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446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历史上也有高昌国王因为地接蛮夷、恐为群胡所逼而想要东走内迁,便是麴氏高昌之前的马氏高昌。当时的高昌王马儒奉表到北魏朝廷请求内附,当时北魏孝文帝也答应下来,并且决定割伊吾五百里供高昌国人居住。

  然而高昌国人眷恋故土,不肯东迁,于是国中便发生骚乱,高昌王马儒遭到弑杀,国人又推举其长史麴嘉为王,由此便开始了麴氏高昌的历史。

  麴乾固此番要重蹈前人覆辙,心内也是非常紧张。不过与当年形势所不同的是,如今他所投靠的大唐较之北魏要更加的强大,而且唐皇如今正亲自统率大军驻守河西,如果不抓住这一次的机会,那么未来再想摆脱西突厥的控制恐怕就要更加的困难!

  好在唐皇对此也表示理解,在麴乾固归国的时候便派遣三千精骑为其护卫,这才使得高昌国中纵然有人心怀不满,但为唐军铁骑气势所慑,也都不敢轻举妄动,只敢在王宫外高声呼喊劝阻。

  “突厥丑胡,蛮夷之性近乎禽兽,虐我国人,横征暴敛,以致我国民不聊生。今幸有天唐雄起、诸夏复兴,今我国人若仍不往附,真要儿孙血脉俱处蛮荒、流于蛮夷?”

  麴乾固心意已决,甚至于当西突厥使臣抵达其王都时,他更亲自率领卫队将使者一行袭杀,将西突厥使者首级悬于王宫门外,向着宫外仍在意图劝阻的国人喊话道:“孤承祖荫享此国业,自谓无功于国人,唯今率引意图归义者归附天唐。尔等群徒若道不同则各自散去,自此异路!有愿相随投唐者,来日王都城东集结,共同东去!”

  在麴乾固态度强硬的坚持之下,国中的争论也渐渐平息下来。一些畏惧突厥且无意投唐者,各自归家思忖别计,而其他愿意追从东迁者则更没有时间吵闹,全都在争分夺秒的收拾家当,准备东行。

  高昌国中纷争平息下来,但是西域诸方却因此国将欲东迁的消息而震惊不已。伴随着高昌国东迁这一消息的,是大唐与西突厥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开始变得直接起来,在敦煌驻扎多日的大唐军队也开始逐步开拔、向敦煌西北方向的伊吾而去。

  两路大军都将伊吾作为行动的目标,一时间也令得此方天地气氛变得空前肃杀紧张起来。所有人都知道西域将要变天,只是猜不出究竟是西突厥继续延续其霸主地位,还是大唐后来居上、再复强汉荣光。

  正当诸方所有视线都聚集在伊吾周边的时候,在次第开拔的唐军师旅当中,却有一支万余精兵避开了众人关注的中心所在,没有随部北上,而是西出阳关、直入流沙。

  这一支人马由史静所率领,李雅、韩擒虎等诸少壮将领亦皆于此军中。他们将在重金招募的向导引领之下西渡流沙,经由蒲昌海北去焉耆,然后自焉耆直袭西突厥汗庭所在的鹰娑川!

  李泰深知西突厥深耕西域多年,已经渐渐转变为地头蛇一般的存在,大唐虽然强龙过境,想要一战胜之也非常的困难,必须奇正相合、才能有望成功。

  他自己亲率河西十数万师旅北向伊吾,并且说服高昌王麴乾固举国东迁,包括突厥可汗摄图与贺若敦所率领的北路师旅,都是为的将西突厥的主力由其腹心之地吸引出来,而后再另以奇兵直击西突厥的腹心命门!

  对于突厥这样的游牧政权而言,其汗庭所在与汉人政权的京畿一样重要,其部众虽然逐水草而居,但是人员物资的汇集总是需要一个中心,否则根本就谈不上针对汗国施加有效的统治。

  而且汗庭还象征着政权威严,突厥本身并没有完整的礼法制度以维持上层统治者的权力运行,一旦统治者的威严受到了重创,再想恢复起来就非常的困难,会有大量部族选择悖离其统治。

  不过这一支奇兵征程路途遥远,沿途数千里多是戈壁旷野,消息传递也非常的不便,等到军情传回最起码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唐军主力便需要与西突厥主力大军在伊吾周边展开对抗交战。

