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高湛这盘剥沙门的大业还没有大规模的展开,滏口方面的局势便又发生了剧变。
第1233章 走避青齐
滏口关城西侧一片愁云惨淡,高归彦并其所部人马正陷入了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绝望境地。
“大王,厍狄领军仍是不肯放行,后路魏军已经渐近,当下该当如何?”
听到部将的奏告,高归彦也是一脸的颓丧之色,他在沉默好一会儿之后才又沉声说道:“且先督令军众于关前设置营栅稍为阻敌,我再去城下交涉一番!”
尽管心内已经是愤懑至极,但是为了能够活命,高归彦只能选择再次忍气吞声的回到城下,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趾高气扬的大加指责,而是向着城头上涩声喊话道:“请敬告城中厍狄领军,前者上党不敌而走,我确有罪。唯今大敌当前,害我何益?但能接引入城,必率群徒与领军并肩协力共守滏口,以期戴罪立功。领军若肯接纳活我,此恩没齿难忘……”
讲到这里,他更连连呼唤关城中一众将士名号并作乞求。他早在天保年间便常年执掌宿卫、担任领军大将军,之前却被高湛逐出,眼下滏口驻守众将士当中也不乏他的旧属,此时听到他的乞求诉苦,各自也都心生不忍,便将此事向城中厍狄伏连奏报。
厍狄伏连自然知道高归彦是怎样的货色,无论是当年陷害曾经抚养他的堂兄高岳、还是出卖对他多有崇信的文宣皇帝,全都没有什么什么心理负担。
此时其人为了活命而诸多哀求,但其内心里不知已经积攒了多少对自己的怨恨,一旦放其进入关城,不异于引狼入室,并肩杀敌不用想了,还得时刻提防会被其加以报复。
不过因为城中也不乏高归彦的旧部对其多有同情,厍狄伏连也不敢太过绝情,只是让人往城外送去一些刀矢军械与粮草物资,并又登上城头对高归彦回话道:“末将与大王并是为国效力,所处位置不同而已。
今强敌来犯,某等为将者谁不肯誓死杀敌?唯此关城狭隘,难容大军布列战阵,但请大王于关前列阵迎敌,末将自于城中谨慎接应!若大王战死关前,末将又岂敢轻退独活?”
无论高归彦作何哀求,厍狄伏连仍然不肯将其军众放入城中,只是表示一旦敌军追至、双方交战起来,他会给予前线各种支援策应。
到最后,高归彦便也只能恨恨归营,然后着令将士们提高警惕、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追兵。众将士们本来还盼望着能够退回滏口,却不想竟然被拒于关前平地列阵,甚至还不如据守上党城中,心情自然也是惶恐懊恼,营中多有骚乱滋生。
入夜后,高归彦忧心忡忡的在帐内合衣入眠,好不容易才渐渐入睡,但是在半昏半醒间忽然听到营外传来骚乱声,他顿时惊坐起来,抓起床榻一旁的佩刀疾声问道:“营外发生何事?莫非敌军攻来?”
亲兵们也不清楚状况如何,先是冲入十几人来手忙脚乱的给高归彦披上战甲,又分出数人往营前去查探情况,过了一会儿才返回来奏告道:“启禀大王,是胡将军自引所部往、往西面去了!”
“狗贼竟然舍我投敌!”
高归彦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沉,眼下身处绝境且后路追兵渐近,部将私自率部离营西去,显然不是为的迎战强敌,只有可能是投敌活命。
“大王,难道咱们当真要于此拒敌死战?长广王不仁,厍狄领军也不肯接纳,若见我与敌死战,必然更加不肯救援……”
有亲兵暗窥高归彦神情,口中小心翼翼说道。
高归彦闻言后眉头顿时一皱,望着这亲兵怒声道:“莫非你也要劝我出降?我今在国是何身份,即便投敌,李伯山又能何以待我?如若待以常人,我又岂可受此羞辱!”
