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243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第0713章 伯山参详

  虽然说大行台前言让李泰回家休养几日再归府议事,但李泰只在家休息了一天,招待过柳敏后的第二天旅途的疲惫稍缓,便又前往中外府。

  一则他父母、丈人等亲长都居住在长安,此间又有诸位堂兄帮衬人事,没有什么重要的人情事务需要他亲自处理。

  二则昨日柳敏登门一番叙话,也让李泰意识到如今时流诸方、包括大行台本人都在等待着他就此事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再制定后续的人事计划。

  第三就是他也不想在这件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赶紧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促使中外府形成下一步的战略计划后便返回荆州,继续经营自己的江汉霸业。

  见李泰这么快便归府议事,宇文泰便也一脸欣慰的感慨道:“人或有羡伯山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直叹世道厚此薄彼,但却不言伯山自进事以来便勤恳用功、从不懈怠渎职。有这样忠勤的态度,本身又智勇兼具,又怎么会不得大用啊!”

  说话间,他一边着令谒者去分头邀请其他需要参与讨论的人员,一边又让人将之前几次中外府讨论的会议记录送来给李泰稍作过眼,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启发和借鉴。

  大行台虽然满意于李泰如此勤勉的态度,但其他被临时打断事务并屏退的府员们心里则就难免有些不自在。

  得益于这位李大将军早年在事台府时所拟定的考成法和一些格式章程,如今中外府办公程序也都周密严谨。尤其是对这些中下层的府员们来说,一旦即定的事程被打断,那往往需要赶工数日回归正常的事务节奏。各种加班劳累且不说,中间还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免忙中出错。

  如果是因为其他人被打乱事务程序,众人怨气还不会这么深,偏偏是这个给他们套上缰绳笼头的李伯山!前天吃了一场席,结果被那残骸腐臭味恶心的吃啥都没了胃口,被耽误的事程还没调整过来,今天便又来一遭!

  人的情绪是好是坏,多多少少是会有一些气场的变化。虽然这些人不敢将心中的真实感受流露出来,但从他们收拾东西退出直堂的微小动作上,李泰也能感受到这堂中突然怨念厚重起来。

  不过对此他也并不在意,谁让你们没赶上好时候呢?要是当年你们先我一步进献诸事,现在被绑在这里当牛马的可就是我了。

  正当他还在感慨如今的中外府后起之秀们质量不太够看的时候,一个年轻身影行至他的席前,两手捧着几卷文籍奉上来,同时口中恭声说道:“请太原公展阅机要议程。”

  李泰抬眼望去,便发现这年轻人乃是李远之子李植,不由得有些意外,旋即便笑语道:“李郎年纪不大,已经得参府中机要,可见主上赏识深厚啊!”

  李植听到这话,眉梢也是不由得扬了一扬,神态间颇有自得,鞠躬的身形也微微挺直,视线向上一飘,旋即便又略微欠首并轻声道:“卑职较之余子,可谓得幸,但与太原公终究不能相提并论。太原公得时趁势、奋勇进取,如今已是国中当仁不让的少类魁首。卑职纵有狂念直追比美,亦恐时机不允啊!”

  李泰只是随口称赞一句,听到李植的话后便微微一愣,旋即抬眼认真看了看这小子,而后便微微一笑。

  他与李植的年纪差不多,甚至还比对方小上一些,但因与李穆交情不错、再加上李雅这小子自幼便在自家厮混,所以心理上对其家中子弟也常作晚辈视之。

  这李植能接触这类重要文书,想来在府中也是颇受重用,再加上自家声势颇雄,难免就有一点傲气。听到自己稍显托大的语气,或许心中便隐隐生忿,暗指自己是赶上了好时候,也并非全靠真本领才拥有如今的势位。

  这一番少年心性,李泰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世道之内每个人都能遇上属于自己的两三个机会,抓得住就能一飞冲天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要没六镇起义的大背景,可能李泰作为洛下权贵派往武川公干,把宇文泰训出屎来他也屁都不敢放一个。

  至于现在,老子就是比你强,别说你了,你爹他也不行啊!