  高昌举国搬迁,势必难能一蹴而就,尽管伊吾与高昌两地相距并不遥远,但众多的平民携带大量家当,行进起来也并不快。

  因有天山山脉的阻拦,位于可汗浮图城的西突厥军队并不能直接进攻到迁徙途中的高昌国民,须得向东折转自天山山口南来。

  而在这时候,唐军前部也已经从敦煌抵达了伊吾,尽管如今已经到了酷寒的深冬时节,但有天山山脉拦截北来的朔风,故而伊吾地区气候还不算极寒,先行抵达的唐军快速于此修缮城防,将此地本来就具有的城邑和据点再作串联扩大,给后路大军建立起了一片庞大营垒。

  双方在正式于伊吾交锋之前,金山西麓的战斗率先打响。薛延陀本有控弦之士数万,本身实力并不弱小,但是大部分部众都分散居住在金山西麓的山野间越冬,并没有集结在一起,因此当突厥与大唐联军陡然自金山山口杀出的时候,薛延陀诸部顿时便遭受重创,族众或死或降,只有很少一部分向西逃窜。

  不过幸在西突厥对于薛延陀的安危比较重视,室点密可汗第一时间便派遣援军,当阿史那玷厥率领援军抵达的时候,很快便与摄图所统率的突厥军众遭遇并展开交战。结果摄图所部师旅不敌,直接向后方溃逃。

  首战告捷,阿史那玷厥心中自生骄志,加上所解救出来的薛延陀族众数量也并不算多,于是玷厥便选择继续进击,并且沿着金山西麓一路搜索聚拢那些逃散的薛延陀族众。

  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军却遭到了贺若敦所率领的唐军猛烈狙击,玷厥遭遇惨败,幸在其部皆是熟悉地理的轻骑之众,战败之后快速的撤离战场,并且又重新集结起来。

  如若玷厥就此引部撤回可汗浮图城,那么此番救援薛延陀虽然不算是圆满成功,但结果也还尚可,起码有效的压制住了突厥与唐军的活动范围,使得局面有所控制。

  但玷厥终究还是对摄图这个甘为唐国走狗的堂侄心存轻视,想要找机会一举将摄图擒获下来押送回去献给父亲,于是便选择逗留下来,继续寻觅战机。

  然而接下来唐军却不再给他这一机会,在贺若敦的建议之下,摄图率军佯向金山山口撤离,将玷厥军众吸引到金山山麓之间,贺若敦则率部由侧发起进攻,在西突厥军众再一次试图脱战溃走的时候,从凉州北上的韩果所部军众及时抵达战场,由后包抄过去,直将战场上西突厥军众围剿大半,最终逃离战场者不过十之一二,甚至就连室点密之子阿史那玷厥都被在战场上擒获!

  “玷厥骄狂致败,当真误我大计!”

  当北去援军大败的消息传回可汗浮图城的时候,室点密心中自是大惊,口中忍不住破口大骂道。

  阿史那玷厥战败之后,不只对薛孤延的救援无果,更让这一路师旅再无遮拦,可以在西突厥境内长驱直入,甚至可以直袭可汗浮图城,让他在与伊吾唐军对战时腹背受敌。而且数万劲旅的覆灭,也让室点密手中兵力变得不再充足,于是便又连忙下令向国中进行征兵。

  原本室点密是打算直从天山山口南下与唐军在伊吾恶战一场,趁着唐军远来新至而大杀一通,可是侧路的失利却让他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的策略,没有急于统率大军南入伊吾,只是派遣一部分师旅南去尽量骚扰拦截东迁的高昌国众。

  然而现在唐军主力都已经入驻伊吾,自然不可能任由西突厥游骑在境内横行肆虐,当即便也派遣轻骑部伍分头出击围剿,并且开始尝试进攻夺取之前由西突厥军众所驻守的诸道天山山口。

  由于室点密没有率领主力人马南来,再加上唐军也没有大举翻越天山进攻可汗浮图城,双方就此隔着一道山岭对峙起来,西域诸方所预想中的大战并没有即刻上演。

  但各方对于此间战况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甚至就连一些商团都跟随东迁的高昌国众来到伊吾地区,想要就近观看一下这场西域霸权的争夺战。

  室点密不愧是在数年间便称霸西域的一代雄主,尽快此番战事开局不利,但他也并没有就此变得慌乱。

  他先是牢牢驻守可汗浮图城,控制住天山山口几条重要的南北通道,确保伊吾唐军难以北上,然后又分遣师旅东去,打退了几次金山方向试图向可汗浮图城进击的敌军。而其最精彩的操作,则是将从国中招至的两万人马直从轮台南下、自西侧杀入高昌国境内,在高昌国中大杀一通。

