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未必能给人带来一个好的事业起点,但一定能够让人性格和心智健全,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且能够更容易获得成功。坏的家庭则就各有各的妖孽之处,会从各个方面造成掣肘和拖累。
李泰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家人们便在很长时间里都只存在他的记忆和身世背景中,反而是妙音这小娘子对他的痴心相付和思念牵挂让他感怀良多。
他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其实也比较担心,随着族人们来到关西,家庭中的人事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自家娘子恐怕是不易应付。
彼此本身出身背景经历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差别极大,难免摩擦矛盾,李泰自己不常居家,但也不想将这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全都丢给娘子,心里还盘算着如果真的不太好相处,索性便分开居住,日常不短问候即可,不要让本该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反而成为负累和生活不如意的源头。
但见他母亲处理起这些家庭人际交往信手拈来,很快便让人从心里生出亲近感,对于家庭关系的维护自然助益很大。
后三国阶级流动性很大,不同身世背景的人成为亲戚、一起生活这里是不是应该是逗号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只家庭内部不和睦,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什么政治危机,诸如杨坚一家。
第0622章 杨坚求学
在同母亲闲聊几句,又向堂内几位堂嫂逐一问好之后,李泰便又起身返回邸内中堂。
中堂内众家人们正边吃边聊,眼见李泰转回便都抬手招呼他赶紧入座,笑着打趣让他自罚三杯。
李泰的祖父李虔本有四子,但在河阴之变中其他三子俱亡,只剩下一个少子李晓带领着幸存家人们逃亡到河北。
因此除了自家两个少弟之外,李泰还有五个堂兄,分别是大伯家的堂兄李裒、李匹,二伯家的李捴,和三伯家的李士元、李士操。
这其中年纪最大的是李裒,如今已经四十出头,而年纪最小的李士操也已经将近三十岁。李泰跟这几个堂兄年纪差距较大,旧在乡里时厮混最多的还是几个年龄相近的侄子,感情也更加亲近。
不过彼此间一别数年,再相见时李泰身份地位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身躯里更装着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彼此间难免感觉有些陌生。
他父亲李晓并不是一个擅长交际和引导气氛的人,所以李泰坐下之后同堂兄们简单的聊了几句后,各自便都有些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堂中气氛便也有些冷场。
过了一会儿之后,还是由李泰率先问起几位堂兄在台府的职事安排,是否能够适应习惯台府的办公节奏和环境等等。虽然他一早也知道了堂兄们在台府职位,但这不是没话找话么,拿出来再聊一聊维持一下氛围。
这其中官职最高的便是李裒,被宇文泰直接任命为大行台尚书并东阁祭酒,执掌台府宾客、礼仪等诸事。
早在李晓抵达关中的时候,宇文泰便有意委任他为西阁祭酒,但却被父子婉拒,如今将此职转降半阶而授予李裒,也算是一定要让陇西李氏担任台府迎宾的执念实现了。
