇上一个擅长自我催眠的人,也是让人乏甚成就感,李泰将戒尺抛给这小子又说道。

  李雅连忙一脸恭敬的接过戒尺,先向李泰道谢,然后又握住戒尺在手里甩舞了几把向若干凤炫耀,转又别在了自己腰带里,迈着外八字往堂外走去,走到门口垂眼瞧了瞧那低头不敢看他的柳昂,嘎嘎笑了两声。

  你们这些陶土劣才,根本就不配被庄主用戒尺教育!

  “阿兄,难道我真的比李九庸劣许多?”

  瞧着李雅那趾高气扬的样子,若干凤便有些不爽,走上前皱眉望着李泰。

  李泰站起身来指了指那小案,笑呵呵道:“你趴下来,我告诉你答案。”

  若干凤见状后连忙摆摆手,干笑道:“不用了,我回房做题去了,阿兄!”

  说完这话,若干凤便也一溜烟跑了。

  李泰又看看那心情仍未从与亲人分别的悲伤中平复的柳昂,不由得感叹他这里真成托儿所了。不过饮食起居之类也不用他操心,柳敏自留下十几名家奴照顾儿子,他这里只需要提供一个住处就好。

  又过几日,表哥崔谦再次来访,与之同行的有一个名叫李缋的中年人,在朝担任散骑常侍。这李缋同样出身陇西李氏,故司徒李琰之的儿子,从辈分轮起来,李泰还要称一声叔父。

  李泰出谷将两人迎入堂中,面对这个李缋,他还是有点尴尬。因为他们陇西李氏跟长孙家的亲戚关系,就是源自于李缋一家。

  早在北魏还没有大乱时,长孙绍远的同母弟长孙士亮年仅十岁的时候就娶了李琰之的闺女,算起来李缋正是长孙士亮的小舅子。

  “往年神州大乱、亲属离丧,人心不安。如今适乱多年却仍情裂难弥,至亲者竟然相见不识,实在是让人对望伤感。阿磐你的时誉贤声,我闻名已久,前有杂务缠身,一直憾不能见。就乡来观,果然风采迷人,我家喜得少壮啊!”

  李缋见到李泰后,倒没有直接责怪他伤害自家亲戚情谊,拉着他便先赞赏几句。

  李泰也陪着说了几句客套话,并给表哥崔谦递了一个询问的眼色。这个年代同族同姓关系未必亲近,长孙家一门亲戚尚且裂痕深重,各人的人际关系也因处境而有不同。

  拿旧年的河阴之变来说,他们这一脉陇西李氏嫡系子弟就死伤惨重,如果不是自家老子锦鲤附体,这世界有没有他还另说。但李琰之一家却受累不深,仍然在尔朱家掌控的洛阳朝廷任职。

  李泰也不是孤独缺爱,遇到一个同族中人就要握手攀亲戚,他搞长孙家的时候,也压根没有在意这一层亲戚关系。

  崔谦还没来得及给李泰什么暗示,李缋便又对他说道:“前者事情纷扰,我也有知。事因对错暂且不论,本该相亲互助的人家却裂目成仇,这是世道给人情带来的伤害。

  但幸在瓜葛之内的亲缘仍在,仍有可作弥合修复的余地。眼见元月渐近,阿磐你能否随我入京,咱们去故亲邸上道歉请谅,不要再让这纠纷延续、招人嘲笑?”

  李泰还没来得及开口回答,崔谦便抬手摆了一摆。但就算没有崔谦的暗示,李泰当然也不会轻信其人。

  略作沉吟后,李泰才又说道:“我想请问叔父,此行发此声言,究竟是叔父自己心意,又或者是冯翊公家人所计?如果叔父以为我这么做更好,我也不是怯于担当之人,便随叔父同往又如何!但若是有邪情杂扰,逼得叔父难发直声,也请叔父能将详情告知!”

  李缋听到这话,神情便有些难看,低下头去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又开口说道:“阿磐你既然这么说,我也不该瞒你。你应知我家你姑母早年入为上党王家新妇,只恨天年不寿,早早便弃世而去,唯留一息尚在人间。日前冯翊公入户访见,道我家若是不能从善解决此事,便要绝此一门情义,并不准山尼再嗣其宗……”

  李泰听到这话,眉头便皱了起来,看来这长孙家真是要针对他全方位打击。

  “西奔以来,我与你伯父都闲散于事外,没有长盛的势力可以关照亲者,也深惭未能给阿磐你扶护关照。冯翊公既作此言,便绝不会善罢甘休。山尼是你姑母唯一血脉,若是不容其家,受诬为名教败类,则难免生者悲凉、亡者不安……”

  李缋又一脸愁色的说道,神情中颇有无助怅然。

  若长孙家以别事要挟,他们兄弟也不必如此苦恼,可若是废了他们陇西李氏所出之子的嗣位,侮辱性既大,而他们又没有太好的反制手段。

  长孙家这种事是做惯了,可他们如果处理不当,这件事会对他们陇西李氏子女婚配整体上都会有一个极大的负面影响。

  归根到底还是时势不同,如今他们兄弟可没有任何让长孙家忌惮或仰仗的地方。

第0206章 塞翁失马

  李泰在听完李缋的讲述后,一时间心情也颇复杂,并且有点哭笑不得。

  你这次可真是惹恼我了,如果还不赶紧登门来认错受罚,我就要对我家子侄下手了,你怕不怕?

  虽然听起来有点古怪,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也不能说长孙绍远这逻辑有问题,他就是要扩大到针对整个陇西李氏的打击,为此不惜自损八百,也要把面子讨回来!

  面对这种混不吝,李泰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进入关西以来,他之所以跟李琰之这一系的族人们接触不多,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霸府范围内,而李纲、李缋兄弟俩显然一直都是偏近于元魏皇室的立场。

  长孙绍远这么搞,不只是要彻底跟陇西李氏撕破脸,更是要把他们亲近朝廷的人推到对立面上去,是要凭实力做个搅屎棍,把他们这些仍然亲近元魏的小火苗给扬了。

  怪不得宇文泰给长孙绍远这么大的搞事空间,甚至就连太尉之位都纵容其一言废之,他是看清楚了这长孙绍远底色如何,再怎么搞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出来。

  所以说这国运家运真的是有点玄术在其中,东边的高欢父子别管私德如何,个人能力都是杠杠的,西边的宇文泰叔侄父子也都不差。

  长孙家国之巨勋,当然也是凭实力风光过,但当运势不再,就变得有点不知所谓。好歹后人里还有长孙晟父子,让这个家族再雄起一把,成为关陇最后的老大,感情是在这里卡CD攒智力憋大招呢。

  不过这件事也不能全怪长孙绍远,毕竟在其视角看来,李泰这件事的确干的不地道。大家好歹还是面子亲戚,你却把我老子牌位扬了,这事如果不能找回场子,我家颜面何存?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79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