  不过这时候,大部分有意迁离高昌的国人都已经跟随国主麴乾固离开了国境,陆续的抵达了伊吾境内,仍然留在国中的那些人则就难免遭受了西突厥铁蹄的毒手。

  当唐军闻讯赶来的时候,整个高昌国境内已经是尸骸遍野、场面惨不忍睹,而西突厥军众也早已经又从轮台撤回了天山北面,唐军只得暂时入驻高昌国境内诸城之中,将幸免于难的高昌国人都召入城中保护起来。

  西突厥军众此番南来屠杀,虽然没能阻止住高昌国人的东迁,但也大大震慑住了西域一干人心浮动的邦国,尤其是那些因见室点密可汗困守浮图城而不敢出战便唱衰西突厥的人,这会儿更是乖乖闭嘴。

  双方的对峙很快便由冬入春、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期间在唐军坚持不懈的进攻之下,终于拿下两处天山山口,使得唐军游骑得以驰入浮图城下。

  但是这样的成果也难能扭转大局,尽管眼下整个天下气候都是转暖,但是寒冬时节的天山南北仍是不免大雪飞扬,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难能进行大规模的人马调度。而将战事拖延到寒冬时节,也是室点密可汗的策略成功之处。

  唐军虽然战斗力非常的可观,但却并不是河西当地的人马,其庞大师旅远赴西域,每天都要消耗数量庞大的物资给养,难以在当地获得足够的给养补充。

  西突厥局势虽然同样也非常的艰难,但毕竟占据了主场的优势,获得补给的成本要远比唐军低廉得多,所以只要熬过一个寒冬,转过年来便是西突厥发起反攻的时刻,到时候一众疲惫饥寒的唐军自是不堪一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室点密可汗等来的并不是唐军崩溃的喜讯,而是一桩噩耗。远在龟兹国北面、鹰娑川的汗帐所在,突然遭到了唐军的入侵袭击,因为此时汗庭中已经是虚弱至极,因此留守汗庭的一干人员尽数被唐军所俘获,包括数百名诸部酋首与邦国人质,当然也包括了室点密可汗的直系亲属。

  “唐军当真歹毒!诱我入此,袭我心门!”

  得知这一消息后,室点密可汗当即便脸色大变,整个人都僵在了当场,时间过了良久,脑海中都仍然全无头绪。

  伊吾的唐军还并不知道西去的师旅已经得手的消息,这段时间以来,他们也已经坚持到了一个极点,无论是物资的消耗还是将士们的精神体力。

  尽管天山南面气候较之北面还是要好上一些,但是对于西域的气候他们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能适应,许多将士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敦煌方面运送给养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周期越来越长。

  “应当在解冻以前,向浮图城发起一次进攻!投入兵力不需太多,三万足矣。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若是此番仍然不能攻破敌众,来日开春天暖,势必更加困难,唯可据守伊吾,日后再战!”

  尽管心中有些不甘,李泰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西突厥远比他想象中更加难啃一些,西去师旅迟迟没有消息传回,也让他心中暗生不祥之感。

  眼下大唐积攒数年的国力都因此战而运用到了极限,如果此间还不能尽快获取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那也就实在没有必要再坚持下去了,还是要保存实力、确保当下战果的同时还要顺利撤回国中,须知河湟之间还有个贼心不死的吐谷浑,李泰也不能将所有力量都投入此战中。

  于是接下来他便组织卒力,由天山北面出兵一万,伊吾方面出兵两万,针对可汗浮图城发起一次进攻。与其说是进攻,其实也是威逼施压,在此酷寒天气当中,弓弦都难以拉张,冰雪覆盖的城墙坚逾铁石,也难能破坏。

  此举无非是向西突厥彰显,大唐哪怕直到此刻仍有组织大规模进攻战斗的能力,识相的最好投降。如果当真不识相,那老子也只能提桶跑路了。

  意志力的比拼有时候就是一线之差,在得知汗庭陷落之后,室点密心神俱震。他开春解冻想要及时获取补给,还少不了汗庭这个统治中枢作为中转,可现在老巢都被抄了,那些西域胡部们还肯安顺的上缴牛羊物资?依照他对那些胡部的了解,这些胡酋怕是第一时间就要跑到唐皇帐前排队等待召见吧!