老实说,他并不是没有想过投敌,可是一想到投靠西魏之后的巨大落差,心中便暗生抵触。在北齐他好歹是位高权重的宗家耆老,可是如果去了西魏显然不可能会有如此尊崇的待遇,而且那李伯山甚至都不肯派遣使徒前来劝降游说,这不免让他心里更加没底。
“虽然、纵或势位难比,可好歹……”
那亲兵又低头小声嘀咕道,但是在察觉到高归彦眼神变得更加冷厉之后,便也不敢再继续说下去了。
进退无路,又遭受部将的背叛,高归彦心情变得更加恶劣,好歹此夜并无强敌来袭,他便解下战甲,旋即又没好气的说道:“你等且先退下,若无大事不要来扰!养精蓄锐,准备来日与敌决战!”
诸亲兵们闻言后连忙点头应是,然后便各自告退行出。此时的营地中还有着各种小骚乱,虽然不像那胡将军率领部众离开那么大的动静,但也不乏军士猫着腰出营逃亡,都是不愿留下来与魏军交战者。
高归彦的亲兵们看到营中人心惶惶的样子,各自也都越发的心绪下沉、满脸愁色,难道明日他们当真要与追兵在此死战?
脑海中泛起这样的想法,但旋即便都充满了不甘,他们之前放弃上党向东逃亡,斗志便已经大大的削减,而今被堵在滏口不得进入,心内又是悲愤交加,遭受这样的待遇,难道还要为了保护滏口那些家伙而送出自己的性命?
本来高归彦的命令是让他们退出之后便各自休息、准备决战,但是众人在退出大帐后却并没有立即解散,而是彼此打量着同伴们,一股古怪的氛围在他们当中渐渐滋生出来,各自都欲言又止,但又心怀顾忌、不敢率先发声。
如此过了好一会儿,之前在帐内受到高归彦训斥的那名亲兵才开口小声说道:“诸位,大王因恐西投之后或遭魏国薄待,但是,你我又有何势位可恋?此去有升无落啊!”
众人听到这话后,顿时也都眸光一亮,旋即便各自都面露意动之色。是啊!他们在北齐既非名王,又非大将,有什么留恋不舍的?就算是担心家人亲属,看魏军此番进击的架势,说不定不久之后就能冲出滏口、杀入邺都,他们此际相投,既能避免了与魏军死战,运气好还能混个为王先驱的功勋呢!
但是就这么决定西投,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情理难容的感觉,众人虽然心生意动,但一时间还是没能痛下决心,如此又沉默了一会儿,才另有一人小声道:“其实大王又何尝愿与魏军死战?所以才会走避至此,却没想到国中宵小如此无耻,竟然拒不肯纳!与其坐视大王于此枉送性命,不如奉从大王共投魏国!”
众人闻言后顿时便连连点头,然后再无顾忌,凑在了一起小声计议一番,然后有的人转头去了别处,有的人直接又返回高归彦帐中。
睡梦中高归彦微觉有异,睁开眼便见几条乌黑人影围在他的榻旁,他心中顿时已经,口中疾呼道:“你们……”
“大王不要惊慌,某等来救大王!”
几人见高归彦惊醒,顿时便七手八脚的扑上前来,直接用毡毯衾被将其包裹起来,又将他的嘴巴塞住,把高归彦牢牢控制起来。
清晨时分,魏军骑兵大队出现在了滏口西面的道路上,与之同行的还有昨夜率部离开的那胡将军一行。此时的营地中军众较之昨日又少了许多,高归彦的亲兵们守在辕门处,当见到魏军大队渐行渐近,当即便一声令下,旋即营中便悬起了白幡!
“唉,你们真是害苦了我啊!”
大帐中,高归彦被自己亲兵左右胁迫着准备迎接入营接收降人的军众,他脸色惨淡、口中连连长叹道,可是当见到魏将入营、渐行渐近时,他连忙端正神色,大声喊话道:“孤乃大齐平秦王,非是寻常营士!我要求见唐王,滏口多我故旧,愿为唐王劝降!”