  他看了李植两眼后便收回视线,开始认真浏览之前几次的会议记录。

  堂上宇文泰也将两人这一点小互动收于眼底,待见李泰如此反应之后不免略感意外,他可是深知李泰旧年脾气多么火爆,就连赵贵都被搞得灰头土脸、颜面无存,如今居然也变得心胸开阔起来。

  那李植见李泰不再搭理他,还道可能自己言辞仍然太客气、表达过于阴晦,李泰没能理解,于是便又要再说两句,然而这时候章武公宇文导也从堂外行入进来,他也顾不上再跟李泰打机锋,忙不迭快步迎了上去。

  宇文导登堂之后,见李泰仍自专注阅读文籍、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于是便向堂上大行台微微欠首,然后便小心翼翼坐在旁侧一席。李泰也似有所觉的抬头望去,见宇文导已经落座便抬手指了指自己案上文书,旋即便又埋首细读起来。

  李植本待如往常般侍立大行台席侧,但抬腿行出几步便被大行台摆手示意堂外等候,于是只能躬身退出。

  中外府围绕蜀中的军事会议前后举行了十多次,李泰所拿到的会议记录也包括了去年那场失败的军事行动前后会议内容,这有助于让他快速梳理出中外府针对蜀中的一系列谋划与思路。

  去年还仅仅只是立足于汉中已得的基础上讨论并试探伐蜀的可行性,但今年的视角则就更宏大,把江汉地区的情势变化也纳入了会议讨论的内容中来。

  用一句俏皮话说,那就是李泰虽然没有参与这一系列的会议,但是这一系列的会议当中却一直都有着他的存在、从不缺席。

  原因自然是在西魏近年几次成功的对外扩张中,李泰都参与定计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去年取蜀的计划也是借鉴李泰收复汉中的成功经验,想要通过联络内应然后再以奇兵奔袭蜀中腹心地带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别说奇袭成都了,刚过了白马戍便被人直接落闸放狗、差点没回来得了。

  李泰也是翻看了相关的会议记录,才明白霸府何以要发动一次如此不成熟的军事行动。

  首先就是轻敌,前期评估中过于夸大了侯景之乱给蜀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再加上那氐酋杨法琛为了请求西魏尽快出兵而提供了许多错误的情报。

  其次就是盲目的乐观,山南汉中的轻易收复、汉东地区的成功开拓,再加上侯景逆乱声势大躁所带来的影响,都让他们感觉南人战斗力低下,蜀兵则更加的不堪一击。

  有了去年的教训,今年的议题便又过于保守了,在这会议记录中充斥着大量的蜀道艰难等等客观上存在的障碍,总之就是感觉伐蜀的时机未到,应该需要更加全面的考量,甚至有人提出了先取江陵、困锁蜀中的战略构想。

  李泰在这几场会议中的存在感,不只体现在他是战功赫赫的东南军政长官,还体现在他是关中资财外流的幕后重要推手。

  很多关中豪强们将大笔资财投入到沔北去,无论是出于保证投资环境的安全还是扩大收益的诉求,都希望能够先平了江陵。但是对于蜀中,则就没有太强烈的利益诉求。

  所以李泰虽然没有出席之前的几次会议,但是存在感却越发的强烈。到如今已经到了只要他不作出表态,中外府都不好决定下一步该要往哪走了。

  虽然说宇文泰如今的权威大增,但也做不到完全的独断专行,做出决策之前必须要确保不与大部分人的意见相悖,尤其是要确保现在的李泰跟他是一条心。否则他这里伐蜀不利,李泰却又发起针对江陵的攻势并且大有斩获,那对中外府的权威动摇可就太大了。

  趁着众人还未到来,宇文泰让李泰先将相关的议题了解一番,也是希望他能在接下来的会议中不要与自己的意见过分相左,以免给人一种矛盾很深的错觉。

  看着李泰将记录阅读完毕,宇文泰便笑语道:“前者谋事受挫,还是因为伯山献计才得妥善收场。如今旧事再议,我一直便告参议群众,不得伯山参详,计谋终究欠妥。”

第0714章 人尽敌国

  对于西魏而言,伐蜀绝对是一件大事,而宇文泰对李泰所说的话也已经超出了礼贤下士、请教计策的程度了。

  李泰也从这当中听出了大行台的潜台词:伐蜀这件事一定要进行下去,你这里要能促成此事,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中外府也都会答应下来。

  略作沉吟后,李泰便对宇文泰说道:“主上如此青睐信重,实在让臣受宠若惊。古来用兵,岂因一时之屈伸而论定成败!如今复论伐蜀,不只是有益邦家的大计,也是一雪前耻的图谋,臣若有计可陈,绝不敢敝帚自珍,必与府内诸公极尽智巧,以策万全!”