  汗庭失陷已经让他深感绝望,而此时出现在可汗浮图城外的唐军大队人马更成了摧垮心防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经过一番内心的剧烈挣扎之后,室点密还是决定向大唐投降,眼下首要任务是保住浮图城内外这十几万大军,可一旦开战起来,他实在是没有信心再保证统合这些人马不溃散。

  当西突厥请降使者出城来到军前时,李泰在马背上也是愣了好一会儿,片刻后才按捺住心中的狂喜,口中冷声道:“朕今统大军来伐不臣,安有降人倨傲不见之礼?胡使速去,尔主不出,刀兵自至!”

  西突厥使者仓皇退去,足足又过了一个多时辰,一名披头散发、身裹麻毡的老胡人在群徒拥从下自城外徒步行出,而后向着大唐军队所在方向作拜:“悖命老胡,叩见大唐至尊皇帝陛下!”

第1379章 诸邦共主

  持续数月之久的一场战事最终以西突厥室点密可汗的出降而宣告结束,一路围观的西域诸方势力自是直呼过瘾,而交战双方却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一场战事进行下来,他们各自对于对方的认识更有加深,也都意识到之前对对手的实力是有所低估。

  唐军方面,李泰在谋划此战的时候,对于天山地理环境认识不够深刻,以至于大军一直被困阻在伊吾地区,未能与金山方向的师旅达成什么有效的配合。同时派遣西去的军队迟迟没有讯息传回,以至于到了战争的后半段则就完全是在苦撑。哪怕是掌握了进出天山的通道,也已经不具备大举围攻浮图城的天时。

  至于西突厥方面,作为落败一方,毫无疑问室点密可汗所犯的错误要更大也更致命。新生的大唐帝国要远远强过了他之前所面对的任何一个对手,而此番与之交战的大唐君臣将士则是刚刚完成了社稷的统一、士气最为旺盛的雄军。

  尤其是史静所率领的西路师旅,在酷寒的冬日远行三千余里,途径荒碛沙漠、冰川山岭,先后征服了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耗时两个多月的时间,最终成功抵达西突厥汗帐所在的鹰娑川,并一举将突厥汗帐捣破!

  室点密可汗此番落败,固然是由于其轻敌所致,但面对能够完成如此艰巨行军的唐军将士,哪怕再来一场类似的战斗,只怕也免不了要遭受同样的下场。

  在室点密可汗出降之后,李泰才知晓西面师旅的消息,而得知史静等将士们不辱使命的完成这一壮功的时候,他一时间都不免激动得热泪盈眶。

  此役可以称得上是大唐扬威西域第一战,更可以称得上是自魏晋以来汉人政权再一次以强者的姿态踏足西域,而史静等人奔袭数千里直捣西突厥汗帐这一场战事,更是此役最为亮眼、也最能彰显大唐军队顽强斗志与强大战斗力的一战!

  此役虽然迫降西突厥,但西突厥实力仍存,可汗浮图城内外仍然还聚集着十几万西突厥甲兵。一旦再继续开战,唐军固然可以战胜这些西突厥军众,可是这些西突厥人马真的躁乱反抗起来的话,局面一时间也难以控制起来,而眼下唐军已经没有足够的条件长时间驻留于此间继续作战定乱。

  所以接下来主要还是通过协商谈判来解决问题,作为胜利的一方,大唐主要提出了三点条件。

  首先就是要西突厥放弃自立,重新承认突厥大可汗摄图的名份地位并接受大可汗的统治。其次就是之前室点密非法吞并的那些属于突厥下属的部族,需要统统放弃对他们的控制,让他们重新归附大可汗的统率。第三点那就是在西域这里,西突厥势力要撤往轮台以西,并且不得随意进入天山以南,过往受其控制奴役的西域诸邦国,需要统统恢复他们的自由。

  这三个条件哪一个对西突厥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室点密可汗之前已经在金山汗帐公然宣布不再接受大可汗的统治,此时若再低头,那无疑是承认了自己作为突厥叛徒的身份。虽然之前出降时他曾自称悖命老胡,但那是对大唐皇帝说的,可不是针对摄图。

  因此对于这第一个条件,室点密就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抵触,甚至表示自己宁可被处死,都不愿接受摄图的统治。

  得知室点密投降后,火急火燎从金山西麓赶到伊吾来的摄图在得知室点密作此答复之后,心情自是羞愤有加,直言此贼凶顽、不如处死,自己可以代掌西突厥众。

  李泰当然不会听从摄图所言,他此来主要还是为了树立大唐的威严,又不是真的要帮助突厥恢复统一,他巴不得东西突厥之间斗争不休,之所以提出这一个条件,也只是为了显得师出有名。既然室点密对此如此抵触,那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否则就真的是在找死了。

