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205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他自然知道赵贵援救颍川是怎么回事,但心里想着如今自己早已经在荆州立足稳定,而且已经提出了一套攻略汉东的计划,宇文泰即便一时还有犹豫,应该也不会再派遣赵贵南去一遭了。这救不救得下颍川先不说,关键不能让这老小子破坏自己在沔北的各种人事布置啊!

  结果却没想到宇文泰这家伙仍然死性不改,特意把自己派到北边来、仍然派遣赵贵南去,亏他之前还盘算着给宇文泰扩修一下家院,没想到这臭黑獭却派人去抄他老巢!

  “伯山你请稍安勿躁,能否听我把缘由讲完?”

  李穆见李泰反应如此激烈,一时间也有些哭笑不得,站起身来抬手用力将他按回席中,又开口说道:“你先放心吧,南阳公此去只是借道荆州,并不领掌荆州军事,你之前所布置的军政州务全都不受影响。”

  李泰听到这里只是冷哼一声,心内却又转念盘算起宇文泰为何仍然执意派遣赵贵南去。

  “主上知你必定因此任命不忿,毕竟在此之前东南事务尽皆委你,今却使南阳公前往,似乎是不信任你的才力。但今只你我挚友私话,假使伯山你今仍在荆州,颍川危局你究竟救还是不救?”

  听到李穆提出的这个问题,李泰便又皱起了眉头,这件事他当然也考虑过,并且早已经做出了决定,那就是专注自己的节奏、量力而行。

  然而李穆接下来的话还是说明他想的有点简单了:“其实自去年颍川受困以来,豫西、河东诸方不乏进言,希望伯山你能统御大军前往救济颍川。你是国中新锐少壮,与东贼交战以来功勋卓著,且甚得关东诸路人马所望。此类进言年后愈多,甚至不乏伯山不出、颍川难救之语……”

  听到这里,李泰忍不住暗抽一口凉气,没想到人望太高也有这样的麻烦。他就算再自负,也不觉得自己能在东魏大军围困之下解救颍川之危。

  “对此诸类请求,主上只是扣留不议,并且私语我等亲信,伯山你才力足堪开创方面,若是用在为他人修补漏洞,则就实在可惜了。年前你归国进言汉东计策,主上愈感此节,因恐你执迷此诸类人情困扰,所以留你于此,也是希望能将荆州所积聚的士力物力用在最恰当的地方。”

  李穆讲到这里,不无羡慕的望着李泰感叹说道:“主上可真是对伯山你用心入微,不愿你受人情诟病。”

  李泰闻言后心内也是一暖,但旋即便感觉有点不太对劲,李显庆你个混蛋这是配合着黑獭PUA我呢!

  虽然宇文泰这一安排的确是让李泰避免了一定的人情困扰,但显然不是为了维护他在河东、豫西诸路人马眼中的形象,而是担心他轻敌冒进、贸然干涉颍川战局。

  毕竟之前侯景来附时,台府原本只是打定主意随便应和一下,结果因为他一口气干下了河阳城,让宇文泰直接打了鸡血上了头,然后就被狠狠教训一番。

  今年情况尤其不同,如果李泰真要按捺不住带领荆州人马冲去河南,就算成功给王思政解了围,但也没有缓解河南区域与关中不能连成一片的窘况,势必得再干上一场邙山之战。

  但李泰之前已经有了汉东攻略,再加上南面侯景之乱果然如期预料一般愈演愈烈,宇文泰当然不容许力量再使偏。

  至于王思政那里又不能不救,毕竟大家都眼看着,王思政仍是西魏重臣、为朝廷开疆拓土的大功士,派的人档次不够都显示不出对王思政的重视。但其他大将也是要脸的,派谁去都有可能直接上头干起来,索性可着赵贵糟蹋吧。

  赵贵南去应该还有一层用意,那就是宇文泰想看看李泰所禀奏诸事究竟是不是真的。

  赵贵这个人如今虽然已经乏甚进取心,但态度那是绝对端正,对大行台的忠心没得说。牵涉到如此重要的开拓计划和人马调度,宇文泰当然不能只听李泰的一面之辞,必然得确认汉东方面的确是条件成熟,他才会同意这个计划。

  抛开河阳这个让他魂牵梦绕、欲罢不能的地方,在面对其他方面的机会时,宇文泰都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猎手,耐心谨慎、出手狠辣果决。总而言之,这货跟高欢一样都特么有毛病!

