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到了后世名声渐弱,远比不上其他古都诸如长安、洛阳那么大的名气,但在当下而言,却是当世首屈一指的雄大城池,无论城池规模还是繁荣程度都要远远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眼下的长安城还是汉魏旧城,城池规模比较狭小,城建水平也比较残破简陋,虽然几年前李泰决定新建长安城,如今新城也已经颇具规模,但还没有正式启用,自然比不上邺城。
至于洛阳那就更不用说了,整个河洛地区都被东西魏之间的交战给破坏严重,仅仅只保留下金墉城等少部分的城池建筑。近年来虽然有所恢复,但是还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大规模的营建,所以仍然比较简陋。
早在多年前,李泰便到过北齐的另一座中心城市晋阳,当时也颇惊叹于晋阳城的雄大繁荣。不过晋阳是由好几座城池结合起来的建筑群,不像邺城这样是一座完整的庞大城池,因此邺城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要更大一些。
邺城虽然坐落在河北平原大地上,但是城池周边也有着地势的起伏和树木等各种障碍物遮挡,哪怕离得远一些也不能一览无余的将整座城池都尽收眼底,离得近了则就更如管中窥豹一般难见城池的全貌。建筑的雄壮庞大与个体的渺小对比强烈,站在城下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如此雄城壮业,高氏竟不能守,扼腕之余尤其让人感叹此门虽然因乱鹊起,但却有悖正道远矣!但能得据此城,善治士民,我辈安得至此?自弃其运,天亦弃之!”
望着那高大的城门与厚实的城墙,李泰忍不住感叹说道。
这一番感慨倒也不是什么得了便宜还卖乖,是真的有感而发,虽然邺城坐落在乏甚险要地势的平原地带,但其城池本身却建造的雄壮牢固,真要据此坚守的话,西魏也很难攻克下来。
但无论是眼下,还是历史上的北周灭齐,邺城这一座高氏经营多年的城池都跟白捡的一样就到手了。虽然历史上尉迟迥据邺城作乱也没有支持太久,但当时的尉迟迥能调用的资源与北齐高氏又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很多时候决定战争走向与结果的也并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尤其在此番开战以来,李泰就明显感觉到北齐方面的准备不够充分。
一则是上一次的战争输的实在是太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还不足以完全修复过来。二则也是高演其人能力有所欠缺,对于国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病并没有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别的不说,就高湛这种崽卖爷田的败家子,居然还放在邺都这么重要的位置上,这本身就是在拿邺城和整个河北的安全来开玩笑。
也别说高演有多少政治上的困境,谁他妈的工作不艰辛?高欢容易吗?宇文泰容易吗?李泰又容易吗?魄力不足,能力不够,单单从这方面而言,高欢的几个儿子真是呈阶梯性的下降,到了北齐末期更出现了高纬这么个五毒俱全的货直接将高家拉出了新的下限。
对于高家的吐槽,李泰也并没有深入的探讨下去,很快便摒除心中这些杂想,在众将士和邺城时流们的簇拥下进入了邺城中。
邺城的城池规划在当下而言可谓是绝对的领先,城池的布局和各种功能区的划分井然有序,尽管眼下市井街曲之间还残留着众多动乱留下的痕迹,但整座城池看起来仍然让人倍感赏心悦目。
这样的体验,除了仍然还在建造的新长安城之外,李泰在其他地方都还没有感受过,漫步在这座城池之中也是颇感心旷神怡。而当再想到如今自己已经成为了这座城池的征服者,那心中的成就感更是加倍涌出。