  对于这个问题,双方最终磋商的结果,就是当初室点密西征时从金山汗帐带走的铁勒诸部、包括之前从金山东部往西来依附西突厥的诸部,必须要放还。这些人如果愿意重返突厥治下,则由其返回金山以东,如果不愿意回归,则就由大唐暂为节制,于金山以西择地安置。

  后世西突厥分为十姓部族,如今李泰所要求的这些部众大约就相当于后世十姓部族当中的五咄陆。

  如今西突厥十姓尚未形成,室点密可汗如今控制西域广袤区域,主要还是依靠这些从金山带出的老部伍,如今被大唐威逼交出大半,心内自然是不怎么乐意。但就算再怎么不乐意,眼下势弱于人,他也不得不点头答应下来。

  除此之外,西突厥可汗虽然不再听命于大可汗,但却要接受大唐皇帝封命,并且每两年都要率部前往长安宿卫一个月,或者派遣嫡系子弟前往,以尽臣节。

  至于西突厥势力退出天山以南,这也是一个不算条件的条件。如今大唐摆明了要插手西域事务,并且一战击败西突厥这个原本的霸主,就此接掌西突厥在西域的各种利益自然也是理所当然。室点密可汗就算不答应,也根本没有力量再与大唐进行竞争。

  但是如今大唐皇帝亲自提出这一条件,却给西域诸国以巨大的欣慰与鼓舞。在两大强国之间的斗争当中,他们这些邦国只有靠边站着的份,未来究竟是谁管辖他们,他们也根本就没有选择权。而相比之下,他们无疑更加愿意接受大唐的管辖,毕竟大唐更加文明,而且之前在敦煌所举行的博览会也让他们见识到大唐的物产之丰饶,这对于一众西域邦国而言自然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李泰也并没有因为一场战争的胜利便咄咄逼人的妄图将西突厥给碾死,他所提出的条件基本上都是大唐当下所需要、并且凭其实力能够拿下和消化的,对于天山以北没有做更多的要求,甚至就连已经占领的西突厥汗帐鹰娑川以及其附近的伊犁河谷,暂时也仍由西突厥统控。

  针对西域的经营,太过冒进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会使得管理成本直线陡增,甚至动摇到还没有搭建扎实的框架。西域地区势力繁杂,眼下的大唐还没有做好举国介入的准备。

  在西域诸邦国的见证下,室点密可汗于唐皇大帐中正式将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的管辖权交给了大唐,代表这份管辖权的信物,是西域邦国进献给室点密的一根黄金权杖。

  而李泰在收到这权杖后则下令将权杖熔铸成为一枚枚金鱼符,又赐还给了诸邦国国主,并且宣布原西突厥所征缴的各种赋税统统免除,仅仅只保留收取一定的商税用于维持大唐驻军西域维护稳定的开销。

  接下来李泰便又宣布建立龙兴大都护府,以管理天山南北诸方军政事宜。龙兴即是他祖先李宝在伊吾所建立的后西凉的年号,地盘不大口气不小,如今则为李泰所借用以实现真正的龙兴。

  龙兴大都护府下辖四镇,暂设伊吾、焉耆、龟兹、鄯善四镇。随其一同西巡的三弟鲁王李奥担任第一任的龙兴大都护而坐镇伊吾,刚刚率军攻破西突厥汗庭而威震西域的史静就任龙兴副都护坐镇龟兹,敦煌太守唐邕则出任都护府长史。都护府暂时保留两万驻兵,同时西域诸邦国集结一万城傍武装春秋轮戍,用以维持都护府的治安、保护商道运行、协调诸方矛盾。

  在做完了这些安排之后,此番李泰西巡便也暂时告一段落,诸军人马陆续班师回朝,同时西域诸邦国首领、包括西突厥可汗室点密在内,都一起拱从圣驾东行归国,前往长安朝廷瞻仰天朝风物。

  大军归程一路,自然是数不尽的欢呼喝彩,士民热情尤甚去年。而当圣驾抵达玉门关内的时候,除了一众陇右官属们前来迎接之外,还有之前武威参拜后便匆匆返回其国的吐谷浑可汗夸吕。

  时隔数月再次相见,如今的夸吕在见到至尊之后,满脸的阿谀之态,再无之前那种心不甘情不愿的敷衍,其人身后便跟随着之前至尊赐还的便宜儿子,据称如今被其人赐爵为其国河南王,统率河源诸部众人马。

  “至尊陛下不只是大唐天子、诸夏君主,同样也是某等诸边群胡之慈父君上!某等诸胡群丑尚且自制名号威众尊己,慈父至尊焉能不献尊号以威临天下?”