高归彦的大营便设在滏口关城的前方,清晨时分厍狄伏连便早早登上城头,想要通过高归彦所部人马与魏军的战斗来观摩判断一下来犯敌军的战斗力如何。可是他等了好一会儿都不见惨烈的战斗发生,却见到营中举起一片降幡!
“平秦王当真无胆鼠辈,竟然阵前投敌!”
看到这一幕后,厍狄伏连心中自是一惊,忙不迭将此消息向邺城奏报,希望长广王速派援军。
邺都长广王邸中,高湛正共亲信们盘点着从诸寺庙僧众那里搜刮来的财富,口中连连感叹道:“这些沙门当真豪富羡人,怪不得就连李伯山那种英雄人物都屡屡榨取、不肯放过!”
他这里刚刚发现一片蓝海市场,只是还没来及深作耕耘,高归彦在阵前投敌的消息便传来,顿时让他心情大坏,又变得胆战心惊起来。
然而噩耗还不只这一桩,很快北面又有消息传来,平原王段韶原本是应率军奔救上党,可是在得知上党失守之后,又恐魏军沿武乡道冲向晋阳,故而暂时放弃南下、归镇井陉,等到晋阳方面有所防备并作调度之后再作别计。
这意味着短期之内,邺都方面都不会有援军赶来,需要邺都人马独力迎战魏军!
“怎、怎么办?”
尽管魏军还需要冲破一道滏口防线,才能冲到邺都城下,可是区区一个滏口,已经完全不足以给高湛带来安全感了,他一时间吓得肝胆俱裂、手足无措。
幸在他的智囊高元海这几日都被关在尚书省中也并非虚度光阴,在经过一番深入的权衡利弊之后,高元海对于当下的危困局面也有了应对之计:“当下邺都危若累卵,相王留此弊大于利,不如暂且走避青齐,再从长计议!”
第1234章 相王英明
“走避青齐?你竟然教我放弃邺都,不战而走?胡说,放肆!”
高湛听到高元海的话之后,脸色顿时一沉,旋即便怒声呵斥道。他心中虽然满是惧怕,但也知道邺都的重要性,不甘心就这么直接弃城而走。
高元海见高湛神情大怒,便又连忙垂首说道:“相王请息怒,容我细禀。之前两国罢战议和,今我挑衅在先,理亏在我,道义已失。此事诚非相王之错,但若魏军果真兵临城下,必然以此诘问,相王何以应答?此其一。
今城中兵微将寡,士民惊慌,人心杂乱,相王纵有韩白之智,群徒却无效死之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此其二。
近年来至尊多有削裁邺都人事,全凭相王勉力维持。初与敌交战之时,至尊仍然调走大将、征发卒力,丝毫不以邺都安危为计。相王留此,只是自险绝境。此其三。
东西交战多年,凡所接壤边地无不深为战火所燎、皆成赤土。唯青齐之地因处东方、独得安宁,地肥民殷,实可为恃。大王东去,即刻暂避敌之锋芒、无受所害,又可收聚青齐财物甲卒,进可收复河北、匡危救难,退可据地称雄、割据一方!”
和士开也在一旁连连点头说道:“不错,若贼未为大害,相王可收青齐之力而归,若贼害弥深,无论是自据青齐,又或者泛舟河海,投奔南朝,皆可挑选,大胜于坐困愁城、计日待死啊!
生人在世区区几十载而已,相王身世富贵,享乐未足半生,仆等实在不忍见相王运道中落、受苦人间。魏国李伯山实在是常人难能战胜的强敌,相王若再迟疑,恐怕都难能走脱了,届时悔之晚矣啊!”