但是相对于李泰和西魏众将士们这种征服者的喜悦,北齐一干士民心情却是颇感沉重。尤其是那些随同出迎的北齐臣员们,尽管唐王的仪容风采让人倍感惊艳心折,但这种视听上的感受终究难能扭转他们当下的处境。
他们又不同于那些普通的市井黔首仅仅只有保住身家性命的微薄愿望,除此之外,他们各自都还想在新的秩序中得有一席之地,甚至不乏逆流而上、争取更多的奢想,想的越多自然也就越忐忑,心中满是惴惴不安,各自都在盼望能够有所表现,故而也都心事重重。
第1237章 三台求贤
入城之后李泰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当下邺城内外情况,并且加强巩固当下已经获取的战果,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展望。
眼下魏军虽然已经进入了邺城,但控制力还比较薄弱。李泰这一路人马才只三万余众,由于从上党到邺城一路都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顽抗战斗,到现在已经是有点孤军深入的味道了。
除了沿途必要的留守人员之外,此际跟随李泰一起抵达邺城的才只有不足两万人马,单单控制邺城这样一座庞大的城池都有些吃力,更不要说周边还有着一些仍然还没有解决掉的北齐武装力量。
邺城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坊市街曲的城居模式,这样固然便于行政管理,但同样的也不利于新征服者快速的控制全城。因为这些民坊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社区,内里居民很容易就能依托坊居建筑构建起一个临时的防线出来,不与外界产生交流互动。
当然,这样的隔绝防线是很难长久维持,也很难承受正轨大军的冲击进攻。可如果全城都遍布这样的坊曲,那么想要强攻解决也不是什么好办法。
眼下魏军能够控制的主要还是邺城的皇城大内、邺北宫以及漳水附近的一些街坊和几处城门,城中仍有一些区域没有彻底掌控。一些不甚重要的街坊社区也都各自闭门自守,还没有完全接受城池失守这个事实。
除了邺城本身之外,邺城附近的韩陵山、林虑山等几处还有一部分北齐的驻军,以及邺南长城一线仍有几万驻军,这些武装力量仍然不受西魏的控制,如果集结反扑回来的话,仍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总之,眼下的邺城内外仍然存在着众多不稳定的因素,还是应当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高湛送得太快,以至于李泰都还没有做好全盘接收的准备。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各路人马配合此边突进的节奏,尽快的加以调整。李泰在此之前已经传令李穆所部快速沿武乡道北进、威逼晋阳,韦孝宽则率部东进,进据上党地区并且策应支援邺都这里。
在进入滏口之后,他便又着员快速传令给镇守河洛的韩雄,着其率领河洛师旅北渡黄河,从河阳向白沟推进,让邺南方面的齐军不敢轻举妄动。
从大的战略层面,随着李泰率部出征之后,杨忠等第三路人马也将踏上征程,先往阴山汇合诸路师旅,然后便从武川方向进击北齐。
接下来李泰便暂时停留在邺都,等待后路人马陆续向此集结,他要在旬日之内于邺城集结五万人马,然后再作进一步的扫荡邺城周边。
之前高湛出逃,为了掩人耳目,并没有惊动太多的人员,包括包括邺城两宫许多宫人女眷,诸如高澄的原配元氏、高洋的原配李氏,以及几名高欢的妾室,这些人员都被安置在邺城,本身的起居活动便受到限制,当魏军攻来时,也没有人来通知并护送她们离开,于是便都留在了邺城被一网打尽。
李泰虽然跟高家争夺天下,但也犯不上为难这些妇流。由于魏军入城的时候没有发生太过激烈的战斗,所以对诸宫室建筑破坏也都不算太大,加上本身军纪严明,所以那些人也都基本留在原本所生活的宫室中。