  不同于之前还有几分梗骨难屈,如今的夸吕柔顺的仿佛没有骨头一般匍匐在至尊车驾前方,满脸激动的颤声声说道:“臣今斗胆,以万死冒犯之罪请为至尊献尊‘天可汗’!唯此尊号,驾驭诸邦,臣等群丑皆沐恩仰命,不敢忤逆!”

  “天可汗!天可汗!”

  诸随驾至此的邦国首领们听到夸吕此言,一时间也都眸光大亮,纷纷作拜呼喊,继而绕着圣驾车辇蹈舞祝贺起来。

第1380章 遣使高丽

  这世上万事万物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有的在升起、有的在坠落,有的勃勃生机、有的行将就木。

  完成南北统一大业、国力蒸蒸日上的大唐帝国,自然属于前者,尤其大唐皇帝统军西巡、大败西突厥,一举奠定在西域的霸权之后,国势益发的势不可挡。

  与大唐情势恰好相反的,则是在丢失河北、晋阳等地之后退缩到了辽东的北齐残余势力。

  这一支北齐人马在晋阳陷落的时候由斛律光率领突围而出,一路逃窜到了辽东地区,并拥高欢第十二子高济为帝,继续延续北齐国祚。

  之前大唐一直忙于别处事务,没有来得及对这一部北齐残余势力全力追剿,加上斛律光等亡国之臣苦心孤诣的维持局面,才使得这一个残齐小朝廷继续存在于辽东地区。

  之前大将杨忠坐镇幽州,主持对这一部残余敌众的追剿,使得这一部分敌众向库莫奚与契丹等东胡部族领地退避。但是随着此间唐军大部撤离,残齐便又向南侵犯,在当地驻军的对抗之下,使得双方疆域基本上位置在营州黄龙以北。

  自晋阳突围败逃到了辽东之后,斛律光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能够重新打回卢龙塞以南,收复失土、中兴社稷。因此他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卢龙塞北面的燕山山脉之间流连活动,伺机重新杀回河北,后方事务则主要交由其弟斛律羡管理。

  这一天,斛律光正打算离营南去、择地修建几座进攻型的烽堡,忽然有后方使者前来报信,告是后方部众与契丹发生了冲突,将要发兵攻打契丹。

  斛律光得知此事后,心内也是一惊,也顾不得再去修筑烽堡,忙不迭引部返回后方大本营。

  若是早年北齐时期,斛律光自然不必将契丹这区区一个东胡部族放在眼中,甚至就连北齐的幽州刺史都可以对契丹随意敲打。

  可是如今形势不同以往,他们这些亡国之余败逃来到辽东,如今所立足的地方还是契丹与库莫奚之间的领地,两族也乐得收留他们在南面,用来抵抗唐军向外扩张的步伐。如果彼此间发生冲突,将直接影响到后方的稳定,更加谈不上发起反攻了。

  一开始这支人马自晋阳败逃的时候,惶惶如丧家之犬、居无定所,可是随着局面逐渐稳定下来,总不能一直流离失所。而且他们毕竟是在中国大地建立过政权,也不能让他们的皇帝陛下一直就这么席天幕地。

  尤其眼见到短期内重新夺回国土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于是过去几年间便在燕山东麓建立起了一座城邦宫苑,作为如今残齐朝廷所在,而这座宫苑便被命名为燕山行苑。从这名字看来,他们这些北齐遗众们仍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结束行狩、再次返回晋阳与邺都两京。

  几年时间下来,燕山行苑已经发展成一座规模颇大的城池,内外军民十几万众。除了一开始斛律光从晋阳率领突围转战至此的那些晋阳兵将士之外,还有后续逐渐收拢招聚到的一些故国亡余之众,当然也少不了向河北掳掠或是兼并东胡诸部的人口。

  虽然在与大唐的交战中落败,但斛律光仍是当之无愧的当世第一流的军事人才,尤其麾下还有着一支精锐的晋阳兵师旅,在如今的辽东地区也是一个非常强势可怕的存在,鲜少有对手能够对抗。

  只不过斛律光虽然强于军事,但却拙于行政民生的管理,而他从晋阳带来的人当中也鲜少此类的人才,因此这行苑周边聚集的人众虽多,但却乏甚秩序,民众除了参军获赏之外,只能从事最基本的樵采等事情来获取物资、维持生存。每年入冬和初春时节,山野间便不免饿殍遍野。

  不过这都不是斛律光关注的重点,他唯一在意的事情就是壮大部伍、待时而动、兴复社稷。

  当斛律光回到行苑的时候,行苑外已经集结起了一支数千人的武装力量,数名身披甲胄的将领正自叫嚣督促出战。

  “发生了什么事情?”