其他几人也都各授从事、参军等诸职位,虽非各参机要,但所在职位也都颇有可作发挥之处。可见宇文泰并非只是看在李泰的面子上而将几人召入台府虚职养起,而是比较务实的选士用人态度。
这几位堂兄也并非李泰这种自小便好动厌学、喜欢惹事生非之人,各自学养都在合格线以上,再加上因为家中的变故而洗去了世族子弟通常会有的浮躁轻狂,就算不是什么绝世之才,承担一些正常的行政管理和政令执行应该也是绰绰有余。
李泰对于台府的工作程序和环境本就非常熟悉,此时听到堂兄们的各自讲述,便能觉出他们对于当下的工作适应能力还算不错。
这固然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使然,但也跟台府群众知道他们乃是李泰亲属而颇加关照有关。
不过也并非所有事情都无可挑剔,毕竟东魏、西魏本身便大有不同。讲到这一点,在东魏也多有任事经验的李裒便比较有发言权:“西朝政令虽然清明但却并不简约,尤其吏术繁杂,难免会令官民疲惫。推尚刑名而不特崇人物,或许这就是西朝能以贫弱人地而抗衡东朝的关键所在。”
东魏、西魏虽然都是霸府政治,但各自内部却是有着极大的差别。两魏分家之时,河洛名流、关东世族多归东魏,这些人未必尽是社会的进步力量,但有一点是关西人物所比不上的,那就是对于政治的认识和领会要更加的深刻和成熟。
关西这方面的政治建设,镇兵们自然是不足指望的,哪怕是号为名相、隋唐政治逻辑奠基人之一的苏绰,对于政治制度的认识和建设其实也并没有多高的水平。至于其他人,那就是更加的等而下之了,所以到最后搞出来一个不伦不类的西魏北周六官制。
反观东魏方面的制度制定者们,可谓是总结前朝历代政治得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创设的制度可谓是隋唐制度之前身与框架。
西魏政治大体虽然马马虎虎,但在中下层的人事资源管理和政令执行力上却是东魏拍马难及的。毕竟作为弱势的一方,如果对于自身的人事资源掌控和调动能力都达不到极高的水准,那所体现出来的真实实力只会更差。
李裒评价西魏这边吏术繁杂、使官民疲惫,其实还算是比较客气的说法,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苛刻,对民众苛刻,对官吏也同样苛刻。
听到李裒这么说,堂兄弟中另一个大帅哥、魏收他外甥李捴便又说道:“五兄这话说的太对了,便拿台府所行考成法以论,驱官役吏、人不敢闲。并不是我一人好逸恶劳,在司群众们对此都是苦不堪言、抱怨不已。”
李泰原本还待作为过来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在听到李捴这么说后,神情就变得有些不自在,有些心虚的说道:“考成法运行数年,台府诸司包括大行台都赞此法于事称便,兄等新入府执事,对人事还没有一个深刻体悟之前,还是需要慎作议论啊!”
“阿磐你放心,我们也并非无知少年。知你在国中声势正壮,门中亲友声言举止难免也会受群众瞩望。能以此害众之法进献台府之人想来也是有失纯良,就算阿磐你并不惧之,也没有必要闲言惹怨。”
李捴闻言后便又点头说道,一副对这种人事纠纷心里门清的模样。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干笑两声,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心里却给李捴记在了小本本上,等以后咱家真的牛逼起来,你就瞧着我给你封个什么王吧!
随着谈话的继续,一家人之间的生疏感也渐渐消除,尤其是几个早将李泰视作偶像的侄子们,对于这个彼此间本就有着许多美好童年回忆的叔父便更觉和蔼亲切。
少弟李奥还未进仕,也没有被父亲允许饮酒,坐在席中枯燥有加,这会儿抓住机会连忙发问道:“阿兄你新从南面返回,有没有见过那侯景?他果真如传言般,生的青面獠牙、人马见到都会胆寒退避吗?”