  了解了这其中的因果后,李泰的心情倒是不再像乍闻此讯时那样惊诧恶劣,但还是有点不爽,有种受制于人的感觉。

  虽然事实确实如此,但之前受限于实力,他有什么人事计划同霸府利益也都不相抵触,但今随着人事渐壮,宇文泰这霸府似乎都快容不下他了。

  李泰做事有自己的计划和节奏,之前纵有什么过于激进的行动,对于天下大势乏甚影响,可今再有什么人事构想,已经是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味,如果被限制太多,做起事来自然不爽利。

  所以尽管表面上已经不再有什么不满流露,但他心里则在思忖掌握更多主动权,总不能赵贵回奏他在吹牛皮便直接令整个计划都停摆。

  于是趁着行驾到来还有一段时间,他便私下里离开洛川,直往西安州杨忠镇所而去。

  杨忠见到李泰的到来也是吃了一惊,将李泰迎入州府中后便开口问道:“西河公之前使人传信在州等候大行台车驾入境,今又亲临,莫非事有变故?”

  “巡事并无变化,只是另有一事来告杨开府。”

  李泰落座后也不多说废话,直接道明自己的来意:“此间盐卤苦咸,本非久居之地,我已转镇诸方,杨开府却仍困此。今欲相引共事沔北,未知杨开府意下如何?”

  杨忠听到这话后,饶是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这会儿脸色也忍不住微微一变,继而便开口问道:“请问西河公,这是大行台、又或河内公使传心意?”

  李泰闻言后顿感不爽,你个杨揜于是不是看不起我?老子难道不配招揽你吗!

  心内虽然腹诽不已,但他还是沉声说道:“这只是我一己私意,既没有奏于大行台,也未告请河内公。”

  杨忠听到这话后便低头沉默起来,过了一会儿才又望着李泰说道:“西河公在事勇健,门下才流济济,请问究竟作何宏计需要借使俗才?”

  “南梁惊变,国祚不安,我欲趁此时乱,上取汉中,下定汉东。策略即定,只缺共事勇徒,杨开府是我首选。若肯共事,我也不必再访问他人。”

  历史上正是杨忠南去、擒获在建康被侯景放回的柳仲礼,成功开拓汉东之地,但凭李泰如今的经营,倒是不需要杨忠再出手。

  不过宇文泰派赵贵南去窥望虚实的做法也让李泰心生警惕,为免计划受阻,也为了谋取更大的话语权,他索性把目标定的更大一些,不独谋略汉东,就连汉中之地也打算一并收得。

  如果能够一举克定汉水流域,那李泰就是绝对的边疆重臣,真正能够做到让台府礼敬三分。而且汉中还是关中南面屏障,到时候真的是伯山一声吼,关中都要抖三抖!

  可是如果要确保两处战事同时进行并且都能取得成功,那李泰就必须要选择一个盟友。毫无疑问杨忠这位历史上克定汉东的功臣,又是自家丈人的老部下,当然是最佳的选择。

第0592章 北州军壮

  杨忠这个人,李泰总感觉不太了解,彼此认识也算是不短的时间,但实际的来往却并不多。

  而且由于杨忠本身性格比较严谨沉静,鲜少将情绪流露面上,社交上比较冷感,哪怕对其故主独孤信也很少有什么热情的表达,同李泰之间那就更是乏甚交情可言了。

  但尽管如此,李泰对于杨忠却有种莫名的信任。这固然是有一部分独孤信的原因,也在于他与杨忠第一次合作时的经历。

  那时朔方胡联合离石胡大举入寇,时任东夏州刺史的李穆被困广武城,李泰奔援东夏州助李穆解困之后又打算聚歼入寇贼胡,当时致信西安州的杨忠,随即杨忠便奔袭千里、用最快的速度抵达朔方战场。

  那一场合作中,杨忠迅速及时的出现,再加上其人临战时出色的指挥能力都让李泰印象深刻。所以尽管跟杨忠之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上的互动和志趣的契合,但李泰却觉得杨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当然这所谓的值得信任是建立在彼此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杨忠对人对事有着自己的一套评判和做事标准。那次合作虽然很愉快,但是其人也并不热衷在公事之外同李泰有什么互动。