  “好、好,那我便洗耳恭听伯山稍后有何妙计可陈!”

  宇文泰听到李泰已经领悟到他的意思,于是便连连拍手叫好,脸上的笑容越发的浓厚,心中也不由得充满了期待。

  因有李泰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参议此事,因此这一次的会议宇文泰便也召来更多人员参会,陆通、长孙俭等府中心腹要员悉数列席,王悦等之前参加第一次伐蜀战事者也都被招至,还有达奚武等参与收复汉中的将领们,数算下来文武足有二十余人。

  这些人员分事各处,并不全都听事府中,单单把他们尽数召集起来,便用了足足一个多时辰。

  等到人员到齐之后,会议便正式开始。宇文泰并没有直接将话题引到伐蜀上面,而是笑着让李泰先简略的进行一下述职。

  于是李泰便也拣着一些荆州的军政事务略作汇报,总之就是七分报喜、三分报忧,总结起来就是荆州本身发展态势良好,但若要大规模的回补中外府则就仍然力有未逮。

  当然这些内容也是他怎么说、大家就怎么听,硬要较真的话,只会弄得彼此都尴尬。对于中外府而言,不需要做太大的人事投入,东南方面便能局势稳定,并且还不失策应诸方的能力,已经是非常让人满意的了。

  李泰这一番述职完毕,表明了荆州总管府当下并没有继续发动大战的能力和规划,也从侧面否定了趁势进攻江陵的想法。

  在场诸如王悦等几名关中人士在听完李泰这一番陈述后,脸上都流露出明显的失望之色,很显然这有点不符合他们的预期。

  见李泰并没有继续争取和包揽对外扩张的机会,宇文泰也是颇感欣慰,望着李泰笑语说道:“荆镇近年诸项创举可谓有目共睹,李大将军不只是当世名将,更是海内良牧!有其镇守东南,朝廷无忧,我亦无忧!”

  在将李泰狠狠夸奖一番后,宇文泰旋即便又说道:“蜀中地处南面边陲,李大将军治地亦与接壤,更兼熟知梁国人事。此番梁国武陵王擅为篡计,大失其国人时望,一乱方定,一乱又生,此方人地多艰,实在是让人垂怜,如今国中多议出兵伐罪救之,李大将军又意下如何?”

  “梁家引狼入室、同室操戈,江南士民同悲一调、求生不能。天下仁勇之士,无不急欲救之,前者梁王入附、主上纳之,正是秉承道义胸怀,江南士民亦多感恩。今者谋救蜀中人地,亦是广施仁念,应承天德!”

  听到大行台这一问话,李泰便正色回答说道。

  噗哧……

  李泰这里话音刚落,堂中顿时响起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众人纷纷循声望去,旋即便见同为大将军的达奚武正自掩嘴窃笑。

  达奚武听到李泰说的冠冕唐皇,没忍住便笑出声,此时见到众人都向他往来,一时间也是尴尬不已,连忙伸手到案下用力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旋即便板起脸来微微颔首,表示对李泰发言的认同。

  李泰见状后便忍不住白了这货一眼,虽然干的就是趁火打劫的勾当,但也必须要给行为寻找一个基于道义的说辞,如此才能彰显团伙的正义性。就连梁山好汉都是替天行道,咱们怎么就不是吊民伐罪了?

  抛开达奚武这一打岔不说,宇文泰又望着李泰发问道:“前者国中亦有图谋,但却并不顺利,今李大将军归府,不知可有良策以教在座诸位?”

  “臣又岂敢称教!无非一人计短,众人计长,且以一己之见略作陈述以供诸位斧正。”

  李泰闻言后便站起身来,面向众人继续说道:“蜀地之所以易守难攻、论者称畏,首在四围闭塞、道阻且长,多有雄关险塞分部四周,地势之雄,天下无出其右!”