李泰听到这话后不免一乐,人们对于不了解、不清楚的人事惯会夸大描述,并在传播的过程中越发的走样,到最后传言较之事实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侯景也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鬼怪样子,较之一般的粗豪镇人反而更有仪态。他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纵横江南,本身才力固然不俗,也在于南梁君臣着实不堪……”
李泰作为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大镇方伯,本身与侯景和南梁许多文武高官都打过交道,他的认识和看法自然要比道听途说更加的靠谱准确。
当听到李泰讲起自己对于时局人事的看法和分析,堂内众人也都纷纷放下了手中杯箸,认真倾听起来,并不时再作发问。
男人对于国家命运、军政大势的好奇估计是与生俱来的,后世街头巷尾老大爷们手拿一张蒲扇就能对全球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并能做出朴实正确的废话一般的总结,比如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李泰也知家人们未必就对东南军政形势演变的具体内情感兴趣,故而只拣一些夸张离奇、能够满足人好奇心的人和事略作讲述,也让堂内这些堂兄弟和侄子们听的大呼过瘾、意犹未尽。
不过因为李泰刚刚长途跋涉的回家,一家人也并没有竟夜饮乐,互诉别情并各自满足了一番好奇心后,这场家宴便结束下来,众人各归居室休息。
李泰回房后也是倦意上涌,没有精神再同娘子温存细语,登榻之后倒头便睡,第二天再睁开眼已经是日上三竿,娘子都已经拜望翁姑而后返回,正在房间中整理近日投递入门的造访名帖。
丈人昨夜还在宿此间,过门总是客,李泰也不好起床后便赖在房间里同娘子腻味,坐在窗前说是欣赏,结果一会儿便将妙音妆匣里收起的花钿等物翻的乱七八糟,旋即便在娘子的嗔望下径直出了门。
中堂里,独孤信已经醒来,正同李晓一边饮茗一边闲聊着,见李泰迈步入房后只是云淡风轻的点点头,仿佛昨晚醉的不省人事那个并不是他。原本独孤信与人交际时非常注重言行仪态,如今两家关系变得亲厚起来,便也逐渐的熟不拘礼。
“杨揜于稍后要入府拜望,今天如果没有别的事情那就留在家里,有的话也退了吧。”
待到李泰入座下来,独孤信便又对他说道:“方才同你阿耶正讲起此事,今年杨揜于在汉东助你良多,对此良佐家事上也要多作关照。他户中长息命格颇异,所以自小离家寄养庵堂,如今已经到了开蒙的岁龄,总不能只是修道奉佛却不学经义道理。
龙园学馆里蒙学堂恰有空席,托付自家中总比交付官学放心。此子我也见过,着实少年老成、沉静有度,大不似寻常幼顽刁蛮讨厌。”
李泰听到这话后顿时一乐,心里当然清楚独孤信说的便是他那小连襟杨坚。对此他当然不会拒绝,于是便笑语道:“学馆事都是阿耶主持,丈人有事直告即可。安陆公的秉性家教我当然信得过,他能托嗣于此,我也希望能教导成材!”
杨忠新封安陆郡公,比李泰更早回朝。其人虽然也因为收复汉东等一系列战事而功壮一时,但是同样也需要面对天下父母都避免不了的问题,那就是子女的教育。
其子杨坚出生于大统七年,然后便一直寄养在尼姑庵中,如今则已经是大统十五年了,算算年纪也是八岁出头,已经需要开蒙进学了。
李泰家的龙原学馆在他父亲李晓入京后便筹办起来,并且很快便成为关内公认的顶级私学。当然这个顶级针对的还只是经义文史等书籍的收录,至于教学水平如何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但时下大多数的家长也并不深究内里,只觉得给自家子弟选择最好的那就对了,所以也都想方设法要把自家子弟送进来。
对于其他人的请托,李泰或还不予理会,但是对于杨忠当然要特殊对待。哪怕没有此番共事、互相成就的情谊,单纯只是为了享受一把调教杨坚的快感,他也不会拒绝。
就算杨坚已经没有了本来的机缘,但在李泰心里较之别人终究是有不同,就像高欢、宇文泰等发达了之后对尔朱家女人那种别样的关怀,也并不仅仅只是出于对美色的贪恋。能把粗口搞成现实,本身也是能力的体现。
李泰在堂中简单的进用一下早餐,不多久杨忠父子便登门来访。杨忠今天稍显殷勤,尤其是在见到李泰他老子的时候,脸上那假笑褶子都在颤抖着。
李泰的注意力更多还是在跟在父亲身后的杨坚身上,这小子个头较之同龄人要高一些,估计已经快到一米五了,可见尽管寄养在尼姑庵里,但营养也是跟得上的。毕竟萧菩萨给沙门制定的吃斋茹素的戒律还并没有盛传关中,寺庙饮食与外间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杨坚虽然个头不小了,但也如寻常孩童一般,略显稀疏的头发结作总角。这发型放在一般孩童身上会显得有些娇憨可爱,如韩子高之类天赋异禀者作此打扮后更是美若妇人,但放在杨坚这里便让李泰感觉这小子有点装嫩,画风有点辣眼!