  像是最近几年,独孤信将其陇右人事向陕北输送来不少,途径西安州时,杨忠也只是借道而已,并没有涉入其中发生太深的利益纠葛。

  当然这只是李泰自己所知,至于他跟独孤信之间如何互动,那李泰就不清楚了。虽然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但哪怕是亲儿子,也没有现在就让独孤信回家养老、人事完全交割的道理。

  总之,杨忠是一个原则性极强、很难凭着单纯的利益或感情打动的人。个人能力如何就不必多说了,为人处世上杨忠是有着不近人情的一面,鲜少会有热血上头的情况发生,但是也不失仗义。

  这一种迥然有别于通常镇兵性情的性格也很好的遗传给了他的儿子杨坚,只不过杨坚在其父冷静自处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显得有些凉薄。

  当杨忠听到李泰自表来意后,脸色顿时也微露惊变,旋即便又说道:“西河公运筹如此雄计,河内公知否?”

  他此番发问便不再是看不起李泰了,而是想要确定李泰能够调动多大的人物能量,并且确认一下这算不算他们的阵营任务。

  李泰闻言后便摇了摇头:“当下此事是我一人用计,若得施行那自然是大计雄图,若不能行则就是少壮狂言。河内公久处陇右,对于江汉之间最新形势也多有生疏,贸然讨教只是滋扰。先将人事计定之后,再告不迟。”

  杨忠听到这话后便又皱起了眉头,过片刻后才又发问道:“图谋汉东,西河公并非首例,何以认定能成其事?而且还要分兵图复关中。梁国虽然内乱,但其边境诸方本就未有宾心恭服,梁国大义尚且都已经不足笼络,西河公何以自信能够收聚人情?”

  李泰听到这里,眉头便舒展开,心知杨忠还是动了心,否则便不会询问这种根本性的问题。

  说到底作为一名武将,战场才是其人能够尽情发挥所长、魂牵梦绕的舞台,结果如今动不动被放置在边远之地多年之久,哪怕其人再怎么冷静自守,心内想必也已经是寂寞难耐。

  既然是要寻求合作,李泰当然也要拿出一个诚恳的态度。刚才他表示仍未将自己的计划告知老丈人独孤信,就是在表明双方就此事开诚布公谈论,他也不会拿独孤信来强迫杨忠答应。

  于是他便将南梁如今的乱象和荆雍诸府之间的纠葛仔细讲述一番,包括他已经在前期所作的各种人事铺垫也都无所隐瞒,甚至连东魏方面或会出现的反应和应对都有考虑到。

  杨忠对此也是听的颇为认真,饶是他本身喜怒不形于色,在听李泰讲起于荆镇所作种种布置后,都忍不住惊讶问道:“我记得西河公入镇方只一年有余,便已经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既然相谋大计,总要开诚布公。杨开府若是质疑所言有虚,可以入境深访细察,但觉有假,随时都可弃我而走!”

  李泰闻言后便又说道,他在荆州所做的各种准备要比跟杨忠讲起的还要更多一些,有的也没有必要告诉杨忠。

  杨忠听到这话后便摆手叹息道:“西河公既然讲得出口,我便相信不疑,只是闻事有感罢了。诸如西河公如此勤勉于事,才算是真正的没有虚度光阴,其余诸类于此相比难免要自叹蹉跎!”

  李泰听到这话后不免一乐,他还是第一次听到杨忠如此直抒胸臆、将心中所感坦言出来,可见他的确是被冷落良久、寂寞难耐。

  既然彼此干柴碰上了烈火,那接下来自然是顺理成章。杨忠在略作矜持、确定李泰并非突发奇想的盲目狂计之后,便也开始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虽然其人被闲置北州多年,但是一身才力并未荒废。他早年在南梁侨居数年之久,旧在贺拔胜麾下时又追从独孤信攻夺南梁下溠戍,那时便已经欲图汉东,因此对于汉东地理形势也都颇为熟悉,提出的意见也都不是夸夸其谈的空泛之言,全都言之有物,对李泰的汉东攻略进行了很大的细节补充。

  至于汉中方面,由于杨忠本身并不熟悉,所以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但其实李泰对于汉中的渗透较之还只能在门外徘徊的汉东要更深入,之前之所以不直接向宇文泰进言攻略汉中,一则目标太多容易分散中心,二则他本来还不打算这么早将汉中提上日程。

  毕竟如果出兵进行了正式的武力征服,那么汉中就属于西魏领土的一部分,很多事情再想操作便不像之前那么方便。

  不过宇文泰这个臭黑獭完全没有用人不疑的度量,居然派赵贵去荆州查他底细,为了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李泰也只能临时做大计划、加重筹码,把汉中也列为今次的军事行动目标之一。