  众人闻言后也都纷纷点头,蜀道艰难乃是众所周知,虽然说这一点也是老生常谈,但只要谈论蜀中攻略,那就绕不开这一点。李泰功勋卓著,许多国中老将都大有不及,他们也都想听听其人对此有何应对良策。

  “古之兵家吴子曾言‘在德不在险’,君不修德,人尽敌国!蜀道虽险,仍然逊于人心……”

  听到这里,众人便明白了李泰接下来要讲什么,曾在蜀中吃过亏的王悦也不惜自曝其丑,起身发言道:“前者入蜀,便是受其境中举义豪杰招引,但结果却仍……”

  众人听到这话后也都一边点头,一边望向李泰,想要看看他对此有什么解释。

  “一粒粟自然不足充饥,但请问诸位,是否可以当餐?”

  听到李泰这反问,众人也都不由得笑了起来,而李泰则继续说道:“梁武陵王居蜀十数载,虽然未有桀纣之暴,但也绝无舜禹之德,贸然称制,乃是自绝于天人。蜀中虽然未通王化,但也绝对不乏明义之士,知其难久,必觅所投!”

  套话说完之后,李泰便开始讲到具体的人事:“武陵王虽言贵胄,性本吝啬,薄于恩赏,难免群下离心。尤其仇池诸氐更加难得其怀,前者杨法琛举义来附便是一证。另有杨乾运等方隅豪酋虽然为其力守北门,但却仍然不为心腹,求而不得,怨气横生……”

  “伯山此言当真?”

  听到李泰此言,宇文泰便忍不住开口发问道,之前他安排王悦等入蜀援救策应杨法琛,便是遭到杨乾运为首的氐人势力围堵困扰才失败,如今听到李泰说杨乾运也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对象,心中自然惊诧不已,想要再加确定。

  李泰近来同蜀中做的都是几万匹蜀锦的大买卖,对于蜀中人事纠纷当然也并不陌生,听到宇文泰问话,当即便将这些具体的人事讲述一番。

  武陵王萧纪坐镇蜀中多年也算是颇有功绩,蜀中军政方面都获得了可观的发展。但政治经济还好说,军事方面就比较敏感了。

  蜀中本无重兵,武陵王想要发展军事,也如宇文泰一般最主要的手段便是拉拢羁縻境内的方隅豪强。氐人杨氏便是其中一支非常可观的武装力量,杨乾运、杨法琛等皆是氐人豪酋。但因军事力量过于出众,氐人的政治地位反而不高,武陵王虽然对其有所倚用,但却不肯将之委以重任。

  若是南梁未乱,这些氐人自然也都不敢喧闹滋扰,大体上还能维持恭顺态度。可今南梁国中已经是纷乱不堪,这些有实力的豪酋们自然是蠢蠢欲动。

  诸如之前举兵的杨法琛便是求任官职不得而举兵为乱,不再听从武陵王的号令。而发兵平定的杨乾运也同样面临这一情况,本以为凭此功事可以大获封授,但结果只是不疼不痒的嘉奖。

  虽然去年战败退出后中外府也进行过一系列的总结复盘,但对蜀中人事的了解却远比不上与蜀中利益往来频繁的李泰,此时听到李泰的讲述,也都不免大生茅塞顿开之感。

第0715章 坐观内斗

  并不是中外府不重视蜀中的人事打探,而是凡事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实说就连李泰这里最开始对于蜀中的内部人事纠葛了解的也并不是很透彻,全凭着李迁哲游走两地逐渐的发展渗透。

  但是蜀中最核心的人事问题,他则是在抓住武陵王萧纪之子萧圆正并且与蜀中进行前后数次谈判之后,才逐渐的深入了解。

  毕竟从普通人视角来说,单就仇池氐杨氏那就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结果杨法琛举兵叛乱、杨乾运率兵平叛,彼此间似乎是仇隙颇深。

  中外府并非不知兵,同样也深知人事情报在战争中所能发挥出的价值之大。别的不说,单单宇文泰自己还因为了解东魏内部人事问题、在战场上说服东魏大将彭乐从而逃出生天。

  只不过蜀中本就人地闭塞,再加上率先接触西魏的仇池氐杨法琛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给中外府提供了不少误导性的讯息,最起码并没有将杨乾运同样有拉拢的余地这一点透露出来。