但无论如何,总角的隋文帝谁又见过?李泰也将此当作了一道风景,盯着这小子上上下下认真的打量一番。
若是一般孩童受到陌生人如此打量一番,内向一些的估计要胆怯害羞,外向一点的怕就要按捺不住表现欲来给大家唱首歌,但杨坚对此反应却很平淡,只在父亲的指点介绍下向在场众人一一见礼,然后便又跟在父亲身边落座一旁,眼睛盯着堂内某处直勾勾的也不动弹,这样子说好听点叫做少年老成,说的不好听估计就得是有点呆愣。
杨忠讲起这一点也有些头疼,因为没有常年相处的缘故,这小子被接回家后对家里人也都不冷不热,不像一般小孩子一样活泼爱闹,有时候坐在屋檐下一坐就是一天、也不说话,总让他感觉这娃被养的不大灵光。
听到杨忠的诉苦,李泰便不由得一乐,心道这也叫事,上一个回家不爱说话的大宅男那都顶替父兄上位了,干的也不差。
第0623章 不可限量
既然要招纳杨坚入学,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李晓便随口问了几个时下比较流行的蒙学问题,想要看看这小子具体知识情况再作因材施教。
但是接连问了几个问题后,杨坚全都无作回应,只是有些呆滞的望着提问的李晓。
这表现着实称不上好,哪怕杨坚还没有进行正经系统的启蒙,但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下应该也会多少具有一定的常识性知识。而像一些家学完备而又天资聪颖的孩童,甚至都已经初步开始了经义的学习。
面对儿子的表现,杨忠也有些羞惭,抬手便用力拍在儿子脑后,杨坚脑袋向下一栽险些撞在桌案上。
独孤信见状后便不悦道:“人本无生而知之者,所以才要进学。你父子本就生疏,一味厉态管教,更加亲近不得。”
而后他又指着杨坚说道:“仁略公问你之事,不知便摇头。你会些什么,也要展示给人,人才知你才性如何,懂得该要如何待你。”
杨坚在听独孤信的话时,眼神明显要比听父亲和别人讲话时要灵活认真一些。李泰将这一幕看在眼中,也是不由得一乐,这小子自己长得不咋滴居然还是一个颜狗,长得不帅都不配管教你吗?
听完独孤信的话后,杨坚先是点了点头,旋即又转头望向之前问话的李晓摇了摇头,接着便在席端坐,视线平视前方,小脸也变得端庄严肃起来,口中颇富韵律的念诵起来:“善男子!何故名为如来……”
他这一开口便滔滔不绝的背诵起来,一口气念了起码得有上千文字但仍没有停止的意思。李泰虽然完全听不明白这小子在背诵什么,但观其语速流畅自然,显然不是随口瞎编的内容,可见记忆力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非但不是低能,反而还有点出色。
杨忠看到这一幕,便也欣慰的点头笑了起来。李泰见状后便心内暗哂,我都听不懂,你能听懂这小子是在念什么?
“这是《大般涅槃经》,小小年纪便对大乘经籍熟记在心,也算是甚有灵性佛缘了。”
独孤信也知道这个大女婿不学无术的本质,便张口略作解释,并又对杨忠说道:“此子生于将门,饮食所享难免孽业随身,但却自小便懂得勤奋修持,为自己积养福泽。即便短于人情交际,也绝不可目之为痴愚!”
看得出独孤信对于杨坚这小子还是比较喜欢的,而杨忠听到老上司对儿子的这一评价后,脸上便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旋即便又抬手给了儿子后脑勺一巴掌以示安慰。
瞧着杨坚那扎着总角的脑袋又前后晃了晃,李泰都感觉有些心惊,须知他老子那铁掌连猛兽舌头都能生生拽出来,这要父子两相处时间长了怕就得把儿子脑袋拍成脑震荡,怪不得要从小寄养在庵堂里。
李晓见这小子虽然沉默寡言,但记忆力并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便也微笑着表示可以收在学馆中进学。他本身也并不将这学馆当做什么政治性的事业,除了整编经籍图书之外,再给亲友子弟们营造一个受教学习的场所而已。
杨忠闻言后自是大喜,忙不迭吩咐早已经等候在外的家奴登堂奉上束脩之礼,并且拉起儿子便向席中的李晓叩头拜师。
李泰见到这一幕,顿时便觉得杨忠这家伙也是鬼精鬼精的,之前在荆州时见到州学昌盛还赞不绝口,回到长安后却摁着儿子的头向自家老子拜师,难道我和我的州学不配管教你的儿子?