  他之所以拉上杨忠,除了杨忠本身的履历才能之外,也在于他们都与独孤信关系密切。

  如今独孤信进位柱国,起码是在名义上获得了同宇文泰分庭抗礼的地位,如今独孤信一系的人做出这样一个宏大的作战计划,宇文泰如果否决不议,那可就有点派系斗争的味道了。

  虽然如今国中军政大权俱总霸府,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就全无能量。

  更何况如今太子元钦跟他丈人唱反调的态度越来越显露出来,届时越过霸府给予李泰授命,那么无论这件事成不成对霸府权威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后果要比王思政擅自出兵那次严重得多,是直接从根上进行人事分裂了。

  当然李泰也不是就此便要同霸府唱反调,他没有联络丈人而是直接跟杨忠商量,就是给这件事留下一个余地。

  只不过无论再怎么回圆,这件事本身都是有点胁迫宇文泰的意思,可能会让宇文泰心里不爽,估计比李泰做独孤信女婿那次还要更严重。

  但李泰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搞事业,而不是安心做一个让宇文泰爽的霸府弄臣。事业规划上有了冲突,当然按我的节奏来,只要对咱们关陇整个大盘有利好,你不爽你忍着呗。总不能你不爽我就退回去,那一辈子都在这窠臼里突破不了。

  这种程度的触犯,只能说自此以后李泰不再是一个任由台府摆布的小爪牙,彼此之间应该切换一下相处的方式了。如果宇文泰因此就怒不可遏,那基本上霸业也就到头了。

  在同杨忠夙夜不眠的计定此事之后,李泰便也未再于此久留,上午补了一个短觉,吃过午饭后便率领部属们又匆匆返回洛川等待迎驾。

  这一次总算是没有再出什么幺蛾子,到了五月初,太子元钦和大行台仪驾并随驾出巡的一众文武臣员们一路北进、抵达了洛川。

  正如李泰所言,得益于他沿途妥善的安排,这次出巡众人也都颇感惬意。入驻洛川防城稍作休整之后,太子便提议前往左近的师佛大寺游赏一番。这座北州名刹名声也早已经传到了长安,并在去年巡佛像礼中拔得头筹,因此也颇受京中时流们的追捧。

  于是一众人又浩浩荡荡的随从太子前往师佛大寺一观,由于这座寺庙所面对的受众本就是比较粗俗的稽胡群众,跟他们讲什么佛法义理没啥效果,故而专从视觉用功,宏大的寺庙建筑、精美的佛陀造像以及遍布寺中各处的经变图绘,全都让人流连忘返、倍感惊奇。

  李泰作为这所寺庙的筹建者,这会儿也被安排跟随在太子和大行台身后负责讲解寺庙的渊源故事。

  太子本身便是一个佛教徒,对于这所风格有别关中诸名刹的寺庙很感兴趣,当听到还有羁縻笼络稽胡部众的现实意义后,他便不由得更感惊奇,索性直接拉起李泰的胳膊向他细问起来,言语神态对李泰满是欣赏夸赞。

  李泰已经不是第一次受到太子的礼遇笼络,虽然每每相拒令太子愤懑不已,但却架不住他声势越来越壮,俨然已成国中后进第一人,对于太子而言简直就是一个得不到但又挠人心肝的小妖精。

  宇文泰瞧着太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对自己的心腹多有露骨拉拢,心情也颇感不爽。这份郁闷一直持续到寺庙主持弘义法师率领众僧入前迎驾,并且按照李泰的吩咐表示愿意捐输人力物力为台府宏建邸堂。

  宇文泰听到和尚们的奏告后自是大感喜乐,不只是台府得以扩建的现实利益,更在于这些沙门所表现出的恭从态度让他深感满足,对于弘义法师等自是诸多赞赏。

  反观太子则就兴致骤降,甚至就连寺中最富盛名的万佛宝殿都懒于观赏,直接喝令群众离开寺庙返回防城。

  李泰在一旁看到这一幕也不由得感慨不已,就算这些沙门不值得他稍作矫饰,但毕竟还有同行的宇文泰和文武众臣,情绪如此外露,多少有欠气度。

  不过他也终究不是太子,不知其人所感受到的困境细节和应对之计,或许在太子看来凭着这种喜怒无常的使性子能够增强其存在感和话语权。

  一行人在洛川短留两日、人马喂饱之后,便继续向北而去,前往河套重镇夏州统万城。

  其实左近的西河郡与西安州盐池等地由于开中法的实施,内政发展也都甚有看头,但内政并非此番出巡的重点,估计宇文泰也不乐意让太子了解到更多边州政务详情,故而都没有安排这些地点。