  如此一来,中外府在讨论针对蜀中的军事问题上,就会因为信息的缺失而有所偏差,不够全面。

  当然,除了中外府自身的情报工作不够准确细致之外,也在于李泰这里的刻意为之。之前他遣使前往蜀中交涉,以萧圆正为筹码赎回王悦等败军,顺便也借此与蜀中一些重要人物取得联系。

  之前宇文泰为了让李泰更积极的与蜀中进行谈判,将汉中梁州等地的行政管辖权力划给了荆州总管府。

  虽然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划分,旋即中外府便将宇文护舅家表哥阎庆塞了进来,实际上的梁州军政事务仍然不归荆州总管府管理,反而占了总管府一个司马上佐的位置。

  但这当中的弯弯绕绕,别人不知道啊!在杨乾运等蜀中人士看来,山南汉中尽是荆州总管府辖区,那荆州总管府对他们态度如何不就正代表着西魏?所以同荆州总管府之间的交流,对他们而言就等同于在和西魏进行交流。

  至于彼此间交流进行到了哪一步,有没有讲到策反对方的内容,这一点李泰也不知道,起码嘴上得说不知道!

  他今天所提出来的一个基本思路,那就是伐蜀不能靠蛮干,在正式的进行军事行动之前,必须要通过其他各种手段对蜀中的各方势力进行策反、拉拢等等各种操作。

  正如李泰之前所言,武陵王萧纪居蜀十几年,虽然不谓大恶,但也并无大德,尤其他如今直接称帝这一举动又给蜀中内部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接下来局势如何发展,有人得意必然就有人失意,那些在萧纪政权中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就是值得拉拢的对象。

  李泰提出的思路并不新鲜,重要的是在提出思路的同时,他还能够提供具体的执行目标和步骤,给仍自有些迷茫的中外府众人指明了一个方向。

  “伯山所言当真详实有据、发人深省,兵者凶事、用之需慎,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谋。之前用兵失于轻躁,的确是有欠考虑了。”

  听完李泰所言,宇文泰便开口说道,这也算是为上一次的用兵失败做出正面的检讨,同时也认可了李泰这继续挖蜀中人事墙角的思路。

  但很快,同列席中的尉迟迥便开口说道:“太原公对蜀中人事知之甚深,想必麾下应有此类才流为辅。今府中正欲图之,未知太原公肯否将诸才流割爱荐于府中?”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也笑语道:“这是当然,无论在府在镇,不过职事不同,可若是讲到勤事立功之心,则内外本无不同。边中才士若能得辟府中,听受主上遣使,与他们各自而言也是一大幸事。荆镇确有精熟蜀事的才流,稍后我便一一具表以荐,敬请主上赏识拣选。”

  如今荆州总管府仍然隶属于中外府之下,那自然也免不了会有人事方面的交流。就像之前霸府召贺若敦等归府入事,又派遣裴侠等前往荆州任职。

  李泰之所以不敝帚自珍,将他所了解的蜀中人事情报尽数道来,就是为的增加在伐蜀一事当中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他本人当然不能率军入蜀,但却可以派遣总管府属员参加,更不要说之前同家中诸堂兄讨论已经决定李士操也加入伐蜀之中。

  听到李泰答应的这么干脆,尉迟迥也不由得愣了一愣。相对于这些熟悉蜀中事务的人员,中外府更在乎的其实是与蜀中人士接触交流的主动权。

  因为不知道荆州总管府具体已经发展到了哪一步,中外府也不好直接绕过总管府、贸然去与对方进行接洽,以免暴露出西魏内部的上下隔阂与矛盾。

  尉迟迥还待要开口想要确认一下李泰所荐人才是否与此密切相关,但大行台也看出了他的意思,抬手示意他不要再讲下去,旋即便又对李泰笑道:“如此我便安待伯山为我举荐贤良、以成大事!”

  李泰先是谦虚恭敬的应声,旋即便又继续说道:“若只仰仗策反蜀人,终究难免因人成事的被动。今者强势在我,虽然用兵需要慎重,但仍可有别计搭配并行。”

  堂内众人听到这话后不由得又打起了精神,想要听听李泰还有什么妙计。

  “自古以来,国无二君,武陵王既已逆立,则其与湘东必难两存。蜀中虽因其地势闭塞而少受兵灾所扰、势力得以保全,但江陵却有平定祸乱、中兴社稷的大义所在,两者相斗、必有一死。”

  听到这里,堂内众人也都连连点头,这个方面的话题也是近来讨论的一个重点。

  听到李泰也讲到这一点,尉迟迥便又开口发言道:“梁之三分,江陵已得其二,蜀中既无平贼定乱之大义,今又横生逆立之变,凭其一隅,绝难与江陵争锋。若是江陵挟势以进,克定蜀中,则我再图亦难,所以需要从速取之啊!”