李晓也被搞得有点猝不及防,学馆中的学徒不少,也并非人人都要与他缔结如此亲密的师徒关系,事实上他本身就很少参与教学。
但因有独孤信的引荐,再加上杨氏父子的热忱,他便也微笑着收下了这个弟子,当堂赠给这弟子几卷经义书籍,待其蒙学结束之后开始接触经义之时,可以直接登堂入室来听他讲授经义知识。
接待过杨忠父子后,李晓便要动身前往城外的龙原学馆。
因为李泰年中时新从江陵敲诈借取到一万多卷的图书,虽然书籍原本仍在荆州存放,但李泰也在组织人手抄写副本并源源不断的送回关中,集中在龙原学馆中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整编。
李晓身为学馆主人,自然也当仁不让的成为这一整编工作的主持人。而且朝廷、台府都有派遣朝臣学士入驻龙原学馆协助编书,因此李晓近来也是颇为繁忙,若非儿子久别归家都还抽不出时间回城。
一行人商议几句,便打算同去学馆。独孤信如今虽然高居柱国、大司马,但却是不折不扣的闲人一个,若非特殊的节日就连上朝都要看心情去不去。而杨忠则就要趁热打铁的将儿子送去学馆,以期早日受教成才。
至于李泰作为学馆背后真正的大老板,当然也需要实地考察一番,看一看学馆如今的发展情况。须知他本身对于学馆的寄望,便比他父亲要更复杂远大一些。
长安周边的治安状况向来堪忧,并没有因为地处天子脚下便安全无忧,龙首原地势虽高但却因为没有川流经过而不适合耕垦,所以在李泰入京置业之前,这周边地区都比较荒芜。
可是随着李泰留使家奴在此经营,原上也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他自陇右返回之后,将龙首原作为陇右商旅货品的集散之地,使得龙首原上人烟更加稠密。
可是当他决定要在龙首原开设学馆并藏书编书之后,便将商贸诸事都转移到长安南郊去进行,使龙首原成为专心学问经义的清静之地。
但是如今的龙首原也谈不上清静,此间众多藏书吸引的关中许多时流慕名来访,一些醉心学问者更是流连忘返,寄宿于此每天埋首经卷之中。
一行人登上龙首原时,正见到李礼成率领一群家奴巡察周边返回,队伍中的马车上还装载着许多的杂物,车后则跟着为数不少神情忐忑之人。
如今的李礼成专心负责学馆的人事杂务、钱粮收支等诸事,见到一行人登塬便也迎了上来,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被家奴们拘押至此的诸人当中便有认出李泰的,便冲上前来作拜并大声呼喊道:“某等在原上私搭庐舍,皆因好学所致,为求近便借阅学馆藏书,绝非有意侵占原上土地,请李大都督见谅!”
李泰不知究竟,便转望向李礼成,而李礼成还没来得及解释,李晓已经先开口说道:“是我叮嘱孝谐这么做的,这些学子在原上自结草庐、比邻为居,足有百数众之多。推举一员典借馆中藏书,但得一卷便争相抄阅传习……”
李泰听到这里眉头不由得一皱,他们爱抄就让他们抄呗,就算占了一点原上的土地那也没什么,反正这龙首原上土地他也不是通过正规手段得来,散给众人使用还能积攒一个好名声。怎么他老子突然变得这么冷酷小气,因此就要查抄抓人?