听到几名心腹接连劝说自己,高湛一时间也是心生犹豫起来。他之所以不愿离开邺都,原因与之前高归彦不肯投魏的想法差不多,无非是担心一旦自己离开了,身份势位的落差太大,一时间难以接受。
可是高元海所陈述的理由却是让他大为意动,的确在北齐疆域之内,与西魏接壤的地带几乎都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包括统治基础所在的河北。
但唯独青齐之地由于本身地理位置的缘故,无论是在与西魏的战事中,还是在与南朝的战事中,全都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影响,可以说是绝对的大后方。
此时敌军气势汹汹杀来,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之下挡在其兵锋前方,无疑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避走青齐,一方面可以避敌锋芒,一方面还能收聚青齐地方力量为己所用。如此一来,即便来日魏军退走,远在晋阳的皇帝想要追究自己的责任,也会因为畏惧他手中所掌握的力量而投鼠忌器,不敢深究到底。
“可是,如果魏军一路追杀,又当如何应对?”
高湛心里还是有点迟疑,毕竟之前弃城而走的高归彦被一路追杀,到最后受阻滏口关前,不得已还是投降了敌人,他担心自己也会重蹈覆辙。
如果真的被一路亡命追杀,那还不如留在邺都呢,起码还有一座坚固的城池可以驻守呢,而且城中还有那么多僧徒愿意誓死抗敌。
“不会的,我之所以建议相王走避青齐而非别处,正是因为魏军绝对不会向东追击。即便魏军得据邺都,其后用兵一在扫荡河北,二在进击晋阳,青齐之地并非从速必取的兵家要地。相王若往,可以暂避事外,从容等待河北事见分晓!”
高元海听到这话之后,便又一脸笃定的沉声说道。
“那便先去青齐!”
高湛听完高元海的讲解,心内又权衡一番之后,索性便将心一横,顿足说道。
其心腹群徒听到高湛做出这一决定,自己等人也不必再留守于此与敌人死战,一时间也都不免笑逐颜开,连连称颂道:“相王英明!”
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高湛便也不再迟疑,当即便着令心腹们开始打点行装。
为了掩人耳目,他自然不能带走太多人马,随行人员控制在一两千人之间,除了自己的妻儿与一干亲信之外,之前所抓捕的那些关东世族名流们,他也下令一并带上。
诸如崔季舒、魏收之流,这些人或无战场上的杀敌之勇,但却各自另有其他的作用,在某些时候也能派上大用场。
高湛虽然畏惧魏军,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完全没有野心,此番魏军再次入寇,北齐政权能不能够撑得住还是两说。如果晋阳方面也守不住的话,那么他自然就成了兴亡继绝、重建社稷的重要人物。所以一些重要的人事元素,也需要提前做出预备。
因为情况紧急,高湛和他的心腹们也没有再继续拖延,整理一番之后一众人员物资便分批出城,而高湛则留在了最后。
他率领一批卒员表示要出城巡视一番,离开城池之后便迅速的与之前出城的人员汇合,然后便快速的向黄河渡口而去,一路上尽量的避开人烟稠密的地方。偶有遇到小部分的行人,为了行踪能够继续保密,甚至直接将这些目击者们围杀途中。
由于高湛出逃安排的比较谨慎,邺都城中也并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这一情况。眼下城中民众们的注意力仍被滏口方面的战事情况所吸引,甚至不乏人亲自赶往滏口,想要看看两方交战战况究竟如何。
此时的滏口西面,李泰所率领的两万追兵已经抵达关前,并且接收了高归彦所部人马与营盘。
高归彦离开上党城的时候,还率领了万余军众,但是在投降的时候,营中只剩下了五千余众,其他的要么是中途离散,要么是先一步投降了魏军,也有的不愿投降之人,则就逃亡了壶关或武乡方向这些仍未被西魏占领的区域。
高归彦在被亲兵们捆绑着投降之后,态度转变极快,并没有再维持什么忠直不肯失节的强硬态度,而是主动积极的表示投靠之心,并且赶在唐王到来之前便提出了诸种攻夺滏口的建议。
李泰来到营中之后,高归彦变得越发热情,深拜在地一脸诚恳的说道:“罪人之前走避王师,实在罪该万死!皆因素闻大王宽宏仁义,所以才又斗胆来投。但得大王不弃,愿为大王先驱向导,劝降滏口守军,引领王师直进邺都!”