一直等到李泰入城,要进一步布置城中的防务,为了便于监管,才下令在邺北宫圈出一片宫室,用于安置这些高氏女眷,外置精兵把守,不准人随意侵扰。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邺城的朝士或是被在城中抓捕,或是主动投降。这些人若能妥善利用,对于稳定邺城的局势也能产生不小的积极作用。
齐主高演登基之后便主要待在晋阳,邺城也因为河阳失守的缘故而重要性大大降低,许多齐朝人事都被转移到了晋阳。再加上高湛带走了一批,魏军到来之前又逃走了一批,所以眼下邺城剩下的也只是一些小杂鱼,并没有什么北齐朝廷位高权重的代表人物。
李泰对这些人也比较陌生,听他们各自作自我介绍,都没有什么名声在外的重臣。这当中比较重要的倒是有两个人,一个名字叫做冯子琮,是高湛的连襟,因为这一层关系在高湛的京畿大都督府中担任显职,只是不知因为什么缘故没有被高湛带走一起逃亡。
另一个名字叫做尉瑾,任职尚书左丞,还算是比较剧要的官职。这个尉瑾还是司马子如的外甥女婿,大概是受司马消难的连累才没有前往晋阳任职,而是留在了邺城朝廷中。
除此之外,其他的官员便乏善可陈了,全都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对于眼下掌控邺城情势所能提供的帮助也并不算大。
不过这些邺城时流在政治上虽然不怎么起眼,在其他的方面倒也不无收获。得益于李泰过往所作的统战工作,加上本身出身的缘故,关东世族们对于他的到来还是比较热情,除了那些先一步撒丫子溜了的,其他仍然滞留城中之人都是踊跃出迎,其中也不乏让人颇具记忆点者。
其中一个年轻人便对唐王态度热情的连连赞颂,说话也是颇为文雅好听,李泰略加垂问,才知这年轻人名为薛道衡,北朝比较出名的笔杆子之一,年纪虽然不大,但时誉已经不低,与之前便投奔西魏的卢思道齐名。
还有一个更加让李泰有些意想不到的人物,那就是出身范阳祖氏的祖珽。祖珽这个人可以说是北齐非常出名的一个人物,而且也比较契合北齐这个政权的气质,非议缠身、毁誉参半,总体来说负面评价要大于正面。
如果说薛道衡对于唐王还只是比较热情,那祖珽的态度则就比较谄媚了,当其入前进拜唐王时,直接进献一篇歌功颂德的颂文,对于唐王极尽吹捧,直言德追三代、功盖秦汉,饶是李泰这些年已经城府颇深,听到这家伙的一通吹捧之后仍是颇感汗颜。
“祖君诚是大才,然则论事亦不必失真。今我行事顺天应人,所求也只是俯仰无愧,且由后世君子削笔著我,当世才智另有诸事可用,不必为此费神!”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是霸府属员们对他歌颂一番,李泰便也笑纳了,但是如今他刚刚来到邺城,还是不愿给河北时流留下一个喜好阿谀奉承的印象,因此便板起脸来对祖珽说道。
祖珽眼见自己这马屁似乎拍在了马腿上,心中也是颇为忐忑,口中连连点头应是,旋即便收起这一篇颂文,另从身上掏出另一卷文章两手进献,口中又恭谨说道:“大王善治,天下闻名,贫弱关西因得大王德泽,数年之间已经雄居天下之首,此功伟矣!今我河北终于也有幸得沐大王恩泽,唯因久处乱政失治,恐怕不能及时得洽王化,故而小臣斗胆浅录民情事则几桩,恭承大王阅览!”
李泰听到这话后,不免略感意外,当即便让人将祖珽这奏文呈上,自己略作浏览,发现祖珽对邺城政治与民风等诸事都有论述,虽然不清楚究竟是否事实,但从文章看来条理有序、详略得当,一些李泰比较好奇关心的问题都有涉及。
“祖君有心了,得此善谏,让人心悦。我固然有心匡扶道义、播治河北,但也需要你等河北士民人情相洽,乐于向道。如若人人都如祖君这般识时务、明道理,何愁人事不能妥善入治啊!”
虽然祖珽这个人品德实在不佳,但是看眼下其人的表现既有才能又有态度,拍马屁不被接受之后立刻转为务实干练,这一点也让李泰颇为欣赏,当即便表示征辟祖珽从军任事。
祖珽闻言后自是大喜,连连叩谢恩典,而其他人望向祖珽的眼神也都充满了羡慕。他们这里都还祸福难测,这家伙却已经提前上岸了,这找谁说理去!
“河北虽然道义不昌,但却人物鼎盛。今王师至此,尤需深结地表贤流,才可匡道兴治,使士民安稳。今日入城,需先募贤,而后宣法!凡城中士民,但怀向道之心,有一技力可献为益世之用,皆加重赏!”