  见到斛律光返回,场面一时间倒是安静下来,斛律光视线一转,径直走向自己的兄弟斛律羡,沉声发问道:“你难道不知我将要与契丹等联合攻唐,怎么还纵容部众做私仇报复?”

  斛律羡闻言后顿时一脸苦涩的说道:“只是这一次契丹实在太过分,强入我山北牧场,打杀牧卒数百,夺走牛马上千,只道是为补偿他们之前遭袭的损失。被夺走还有御马几十匹,皆十分难得的河西良种,至尊因而震怒,勒令聚众攻杀契丹……”

  听到斛律羡这么说,斛律光神情又变得有些黯淡。

  归程中他已经将此番冲突始末了解一番,事情缘由还要从去年下半年说起。因知唐皇李伯山将要统率大军西巡河西,斛律光自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想要趁着唐皇西巡、大唐国中乏人主持大局之际而发起反攻,准备打回河北。

  为此他还派人渡海联络光州等地一些北齐遗民,约定一旦大军攻入卢龙塞,这些人便也在各自境内相约起事以为响应,争取一鼓作气的在整个北齐故地都掀起反抗的浪潮。

  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单凭他本部兵力显然是不够的,甚至就连攻入卢龙塞都有些力有未逮。为了更加壮大声势,斛律光便又邀请契丹、库莫奚等族一同行动,并且约定一旦打入河北,凡他们交战缴获全都归属他们自有。到时候诸方来援的唐军自有他们齐军抵抗,这些东胡部众则可以放开手脚在河北诸州之间哄抢掳掠。

  这对东胡诸部而言无疑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此双方一拍即合,约定在秋后便一起出兵攻打卢龙塞。

  然而他们这里还没来得及发兵,幽州方面却先一步有了动作,唐将王琳率领一部人马穿越燕山北上,直入契丹领地之中,各处纵火直接焚烧了数百里的草原,将大量还没来得及收割的牧草焚烧一空,更烧死烧伤众多的牧民牛羊。

  虽然双方彼此互相攻伐不断,但大多数时候还只是常规的交战掳掠。唐军方面唯有王琳此獠无所不用其极,各种下作手段频频使用,放火焚烧契丹草原杀伤牧民也只是其手段之一罢了。

  由于本身损失惨重,契丹便要求北齐方面补偿其损失。这一点斛律光自然不可能答应,首先这本来就是自己防范不够严谨而为敌所趁,其次这么大的损失他也根本补偿不起,因此只回复契丹只要攻入河北,可以多分配给他们几成战利品作为补偿。

  对此契丹自然不肯答应,他们只是咬牙坚持只有北齐先给补偿,才会再合作一起出兵,否则出兵一事便要作罢。

  双方就这么一直互相扯皮,加上北齐这里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延误了出兵的计划,一直拖到了今年入春仍然没有活动。而契丹方面因为熬过寒冬之后物资给养越发的匮乏,因此催讨更急,这一次更是直接出兵攻掠北齐的牧场,这才引发了今次的纠纷。

  听到是皇帝高济想要出兵报复契丹,斛律光越发感到头疼,稍作沉吟后便又对斛律羡沉声说道:“至尊处我自去规劝,你先于此约束甲兵,勿使轻出!”

  说完这话后,他便匆匆往行苑内走去。

  燕山行苑比拟晋阳宫格局建造,但无论是整体格局规模还是建筑装饰的华丽程度都要远逊于晋阳宫,用来建造大殿的松木甚至还残留着大片的树皮,整个殿堂内外也都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松脂味道,因此皇帝高济并不乐意居住殿堂之中,而是住在行苑内的石台高阁中。

  当斛律光回到行苑的时候,齐主高济便已经在阁中望见,待到斛律光入阁求见时,他便笑语说道:“咸阳王归来及时,赶得上统兵出击贼胡。小小契丹竟敢如此嚣张冒犯,自当给其严酷惩罚,使其不敢再为忤逆姿态!”

  “此事不过一桩小事而已,实在不值得为此大动干戈。况今我国与契丹之间尚有盟约,相约来日一同讨伐唐国,若因些许龃龉便刀兵相向,更加难以悦和诸胡、集结众力。臣请陛下以大局为重,先勿用兵击之。”

  斛律光入阁之后,便向着高济躬身说道。

  高济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沉,语气也变得生硬起来:“死生之外又岂有大事?今区区松漠之间一杂胡尚且敢犯我威严,又何谈去与唐国对抗?若此贼胡不惩,更有何威严去驭使群胡?王来劝我,此事莫非是我小题大做?”