  夏州刺史宇文贵早已经率领左近州郡文武官员并境内豪酋部众们于州境等候,作为河套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再加上大行台执掌关中大权时曾经亲自坐镇此方,此番故地重游,可谓意义非凡。

  原野上旌旗招展、阵伍绵延,前来出迎的边镇将士与豪酋武装一眼几乎望不到边界,画面可谓是雄阔有加。足足五万多名人马镇戍此间,可谓是西魏立国以来此间军势最为雄壮的时刻,哪怕宇文泰旧镇此间时都远远不及,毕竟那时的他还仅仅只是贺拔岳麾下一名部将。

  随行群众们眼见到统万城军势如此雄壮,也都不由得深感振奋与庆幸。

  他们还记得大统初年此间几乎是全无防备,无论是陇右河西的叛众又或者东魏高欢的人马全都能由此畅行无阻,柔然更是频频循此而进、叩边滋扰,使得关内群众寝食不安,唯恐睡梦中贼军便冲杀而来。

  如今夏州军势雄壮、武备充足,总算让关中北境得以安定,关内群众们也能得以安枕无忧。

  夏州军备如此雄厚,固然是由于坐镇此间的宇文贵经年治理,其人本就夏州豪酋,多受群众拥戴,坐镇乡土数年之久,使得夏州军力激增。

  但除此之外,另有一人功不可没,那自然就是提出开中法以维持边军用度开支的李泰。单就眼前群众所见大军,起码有三分之二的给养都是仰仗以西河郡为主的一众陕北屯田区所供给。也正是因为彼此联系紧密,宇文贵的儿子宇文善才追从李泰前往荆州任事。

  不过宇文泰不太愿意暴露夏州养军的秘密,凡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保持一定的神秘性才会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如果凡事都展示的太清楚,让人一望可知,难免就有失敬畏。

  所以在巡视过夏州军事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随行群众们望向大行台的眼神更增敬畏。

  他们大多数人只知道台府近年来不断的整顿军伍、大阅练兵,看似是用功不浅,结果之前河阳一战却仍拉的那么彻底,如今对于受困于颍川的王思政所部更是直接冷处理。

  正当觉得台府乏甚底气、大行台治事也不过如此的时候,却又发现原来大行台竟然已经不动声色的在夏州养出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精军,心中自是敬畏又钦佩,只道自己计量短浅、难窥大行台的深厚城府。

  所以宇文泰并没有刻意提及开中法养军的内幕,只是对宇文贵这个直接的负责人大加嘉奖,至于李泰也就只能继续做一个幕后英雄。

  李泰对此倒也不甚在意,他本来还比较担心西河郡彻底的暴露在时流眼中,群众瞩目之下或许会暴露出一些不足的地方,又或者遭到嫉妒非议。如今直接被刻意的模糊过去,倒也正合他的心意。跟些许虚名荣耀相比,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更动人。

  更何况,眼下的他也无暇关心这些小事,心里正盘算着等到出巡队伍抵达绥州他的地盘便进奏他的汉水攻略,跟宇文泰摊摊牌,届时宇文泰就算不想答应也得掂量掂量。

第0593章 英雄志向

  当北巡队伍进入绥州境内的时候,绥州刺史崔訦、长史杨敷、防城大都督李雁头并雕阴太守刘平等州郡官员们也早已经在州境内等候多时。

  绥州设置的时间不算太久,人事较之夏州这样的重镇也简单一些,基本上就是李泰旧在陕北时的部属。境内军事实力也不像夏州那样雄大,仅仅只有不足三千名精骑和数千名豪酋部曲。

  虽然这也是一股颇为可观的军事力量,但对于刚刚离开统万城的众人而言还是有些不够看的。

  不过绥州倒也并非没有别的引人关注的事情,像是之前李泰率部渡河东去、于东魏晋阳腹心之地纵横无敌。国中群众对此事记忆犹新,自然也想见识一下人马渡河的地点。甚至一些人还提议能不能够安排他们也渡河游赏一下?