听到高归彦如此殷勤的表态,李泰也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固然是有些瞧不上这家伙,但是也不会拒绝这些降人们的表献忠心。
他走上前去,将高归彦搀扶起来,并且着员取来一袭战袍,为高归彦披在了身上。这家伙之前被亲兵捆绑投降,身上还被披了一件衣不遮体的麻袍,到现在都还没有换下来。
高归彦受此关照,顿时变得越发激动,眼眶中都涌动着热泪,连忙又俯首道:“降人何德何能,竟得大王如此恩宠!如此恩典,必舍命以报,誓愿追从大王统一寰宇,执掌天下!”
李泰闻言后又是一乐,心说自己赠送这件衣袍再怎么样也比不上高家给你的高官厚禄吧,你这老小子叛国叛的干脆,老子信你一个标点符号都是见了鬼!
但他还是一脸欣慰的拍着高归彦肩膀笑语道:“平秦王之名,我亦有闻。王于敌阵之中,资望素重,足当我将士进封县公、赐绢万匹之赏!王今亲至,这一番封赏倒是不必再加旁人,王若当真有助后事,此番恩赏王自消受!”
高归彦听到这话后,便也连忙咧着嘴附和一笑。这样的封赏固然是比不上他在北齐的权势地位,可这一次战事结束后北齐还能不能存在都是未知,而他如今身为一介降人,能得这样的许诺已经是万幸,自然不敢心生不满。
“某今新投,滏口守军必然惊惧惶恐。事不宜迟,某愿前往城下为大王劝降守军。若能见功,皆大王威名所致,某幸得差遣,得积微劳,以报大王宽恕包容之恩!”
眼下性命算是保住了,但是未来的地位和荣辱还要靠自己的努力,于是高归彦便又连忙请命道。
李泰对其如此积极的态度也是大感满意,自然不会拒绝,于是便又让人取来华丽威武的战甲,为高归彦披甲装扮,便又让其前往滏口关城下向着城中喊话劝降。
第1235章 直取邺都
“城中群徒仔细听命,大魏唐王天命所归、率师讨逆,诛杀不道,解救万民!某今痛改前非,业已投入唐王麾下。唐王仁义无双,未以之前丑劣而拒纳降人,仍肯垂恩收留,甚至许以官爵。尔曹亦应受此恩义感召,速速弃械趋义、出迎唐王!”
为了博取表现,高归彦也并没有因为之前的身份而有什么心理包袱,再次回到关城下方便昂首喊话劝降起来。
滏口守军们固然也是因为高归彦的投敌与魏军的到来而惶恐不已,可是当见到高归彦态度转变的如此迅速之后,心中也是分外不耻其人,反而激发了城中守军们的愤慨之情,纷纷破口大骂高归彦厚颜无耻。
任谁在这样的公开场合被那么多人羞辱责骂,心情必然都会恶劣有加。
高归彦脸上虽然也有些挂不住,但心内又有些暗自庆幸,这些人骂的越狠恶,他便能越快的与北齐划清界限,在西魏阵营中也会变得越安全。尽管一时间是有些尴尬羞恼,但这也算是通过自污来换取更加安全的处境。
而且高归彦也留意到城头众将士们虽然大多数都在对他破口大骂,但也有一小部分将士目光闪烁,虽然在群情愤慨的守城将士当中不甚起眼,但这些人便很有可能会成为接下来影响局势走向的关键人物。
于是他便顶着这些人的辱骂继续高声喊话劝降,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劝降便让唐王兵不血刃的拿下滏口,那他这一波就算是稳了。而且在接下来进攻邺都的战事当中,唐王必然会对他更加看重,如果能够再博取什么出色表现的话,或许还能获得更高的官爵!