  很明显,不同于其他人的保守之计,尉迟迥便是主张快速伐蜀的一个激进派。

  其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如今湘东王已经趁着平定侯景之乱的一系列战事,把南梁除蜀中以外的其他人马势力统统纳入了麾下,势力可谓暴涨。而蜀中也素来不以人马精强而著称,凭其一隅之地的确难以匹敌坐拥整个江南势力的湘东王。更何况别人在外打生打死,武陵王却窝在蜀中悍然称帝,这本身就是大失人望的行为。

  但越是纷繁的局势,越有不同侧面去看待和解读的必要。侯景之乱虽然平定,但江南也已经残破不堪,并不能即刻增加湘东王的势力。而且在侯景之乱中涌现出来的大小军头们,他们也只是名义上奉从江陵而已,湘东王也难以对他们进行灵活的调度。

  更重要的一点,国中的叛乱虽然平定了,但南梁的边防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江北诸多重镇的丢失使得南梁边防压力变得空前巨大,已经是破鼓万人捶的局面了。

  后世不乏议论声说湘东王在平定侯景之乱后没有选择迁都建康、而是继续留在无险可守的江陵,被西魏发动袭击一举攻克江陵,是南梁覆灭的直接原因,言中不乏指责湘东王优柔寡断、立于危墙之下的不明智。

  但是建康就安全了?其城池本身便遭到了严重的战乱破坏,而整个江防压力也是非常的巨大,更不要说在发生这一系列的改变之前,侯景乱军轻松渡江、天堑变通途的旧事给时流带来的心理冲击有多大。

  总之如今的南梁绝非侯景一死便万事大吉了,湘东王眼下能够调动的军事力量仍然非常有限,否则也不至于被王琳部将叛乱搞得焦头烂额。

  李泰并没有过多的言及一些前瞻性比较浓厚的预测,仅仅只是就南梁当下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一番讲解,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尉迟迥这一看法是有点杞人忧天,就这兄弟俩内斗的过程中,他们是有足够的时间骑墙观望以坐收渔翁之利。

  讲到南梁的情势变化,在场众人无疑李泰才是最专业的,所以在听完他的分析后,就连一些同尉迟迥怀有一样想法,感觉时不我待、需要尽快行动的人也都感觉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紧迫,还可以再等等看看。

第0716章 割肉饲我

  有的事情是事缓则圆,有的则就能一蹴而就。究竟是快好还是慢好,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还要看分析者所处的立场。

  历史上西魏伐蜀是很有一点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意味,完美的契合到了南梁内乱的进程中去,属于老天爷喂饭的那种情况。就连大魔导师刘秀平定蜀地,都没有西魏这么顺畅。

  对于如今的李泰而言,当然是不希望太早伐蜀。

  荆州总管府之所以成长的这么快,除了一系列对外扩张的成绩之外,也在于南梁内乱所带来的增量前景仍然没有消化完毕,一旦这段扩张期结束、局势趋于平稳,接下来自然是内部秩序的磨合调整,荆州总管府恐怕就不会再拥有如今这般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如今趁着他的话语权还没有被削弱,那当然是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个对他比较有利的局面出来。

  略加思索后,他便又趁着这个思路继续说道:“去年兵事所以能够善了,不只在于武陵王舐犊情深,更在于自立心切,不欲与我过多争斗。如今也可趁其有此胸怀而遣使责之,迫其事我,输其人物娱我心怀,其若不允则腹背受敌,恐将不久。日夺其一,久则满百,待其人地俱困,亦不复为敌,再取蜀中则唾手可得。”

  宇文泰听到这里后便也抚掌大笑道:“不错、不错,伯山此计甚佳。若能使之割肉饲我,倒也不必急于一时之功。况且其徒众观其事我甚恭,必然也会惊慌求附,不久之后人事便尽为我有!”