  崔訦等人听到这个请求后自是连连摇头,这可不是什么可以开玩笑的事情。两魏国力既不会因为李泰之前入袭而发生什么根本性的扭转,大河对岸的东魏领土也绝不会因此就便成西魏人马的乐园。

  眼下东魏仍然受侯景叛变的影响而专注于解决河南乱局,但也并没有完全忽略之前被偷家所暴露出来的危险,重建了之前被李泰毁掉的乌突城并且加强驻军,并且还在不断的压缩离石胡的生存空间。

  宇文泰自然不会搞这些除了挑衅对方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无聊事情,沿着大河岸边将河防仔细巡察一番,并询问了一下两魏之间的人事流动情况。

  凉州叛乱平定、并且瓜州也重新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后,河西走廊又被打通,使得西魏重新拥有了与西域进行商贸的地缘优势。

  商人们对于局势变化也分外敏感,只不过由于两魏仍然处于敌对状态,再加上西魏也并没有系统性的加强对商贸事宜的管理,因此民间的人事流动仍然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改变。

  李泰是率先注意并且有能力利用这种变化的人之一,在宇文泰问起这些情况的时候,自然便交待起他派遣李允信等部属伪装商贾前往晋阳渗透的安排。

  此番来到绥州,李泰也比较好奇李允信等渗透计划进行的如何了。毕竟他们此番前往晋阳,可不仅仅只是为了卖货牟利与打探情报,还是为的将他家人从晋阳接应出来。

  李雁头坐镇绥州,为李允信等提供各种人事援助,对于他们的计划执行了解也最清楚。

  之前东魏晋阳遭受侵扰,使得晋阳周边的防备能力整体性的提升起来,这当然给李允信一行潜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们一度徘徊在北山长城外数月之久、不得寸进,但终于还是靠着晋阳勋贵们对奢侈品的庞大需求叩开了东魏国门。

  虽然出身相同,但是由于所占领区域的不同造成了国力的差距悬殊,也让东魏这些勋贵们比西魏这窝穷货更早过上了财富自由的生活。

  有了钱那当然就要享受,所以晋阳方面世风日渐奢靡。尤其是随着高王去世,一则施加在他们身上的监管力度有所降低,二则也让他们深感生死无常、应该及时行乐,故而晋阳方面对奢侈品的需求激增。

  李允信他们掌握着稳定且高质量的货源,自然很快就获得了晋阳勋贵们的追捧。

  他们这些谍报人员自然不会自己堂而皇之的同东魏权贵直接见面交易,而是通过各种胡商坐贾的关系将自己隐藏其中,已经在晋阳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渠道网络,虽不至于对一切都了如指掌,但晋阳方面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基本都能很快获知并且传递回来。

  至于李泰最为关心的家人问题,李允信他们在月前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陇西李氏族人直接取得了联系,双方都在积极的进行着沟通。

  李泰得知此事后自是喜出望外,随着他在西魏的权位越来越重,留在东魏的家人们越来越成为他的一个心病和软肋。

  虽然家人滞留东魏境中的西魏人士也不少,就连宇文家在东魏的族人都还没死绝,但李泰一家跟这些镇兵亲属还是有所不同。

  东魏世族和勋贵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且李泰直接把晋阳勋贵的家眷们祸祸挺惨,如今家人能够暂保安全还是在于高澄对于关东世族尚算比较友好和倚重,在没有直接矛盾冲突和利益诉求的情况下,犯不上为了迁怒泄愤便大肆屠杀他的族人们。

  所以对于李泰而言,自然是越早将家人接到关西来越好。了却一桩心病的同时,也让他在面对东魏的时候可以不再束手束脚。

  故而私下里跟李雁头谈论此事的时候,李泰着重点明了让潜伏在晋阳的李允信他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注意一下来自邺城的人事变化,希望能够趁着高澄乐极生悲、东魏最高权力再次发生转移的空当,一举将家人们从晋阳接回。

  家事方面的安排,自然不需要仔细向大行台交代。而宇文泰仅仅只听到李泰在晋阳方面所进行的人事情报构架之后,已经忍不住的笑逐颜开,并且感叹说道:“天下多有眼高手低之辈,只道旁人建事拥功只是侥幸,但却完全不知旁人未雨绸缪,前事种种辛勤铺垫,才有之后的定势成功!伯山每有奇谋惊人、功勋可夸,多是日常所积累的人事所致啊!”