“是这样的,原上这些庐舍多以草木简陋搭成,入冬后便难能御寒。这些学子多是州里贫困,并无御寒之资,有的为了能够尽快抄写完毕便要引火熬夜,极易造成火灾。日前原北便有十余所草庐因此焚毁,所以阿叔着我尽快将这些私造的草庐清查一番,勿再留下害人。”
李礼成旋即便又解释道,说话间指着那几名乞饶之人又说道:“至于这些学子住客们,他们如果愿意在馆中做工便各量才学给以编修正字之用,如果不愿意便也暂时收容馆中借其一舍过冬,春后再放出。之前我已经将事情缘由同他们讲述一番,看来仍是惊疑,所以来向伯山求饶。”
李泰听到这里才明白过来,于是便又着员将这些学子引到自己面前来,亲自同他们解释一番。这些学子们闻言后这才逐渐相信,旋即便是忐忑尽消、喜出望外,纷纷拜谢仁义。
也怨不得这些人疑神疑鬼,京畿周边本就治安欠佳,且多豪强大户私自抓捕流民百姓充当家奴部曲。类似李礼成所言诸类美好的像是童话一般,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逻辑,自然让人不敢相信。
但今李泰名满天下,就连闾里百姓都知其才高功大、乃是社稷名臣,他既然亲口做出这样的保证,那自然就容易让人信服。就算退一步讲,哪怕李泰也骗了他们,要把他们诈入庄中作为部曲,若能混成部曲中的苍头亲信,于他们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晋身之阶。
经此一桩插曲,一行人继续上路,独孤信先是夸赞了一下李晓的仁义之计,旋即又指着那些喜孜孜跟在队伍后方的贫寒学子们,凑近李晓感叹说道:“乱世之内妖邪丛生,哪怕是真诚待人,未必能够取信于人。伯山他言出人悦,使人身心俱随,可谓是口含天宪、气象已成!假以时日,不是俗人眼界能够规矩限制的。”
李晓听到独孤信此言,又看看队伍前方策马而行的儿子,眼神中既有欣慰与期待,同样也不乏忐忑不安,小声对独孤信回答道:“儿辈壮行至今,是家门之福、宗族荣耀。但若更作长进,则不免祸福未卜。正如大司马所言,来年能成何等造化非我能测,晏然自若而已。”
户中子弟表现的十分优秀,自然能够让亲长欣慰不已,可若是二十分、三十分乃至于更多,则就不免超出了常人的认知层次。
有的人会打骂管教,不准儿郎如此的超凡脱俗、标新立异,只将自己认知之内作为最安全保险的。但李晓身遭剧变又辗转流离于各方,深知大势所趋、无从回避,虽然不知来年祸福如何,但也都有泰然处之的准备。
说话间,一行人便抵达了龙原学馆。这学馆可并非简单的由原本的龙首原庄扩建而成,而是选择地址又重新营建起来,占地足有十余顷之大,规模不逊于一座小城。
整座学馆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最核心的便是位于学馆正当中的藏书楼,自建成之日便可以称得上是整个关西公私规模最大的藏书楼,如今馆藏图书早已经超过万卷,但所占用的阁楼空间都还不足十分之一。
围绕着藏书楼的周边区域,便是蒙学、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诸子、六艺等等不同的教学区。负责教学的,便是那些在朝在野、慕名而来访借图书的时流学士们。
要维持一座藏书楼的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许多孤本古籍更是千金难求,但李氏父子并不想将这藏书楼进行牟利性质的经营,面对公众免费开放,只是规定一些珍贵的书籍和孤本不得带出藏书楼。
当然所谓免费也不是绝对的,来访学士们还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或者参与到藏书的编修中,或者在学馆进行教学。至于馆中进学的这些学子们,则就需要上交一些束脩学费以充当一部分学馆的日常开支。
如今的学馆中各个教学部,便属蒙学和六艺两部学生最多。入读蒙学往往是十岁以下孩童,自身的学识不成体系并且所受世道浸染未深,可以从容进行教学。至于六艺要比单纯的经史文学有趣的多,是个人整体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故而也深受时流新贵们的追捧。
蒙学学堂采取的也是寄宿制,为免学生们之间互相攀比家世排场,是并不允许家人送去学堂的。杨忠对此也并不纠结,反正这儿子都已经在外寄养好几年了,交待儿子在学堂要听话之后,便跟着独孤信一起去学馆射堂游玩欣赏去了。
“庄主归国了!”