  尽管去年交战并不顺利,但并不意味着西魏对于蜀中就没有震慑力了。虽然之前的西魏在后三国中是个小渣渣,但跟如今的南梁相比却又强大得多,即便是没有横空出世的李泰,收拾萧家这几个货也是手拿把掐。

  就算西魏短期之内威胁不到萧纪这个蜀中政权的存亡,但是也存在战略上的威胁。一旦其与西魏全面开战,那么接下来的战略选择就没有了,唯有困死蜀中一途,也做不到趁着江陵兵力还未完全收回便进袭江陵。

  如今的武陵王萧纪就像是一头满身尖刺的豪猪,你要硬咬那肯定疼得很,可若只要说上几句狂话,他可能心肝脾肺肾都掏出来给你吃。毕竟对其人而言,与西魏之间的摩擦那都是次要矛盾,跟江陵之间才是事关生死存亡的根本矛盾。

  略作夸赞表示认同之后,宇文泰又望着李泰笑语道:“依伯山所见,此番向蜀中索求,应从何处下手为佳?”

  “蜀锦!蜀人拥此为奇货,河西千金亦难求,乃是蜀地工力汇聚的珍物。今可着蜀中以此互市,不得转卖他方。若得蜀锦,我既可拥此蜀地物华,又可恃此大开河西商道,取利诸方!”

  听到这问题后,李泰也并没有卖关子,当即便开口说道。

  在场众人闻听此言,顿时也都眸光一亮,单单“蜀锦”这一个词汇便大有提神醒脑的效果,可见在时下对其价值认可度之高。

  近年来对于李泰各种操作研究颇深的长孙俭听到这话,有些不确定的开口说道:“请问太原公,此番计谋是否因循管子克鲁之计?”

  李泰听到这个问题明显的愣了一愣,而其他人脸上神情也多有茫然,对于这个管子克鲁有点陌生。

  长孙俭见说到了众人的知识盲区,于是便又笑语解释道:“之前从龙园学馆借阅《管子》数卷,得见卷中所载管仲相齐,因见鲁、梁织绨为业,故谏齐王服绨,并遣员大肆搜买此货,使两国逐利废耕……”

  听到这里,李泰才逐渐想起来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去楚国买鹿、代国买白狐皮等等,都是操纵物价引人逐利从而荒废农耕的经济战操作。这在后世似乎有齐纨鲁缟的典故,但事实上齐纨鲁缟本意只是代指高档的丝织品,跟这些故事倒是不搭。

  “伯山本来便擅长经营诸事,有这样的奇谋倒也并不出奇。长孙司马所言,是否切合伯山所计?”

  宇文泰在听完长孙俭所言典故之后,又望着李泰笑语问道。

  李泰听到这话后,心内便不由得一叹,啥叫纸上谈兵啊?这就是,学到一点概念就瞎扯。

  且不说他有没有这个意思吧,人家管仲用计是什么年代?

  那时候受生产力所限,手工生产的产能本就有限,所以能够通过操纵物价去实现对劳动力诱引。但今蜀中的蜀锦产业发展数百年,早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传承和产业规模,怎么可能轻松的就加以影响?

  还有就是人家齐国有鱼盐之利,本身就有发动经济战的国力和底蕴,咱们西魏这一窝穷横、除了一颗吊民伐罪的真心还有啥?

  李泰记得长孙俭以前挺稳重一个人,怎么因为徜徉在自家藏书的知识海洋中,这脑子反而变得有点不太灵光了?难道是因为气运遭夺的缘故?

  “管仲克鲁是因力不能制之才需仰于物,但今蜀中恐我伐之故而来事,虽言互市,实则夺之,与此前贤故智倒是不相类同。”

  为免众人继续误会,李泰便又开口解释道。

  长孙俭听到这话,老脸顿时一红,妈的想的太复杂了,还以为这李伯山又要搞什么高端的经济战,但原来就是朴实无华的敲竹杠啊!

  虽然长孙俭失算了,但其他人对于李泰提出的这一计划倒是非常热心。如今市面上偶有蜀锦流出,价格全都非常高昂,偏偏市场需求又非常旺盛,不只是关中本土,其他地区也都需求不少,若能借此掌握到蜀锦流通的渠道,一举掌握源头,那利益自然是非常可观的。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243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