想到这里,高归彦心中便越发的激动,劝降的喊话声越发响亮,并且不断向着城头那些面露犹豫之色、沉默不语的将士们递上鼓励的眼神。
一直等到守将厍狄伏连下令强弓射来,高归彦才退回营中,当其归营见到唐王鼓励的眼神之后,他心中便又变得火热起来,不再因为投降敌国而心怀忐忑不安,反而变得充满期待起来。
且不说高归彦心中涌动着的这一份皈依者的狂热,滏口关城中氛围也是凝重到了极点。眼下唯一稍可庆幸的就是在经过上一次的战事之后,滏口这里的城防也有所增固,如果守军能够坚定驻守的话,魏军想要攻破滏口也绝不轻松。
可是高归彦的城下投敌与转过头来劝降对守军士气打击实在是太严重了,尽管将士们对其行为倍感愤慨,但各自心中也都不免暗生彷徨。就连高归彦这种宗室耆老、名王大将都直接向魏军投降了,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死守力战的意义?
眼下这些想法还只是各自心中的杂念,众将士们也都不敢宣之于口,但是各自精神都有些萎靡不振,并没有那种将要为国捐躯的慷慨气象。
厍狄伏连将这将士们士气萎靡的一幕幕画面尽收眼底,他心中也是忧怅不已,心知如果再如此继续下去,情况只会变得更坏,一定要想办法将士气提振起来。
于是他连忙向邺都方面告急,希望长广王能尽快派遣一支援军至此,并且调拨一批物资到这里来奖酬将士以提振人心。
然而他这里奏报上去之后,却迟迟不见邺都方面有所回应,甚至派回城中的使者连长广王的面都见不到,这也让厍狄伏连心中暗生不妙之想。然而直到现在,他也仍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一众人等、甚至就连邺都都被长广王给抛弃掉了。
一直到了高湛出逃之后的第二天,城中留守官员们才逐渐察觉到了情况有些不对。而引起他们怀疑的,乃是城中军队从诸处寺庙当中收取上来的财货物资并没有被长广王府家奴第一时间收取走,而是被送到了尚书省中。
尽管高湛这种趁火打劫的做法有些不地道,但邺都内外的僧众们也只能咬牙承受。毕竟北齐好歹还能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保护,真要被魏军杀出城中来,那么迎接他们的恐怕不只是破财消灾那么简单。
在北齐官方和东逃僧徒们的宣扬渲染之下,河北这些沙门对西魏唐王的认知都有些妖魔化了,心中畏惧至极。只要能够阻止魏军杀来,这些代价他们也都愿意承受。
可有的时候,哪怕是愿意付出代价,也未必能够换来让人满意的结果。僧人们所捐输的财货在尚书省中越聚越多,但长广王府却迟迟没有人前来整理运走,这实在有些不符合时流们对长广王的认知。
再加上他们担心如果财物堆放在此太久而有所遗失的话,长广王或会迁怒追责他们,于是便连忙派人前往长广王府告知其事。这些人登门之后自然见不到长广王,甚至都见不到高湛门下那些心腹,只有留守府中的仆人告诉他们相王昨日出城巡视、至今未归。
尚书省中留守官员们得知此事后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他们还没有怀疑高湛已经出逃,反而担心城池周遭可能有什么奸邪之人想要响应西魏的进攻、从而加害长广王,于是便连忙调查起来。随着查到的迹象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绪便也越发下沉,这才渐渐察觉到如此残忍的一个事实:长广王逃了!
由于情况是被逐渐察觉到,诸种迹象都需要综合判断,而且眼下邺都城中无人主持、群龙无首,所以当这些留守官员们确认此事之后,相关的消息也在城中传扬开来。于是顷刻间,整个都畿之内顿时便大乱起来!