  “陛下欲惩诫契丹,此事合情合理。唯兵者大凶、宜需慎用,况且唐国正盼我与此方诸胡交恶、攻伐不止,今我出兵是入敌心意。惩诫契丹又何须施以刀兵,臣请前往勒之教之,使其不敢再为放肆行径,陛下于行苑安待即可!”

  听到斛律光这么说,高济又沉默半晌,过了一会儿之后才又沉声说道:“那么便依王所言,切记不可轻饶作恶贼酋!”

  待到斛律光告退行出,阁内一名宦官忍不住小声嘀咕道:“咸阳王一言便将上意封驳,今其大事独掌,庶务俱总于丰乐,至尊唯是闲处行苑……”

  “闲处无事难道不好?非咸阳王等忠勤效命,朕恐早为唐国勒往长安、又何得闲处此中?朕尚且需对王感激持礼,你等刁奴,切勿轻言咸阳王是非!”

  高济听到这话后,脸色当即沉了下来,瞪着那宦官沉声说道,只是眉眼间多少有些落寞萧瑟。

  在将齐主高济安抚一番之后,斛律光便来到行苑外解散那些集结起来的甲兵,接着便又率领数百心腹徒众直赴契丹领地。

  如今的契丹,主要分布在燕山北面的辽西松漠之间,其族领地不小,但却颇为分散,内部组织也比较松散,势力甚至还比不上比邻而居的库莫奚。

  契丹部落首领名号为辱纥主,在得知斛律光来见之后也是不敢怠慢,匆匆赶来燕山北面相见,当斛律光声色俱厉的道明来意之后,那辱纥主便连忙摇头道:“此事我当真不知,许是部众某些刁悍徒卒所为,当真胆大该死!待我归后一定严查严惩,不需部众再犯!”

  他这里一边打着哈哈推脱其事,还有故作真诚的直接下马将自己的坐骑退让进献给斛律光,表示要以此作为补偿。

  斛律光哪里听不出这契丹主是在推脱,而他此番来主要也不是为的对此讨个说法,而是为的督促契丹出兵事宜,于是便又皱眉沉声说道:“今两方盟会共事,一些小事都可以不作计较。唯我齐国师旅渴血渴战,亟待出兵。而今河北州军解散、各自归乡治耕,正是进攻的良机,况今唐主仍然未归,此时往攻,最易得手!”

  “咸阳王难道不知?唐主西巡已经了结,即将回归其国,此番还大破突厥,携同突厥大小可汗一同返回呢!”

  契丹地接草原的东部,会有一些牧民往来迁徙、也不乏商贾游走其间,因此消息还算灵通,当听到斛律光还对出兵唐国念念不忘,那契丹辱纥主便连忙开口发问道。

  老实说,他就是因为听闻唐国在金山以西的威风事迹之后,才在内心里嘀咕,不愿再与这些残齐势力搅合在一起,以免交恶大国。不要说大唐,哪怕是已经被大唐彻底收服的突厥,也不是他们契丹能够招惹的对象啊!

  “竟有此事?”

  斛律光听到这话后,脸色也是陡地一变,他率部退往辽东之后,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锐减,耳目便颇为闭塞,再加上从去年开始他便一直流连在燕山峰谷之间,想要入寇进去,对于最新的情势变化确实了解不多。

  在听到契丹辱纥主讲起唐军威震西域的事迹后,斛律光脸色变得越发难看,也顾不上再计较牧场被抢的事情,又严厉的训斥契丹辱纥主一番之后,这才心事重重的返回燕山行苑。

  回到行苑后,斛律光便召来一众下属,讲起最新获知的消息,众人听完后,心情也都不免越发的沉重,出身渤海封氏的封孝琰开口说道:“唐国前不来攻我,并非力有不及,而是未暇抽身。如今其西边诸事悉定,东北之事必然要重视起来。今我须得速结强援,相为倚靠,才可抵挡唐军进攻,大王宜遣使前往高句丽,与其国王论势结盟!”

  斛律光闻言后便也缓缓点头,尽管心里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大唐越发强大,已经远不是他们这些残齐势力能够匹敌的了。

第1381章 报应不爽

  高句丽的历史称得上颇为悠久,最早由扶余人所建立,之后便接受汉朝的羁縻统治,一直不温不火的存在着。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446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