柳敏的儿子柳昂是最早寄养在李泰家的孩童之一,虽然转学到龙首原上,但是适应也快,故而眼下正担任学馆里的班长,被派来接引新同学,当见到李泰之后,顿时便一脸惊喜的跑到近前来,拉着李泰手腕满是期待的说道:“近来学中疯传庄主伟功,我告诉他们自己和庄主同居多年,他们都不肯信,庄主能不能同我入学舍证明一下?”
第0624章 开国名臣
李泰今天来到学馆本也没有什么具体目的,再见柳昂这小子不无委屈的样子,心里也不免略生愧疚。
之前柳敏将儿子托付给自己,结果他却忙于公务一直放养在商原庄上而疏于关注,这会儿面对柳昂小小的请求,他便也不忍拒绝、点头答应下来。
柳昂见李泰同意后,顿时便高兴的欢呼一声,而后便拉着李泰的手腕兴高采烈的往蒙学学堂而去。只是在走出了好一段距离后,他才放慢了步调小声嘀咕道:“好像是忘了什么事情……”
李泰也回头一瞧,见到那被忘了的“事情”正跟在他们身后不远处,脸上的表情仍有些木然。
这会儿柳昂也想起来自己的任务,连忙放开李泰的手又走向杨坚,稍作致歉后便又说道:“学馆同窗们互相称名或是小字、门中行第也可,我名柳昂,你是喜欢让人怎样称呼便怎样介绍自己便可。”
李泰知杨坚沉默寡言,于是便代其答道:“他名杨坚,称呼杨大也可。”
然而他话音刚落,杨坚却皱起眉头纠正说道:“称我那罗延!”
那罗延是佛教金刚力士之意,看得出杨坚对这个小字很满意,也乐意让人如此称呼自己,木讷的外表之下其实还是隐藏着一个熊熊燃烧的中二之魂。
学堂里,一群学童环坐一圈,有两个席位被他们围在当中,两席各坐一名孩童正自伏案写划着什么,而周遭坐着的孩童则一脸兴致盎然的围观着他们。
“这两个不满先生传授的课业,只说太过浅显,没有难度。所以先生便特意给他们出了几道算学题,只要他们能够解得出,便单独给他们开设课业。”
柳昂行至学堂窗外,先探头往里面看了看,旋即便又不无炫耀的笑着对李泰说道:“都是之前在庄上学过的算经旧题,但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解法,解答起来就困难的很。我离开时已经在解,到现在还没有解完。若是换了我来,也只需要小半刻钟罢了。”
李泰站在窗外向内看了看,发现悬起的黑板上抄录着题目:有人盗马已去37里,马主乃觉,追之145里仍差23里,续追几里乃得追及?
这道题目是《张丘建算经》中的一道题,张丘建乃是北魏时期河北清河张氏族人,李泰一家旧也寄居清河郡中,因此将《张丘建算经》也吸纳入家学中教授子弟用以启智明数。
这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比例问题,追去145里仍差23里,说明这145里之内追近37-23=14里,14:145=23:X。说起来虽然简单,但对于没有接触过此类问题、没有这种算术逻辑的七八岁孩童而言,想要算清楚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解出来了、解出来了!只是这数字有些细碎……”
正在这时候,堂内左边席中孩童突然举手欢呼起来。
李泰转眼瞧去顿时一乐,原来这小子竟是苏绰之子苏威。上次相见时还是在苏绰葬礼中,这小子年纪不大却悲伤不已,看得李泰都有些担心,如今算来也早已经除服并且比那时大了许多,看起来很是伶俐健康。
李泰对此本就没有特意交代,但却不想苏威这小子还是被家人送来了自家学馆进学。想想倒也正常,学馆中的蒙学招收本就是正当启蒙时期的孩童。
这个年纪本来才性禀赋都没有完全显露出来,所谓择优录取也只是空话一句,能够招收到的也只会是亲友门中子弟。若是不相熟悉的人,怕也不会放心将自家孩儿托付过来。
苏绰乃是李泰的荐主,斯人虽已不在,但这份交情仍然保留下来了。如今龙原学馆名声正壮,其族人将苏威托付于此也是理所当然。
“我也解出来了!”