就连长广王都率众出逃,可见眼下情势已经是危困到了极点。尽管传言中西魏的唐王除了对沙门有些苛刻之外,并不残忍好杀,但邺都城中人心仍是忧恐到了极点,民众们开始成群结队的出逃,不敢再继续滞留城中。
至于那些准备协助守城的僧徒们,这会儿也都不免心惊丧胆,纷纷带领自己僧侣信众们退回各自寺庙之中闭门自守,再也不敢叫嚣要力抗魏军。
眼下的邺都在整个北齐政权中的重要性虽然有所削弱,但仍是整个河北当之无愧的中心,城中长居人口众多,如今仿佛爆炸的烟花一般四散奔逃,自然也将整个河北都搅动得骚乱不安起来。
城中百姓除了躲避兵灾,也不乏心向西魏、又或者存心投机之人,趁着城中秩序的崩坏而号召组织起一群志同道合之人,浩浩荡荡奔赴滏口便要喜迎王师。
滏口守将厍狄伏连还在全神贯注的应对西面的魏军,好不容易盼到邺都方面人事涌来,但却没想到这些人并不是来协助防守,而是要投奔魏军。尤其在得知高湛竟然弃城而逃之后,厍狄伏连一时间也是震惊到了极点。
人心和局势一旦崩溃起来,只会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变得越来越快、难以控制,厍狄伏连这里刚刚得知后方剧变,还没有做出什么应对的决策,关城之中便也变得纷乱起来。
有人直接跳下城头向魏军投降,更有人甚至在城内组织起一批乱卒来向城主府冲杀而来,想要抓捕厍狄伏连以向魏军邀功。城中局面已经是变得混乱至极,而厍狄伏连也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再继续逗留下来收拾局面,于是索性便也率领一队自己的亲信出城向北奔逃。
“长广王逃了?他怎么能、他怎么敢?”
魏军营地中,当高归彦听到关城中出降将士所汇报的情况,一时间忍不住瞪大双眼,一脸的难以置信,但很快便又变得愤怒起来,高湛如此的不讲究使得邺都局势大乱,无疑会令他这个带路党的功劳大打折扣。
因此在稍作沉吟之后,他便连忙向唐王作拜道:“贼之长广王高湛,乃是齐主至亲、贼中凶顽,如若走脱,必定遗留后患,臣请为大王东去搜索追杀,必将此獠擒杀,献于大王面前!”
李泰也被这突然发生的变故搞得有些反应不过来,邺城并不是他现阶段想要攻取的目标,甚至这两天已经在盘算安排梁士彦留此与滏口守军继续对峙、保持对河北的压力,而他则北去武乡,准备与李穆等师旅汇合,然后翻越八缚岭、进军晋阳。
他这里盘算不少,但却完全没有想到高湛竟然这么不堪,直接弃城而逃,主动送给自己这么大一个大礼包。既然事情已经如此,他当然不会再固执前计,对于邺城便直接笑纳了,等到先占据了邺城然后再考虑后计。
高归彦想要追杀高湛的请求,被李泰直接忽略了,虽然说高湛这家伙这一波给北齐所造成的伤害甚至都超过了之前两国诸场大战,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这就是一个小丑的本质,倒是不着急解决这个家伙,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控制与稳定邺城与整个河北的形势。
他先安排高乐率领一支人马、带上高归彦以及其他历次战斗中俘获与投降的北齐将领,先一步奔赴邺城去控制城池,同时传令给韦孝宽着其率部先到上党这里来,自己也率领其他人马行出滏口,直向邺城而去。
第1236章 唐王入城
邺都城外紫陌左右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全副武装的甲兵沿大道两侧队列整齐,外面尽是翘首以望的城中士民。
此时距离魏军入城已经过去了几天的光景,城中的混乱也渐渐得到了控制,与魏军到来之初的混乱局面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几天前,高乐等诸军抵达邺城,城池内外仍是一片失序混乱的状态,对于魏军的到来也完全没有做出什么有效的抵抗。一些见机得早的城中权贵早已经各自率领家人先一步逃离了邺城,市井坊间一片闹乱。