  “臣的确用心于事、不敢懈怠,每有思谋暗生便都尽力做好。但事情最终能否成功,也并不在于臣一人用功与否,更在于各种人事配合,尤其来自主上的信赖任用,是臣得以屡有进计的最大依仗!若非主上垂青恩佑、诸多提拔,天下谁知李伯山何人?”

  李泰听到大行台此言后,便又连忙垂首恭声说道。

  虽然彼此间常有互相吹捧的对话,但宇文泰却听李泰这一次语气明显的有一些严肃、甚至是沉重,心有所感,于是便望着李泰说道:“伯山心中是否还有一些余音未吐?是否对近来一些人事的安排仍有微辞?”

  很显然,宇文泰虽然已经安排李穆来开解李泰,但也准备着要找一个机会再谈一谈,以消除李泰心中的芥蒂。

  李泰闻言后连忙摇头道:“主上任人用事运计宏大、思虑周全,臣安敢有所质疑。只是在听闻梁国近来变故动态之后,心自懊恼前向主上进计仍然有失短浅,其实是可以筹谋更加长远!侯景虽然幸执梁国权柄,但其伪命绝难畅通诸方,反倒因为其君自失其身而使其境内强壮悍勇者争相为谋……”

  宇文泰听到李泰所言并非他使派赵贵一事,心内先是松一口气,待又听其人旧事重提、所言还不至于汉东之地,更连汉中都包含其中,一时间自是听得他激情澎湃、心情振奋不已:“若诸事皆能如伯山所言,那汉水一线的确大可望图啊!”

  身为一个霸府强权的首领,没有什么比开疆拓土的雄伟计划更令宇文泰感到激动不已了。尤其当年汉中的失守也是宇文泰的一块心病,若能重新收回,自然皆大欢喜!

  李泰先抛出一个计划梗概,见宇文泰确实对此兴趣大增,于是便又顺势讲起更加具体的计划,包括与杨忠兵分两路,一者进击汉中,一者攻取汉东。

  “杨揜于也得预此谋?”

  宇文泰听到这里,眸光骤然一凝,旋即便不动声色的说道。

  李泰闻言后便点点头,旋即便继续说道:“杨开府旧从河内公进取下溠戍、虎望汉东,若非东贼南来滋扰坏事,当年或许便已经能够分取其地二三。如今复谋前事,河内公远在陇边河阳、交流不畅,臣便去信访问杨开府,杨开府见字亦喜,并且告臣若果然能得主上受命出征,其必亦披甲相从、共定此功!”

  “此计所谋甚大,而且牵涉甚远,一时之间我也不敢轻率定夺。伯山你能否将今日所议录书成文,让台府群众共相议论一番?”

  宇文泰在想了想之后,便又开口说道。

  李泰闻言后便点点头,他自不奢望能够凭着三言两语便说服宇文泰支持这一计划,所要的也正是要让关西时局中重要的人员都能知晓并且讨论决议一番,而不是在小圈子里就直接给否决了。宇文泰表示要群众讨论一番,便已经是做出了让步。

  有关此事的讨论暂且告一段落,宇文泰又望着李泰满是感慨的说道:“少年英雄、的确是让人艳羡!伯山你的才力智谋不只远超同龄,哪怕前人也多有逊色啊。旧年我在你这个年龄时,可是不敢设想如此庞大的计略,但你却能举重若轻、运繁如简,天下大势的变化也都纳入了胸怀之中啊!”

  这话听着像是简单的感慨后生可畏、青出于蓝,但李泰后背却不由得泛起一层细汗。是啊,人跟人不一样,你年轻那会儿并不如我,如今都已经成了霸府首脑,等我到了你这个年纪后又能混成什么样,这可真是值得思量思量……

  “臣薄才易躁,又能得主上包容鼓励,所以热衷表现、幸无获咎。主上旧所寄托尔朱氏,本非容人之主,其厅堂又岂是英雄志向伸张之处!”

  宇文泰听到这回答之后,只是笑了一笑,对此不置可否。

第0594章 争相共事

  出巡队伍并没有在绥州多作久留,就在李泰向大行台进言汉水攻略的第二天便再次启程出发、往东夏州而去。

  与此同时,为了让李泰能够专心书写完善他的汉水攻略,他虽然仍是随队同行,但也不必再侍从左右,与临时调做后军都督的李穆同行出发。

  “我虽然侍从主上时间更长,但对主上的心意猜度却并不如伯山准确深刻。”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205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