紧随苏威之后,另一名孩童也举手答话道。而这孩童李泰也同样认识,正是高宾之子高颎,之前曾随其父入府做客过。高宾如今在西河郡担任郡守,李泰也算是其半个主公,将儿子托付在此同样没什么毛病。
看到这两个小子后,李泰便转头望向一旁的杨坚,便见这小子也正盯着黑板、口中念念有词,想是也在默算这道题目们,只是不得其法,完全没有什么解题的头绪。
学堂中的先生听到这两人先后解题完毕,一时间也颇感意外,走上前去略作验看,发现答案也对,便也微笑着夸奖了两句。
课堂中其他学童们眼见如此,纷纷拍案喝彩起来。此刻的苏威和高颎,能够向先生提出质疑并且解决超纲的问题,在他们眼中看来那是绝对的与英雄无疑。而两人在同窗们的欢呼喝彩声中,也都如斗胜的小公鸡一般骄傲无比,下巴扬起老高,享受着这小小的人生高光时刻。
“我们要学李大都督的韬略精要、战无不胜的兵法秘术,请先生不要再拿这些抓贼分钱的算数搪塞!”
解开先生给出的问题之后,这两个小子志气高涨,望着先生便大声提出自己的要求。
学堂先生听到这话后也是哭笑不得,你们以为我为啥在这里教你们这些小毛头?我要是懂得李大都督兵法韬略的要旨,我自己去带兵做大都督好不好!
虽然没有战无不胜的兵法秘籍,但这先生对熊孩子还是有点办法的。
他一边撤下上面的这块黑板另又换上一块,指着上面的新题对诸学童们笑语道:“上法岂可轻授?你等少徒只解出粗浅算数题目便沾沾自喜,稍得精深一些便就要束手无计。且看此题若能解得,才算是有了初窥门径的资格。”
苏威和高颎这会儿正自趾高气昂,又怎么会畏惧新的挑战,当即便又摩拳擦掌的准备让先生再见识一下他们的高超智商和本领:“今有公鸡一值钱五,母鸡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以百钱买鸡百只,问公鸡、母鸡、鸡雏各几?”
学堂中其他学童心内也颇羡慕苏威与高颎的风光,见有新题也都跃跃欲试起来,可当见到这题面后便有些傻眼。初时只觉得应该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可若再稍作细想,便发现脑海中一团乱麻、完全没有任何的头绪。
门外的李泰在看到这个问题也不由得一乐,这个百鸡问题是《张丘建算经》当中最重要也最典型的一道问题,是一道三元不定方程组题。其解题思路早已经超出了蒙学的范畴,甚至古代许多的数学家都不能给出一个浅显清楚、易于理解的解题思路。如今出在这个蒙学学堂中,完全就是这先生在刁难戏耍众学童们。
一些学童在自度凭自己智力和知识很难解决这一难题后,很快便明智的放弃了,在见高颎、苏威两人也都抓耳挠腮、愁眉不展,便也不再纠结于此,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并很快有了惊喜的发现。
“那、那是李大都督!”
很快便有人见到了站在学堂外的李泰,稍作辨认后便一脸惊喜的呼喊出声,其他人也都循声望去,各自也都惊喜不已。但因未得学堂先生的允许,各自虽然惊喜难耐,但也只是在原位交头接耳,不敢离席奔出。
那学堂先生也注意到了李泰,站起身来略作欠身致意,回头再看众学童一脸期待的眼神,于是便微笑着宣布暂且下课,让这些学童们趁着课间休息去瞻仰偶像风采。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215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