倒是还有一些军众仍然留在城中宫苑和官署之间,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指挥,只是守据一方、各自为战。
高乐等人分派人马攻打围杀这些顽抗之人,在经过皇城和邺北宫等区域间的几场战斗之后,基本上便控制住了城池,紧急颁布了几道稳定局势、安抚人情的命令后,又将一些流窜坊间、趁势作乱的恶徒严加惩处,城中的局面便也渐渐平稳下来。
此时仍然滞留在邺城的,绝大多数都是消息不甚灵通而且难以行动逃亡的贫困百姓,大凡稍有门路之人在得知情况危急之后,也都纷纷想办法逃离城池,不敢再继续逗留城中,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原因而不得不留在城中之人。
原本这些人心中也都充满惶恐,可是随着魏军入城几日后,他们才发现原来城破也并非就是末日降临,并没有什么残忍劫难。甚至随着魏军加强对城中的管控,一些地方较之城池未破之前还要更有条理秩序。
于是在经过了极端的慌乱之后,城中情势和人心也都很快的平稳下来,到了今天,其中一部分士民更是在入城魏军的安排下出城迎接唐王大驾。
尽管这是西魏大军首次来到邺城,但是唐王的大名却让这些邺城群众们如雷贯耳。在见到魏军并非残忍嗜杀、贪婪无度的乱兵之后,邺城群众们对于唐王也渐渐的从畏惧转为了好奇,都想见识一下这位名满天下的西魏霸府首领究竟风采如何。
“来了、来了!唐王仪驾渐近,全都打起精神!”
有斥候自西侧疾驰而来,口中大声呼喊传告道。
紫陌两侧的将士与邺城士民们听到这话后也都不由得精神一振,军士们各自持械在手,高乐等诸将也都连忙命人将所挑选出来的一些北齐臣子和邺城时流引出,一起等待唐王的驾临。
就在这万众期待当中,一支威风凛凛的仪仗队率先出现在群众视野当中,旌旗如林、迎风烈烈,士马威壮、铁甲泛光。
唐王便在这些威武的骑士们簇拥之中,骑着一匹通体雪白、全无杂色的骏马,身着轻甲,腰间系着佩刀,鞍前悬挂着长弓与胡禄,仿佛一位游猎归来的贵介公子。只不过常人游猎无非狐兔鹿熊,唐王所猎乃是天下社稷!
被隔绝在紫陌外的邺城士民们或是看不清晰那英俊的脸庞,但那隆准剑眉、硬朗的下颌线,哪怕离得再远,都能给人以英气逼人之感。那神采熠熠的目光更是摄人心魄,哪怕只是被随意扫过,都让人不由得凛然生畏。
邺城士民对于唐王终究是有些畏惧和陌生,此时虽然聚集在大道两侧欢迎唐王,但也都不敢高声妄语、以免冲犯仪驾。
至于魏军将士们则就没有了这些顾忌,随着唐王仪驾出现在视野之中,这些人无不高声呼喊道:“邺城已克,恭迎大王!大王威武,战无不胜!”
听到将士们兴高采烈的呼喊声,李泰也是不由得笑逐颜开,一边策马徐行,一边向着两侧和对面迎来的将士们大笑道:“王师威武,贼莫敢争!诸军勇猛,天下无敌!”
很快高乐等众将便都纷纷迎至近前,各自作拜说道:“臣等恭迎大王,王命前使用为先驱,奋勇直进,邺城已定,顽贼亡散虽为一憾,然城中士民喜迎王师亦是一喜!”
“小民等恭迎大王,河北失治久矣,王教终至,人皆称幸!”
那些随行在高乐等人身后的一干北齐官员和河北士流们也都纷纷俯首深拜下去,口中同样大声呼喊起来。
“此乡道沉久矣,施治殊为不易。但使心向道义,王教无有不容!诸位免礼!”
李泰看到面前作拜众人,心情也是颇为激动,当其视线从这众人身上转移到后方那雄壮的邺城时,心中的激动更加剧了几分,忍不住想要尽快入城游览一下这座河北雄城。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395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