来到邺城之后,李泰并没有先宣扬法令立威,而是公布了一道求贤令,三台堆金,普求贤良,告令城中百姓但有文武百艺才能,皆可投牒自献,参加选募,一旦得选,即刻授职。
第1238章 漳水为赤
邺城的三台并没有修建完毕,早在高洋时期便因为司马消难叛国并再次引发两国大战而被迫停工,之后的北齐内忧外患,也顾不上再修建这一劳民伤财的奇观。
不过在停工之前,三台的主体已经修建完毕,三座高大的土台耸立在邺城的西北角,上面还残留着一些木石台基建筑,只是相当一部分都已经没于荒草,唯从那框架上可以看得出这三台建筑在构建之初确是规划的极为宏大。
尽管如此,三台在邺城也是颇具人气的奇观建筑。一则在于历史悠久,二则就是规模庞大,提起此地人尽皆知。
高湛逃得比较仓促,邺城的府库中还存留下来了数量可观的财货。李泰便命人将其中一部分财货搬运到了三台,配合他之前所发布的求贤令再次向全城颁布赏格,访募贤良。
日前魏军入城军纪严明,并没有在城中大肆掳掠破坏,已经让邺城群众们紧张的心情有所缓解。而后士民出城,恭迎唐王驾临,耳闻目睹也让他们对这位名满天下、风采无双的关西强人心生仰慕,不再像之前那样畏惧与抵触。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唐王那是真的重金悬赏招募贤才。许多人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小心翼翼的来到三台附近,抬眼便见到堆积在三台下方众多的财货,视觉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心内也顿时变得火热起来。
“唐王募贤,不拘一格。尔等城人百姓但觉有一二才技可用,皆可登台进献,若得拣选,即刻授职且有重赏!若有举荐贤良而得入选者,亦有重赏!”
高归彦站在三台下方,不断的向着靠聚过来的群众们喊话宣扬着求贤令的内容,因为高湛这个家伙弃城而走,魏军很容易就进入了邺城,这不免让想要大显身手、博取表现的高归彦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争取在别的地方博取表现。
因其常年担任领军大将军而执掌都畿宿卫,所以邺都时流对于高归彦也并不陌生。当见到就连地位尊贵如高归彦这般人物都已经为唐王所用,一些还心存迟疑的邺都时流便也将心一横,走上前去希望能够凭着自身技力博取到唐王赏识。
李泰向来不是吝啬之人,加上现在也的确需要仰仗一部分邺城当地人的力量来构建起新的秩序,加强对城池的掌控,因此开具出的赏格也是非常的高。
只要愿意参加选募,就给予一定的谷帛赏赐,并且发放一个均田凭据,来日编户授田时可以优先给予授田。选中之后,奖赏又会加倍,并且按照各自授职不同而给予一定的俸禄。
随着消息的逐步扩散,加上一些入选之人兴高采烈的受赏回家、一路宣扬,城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三台附近。
有的人还拿不准选募的标准是什么,缩在人群中喊话问道:“请问大王,小民既不识文,又无武艺,但却懂得煮胶做漆,也能为唐王赏用?”
在场众人听到这话后有的便忍不住大声嘲笑起来,有的则竖起了耳朵。胶漆是比较常见、用途广泛的黏合剂,对工艺要求不低,在市井中也是一种比较热销的商品,但若说凭此便能获得赏识,多少是有点妄想了。
高归彦也觉得这人是来捣乱的,当即便将眼一瞪,准备严加呵斥一番,但是西魏方面负责选募人才的李去疾闻言后却笑语说道:“文武之才固然能安邦定国,百工术艺同样也能兴家治业。唐王入此,为的就是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各类技艺皆可献来!”
闻听此言,一些之前还踟蹰不前之人也都纷纷涌上前来,排队等着展现技艺,接受挑选。
李泰对于人才的标准定的并不算高,大凡能够识文断字、懂得一些搏击技巧,又或者拥有一技之长者,甚至别无所长但却能被群众举荐的,便全都网罗起来。
这些邺城百姓们只要肯参加选募,便等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接受和融入新的统治,而将越多的人编入到新的秩序当中,成为秩序的维护者,这个秩序就会越稳固。
之前攻打江陵的时候,南梁虽然也没有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江陵城中多少还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可是这一次由于高湛弃城而逃加上许多邺城的权贵也都逃离此城,使得邺城中几乎不存在什么官方的秩序,那李泰便也趁此时节先按照自己的心意构建起一个新的秩序出来。
当然也不能说如今的邺城全无秩序,起码沙门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由于高乐等人入城的时候,那些集结在城中的沙门僧徒们大多数都已经撤离,所以李泰还是看了祖珽进献的奏书才知道在他入城之前,这些沙门先玩了这么一波。
这些沙门抵触自己进入河北,李泰倒是并不意外,毕竟自己对于沙门向来谈不上有多友好。这些和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绝不会欢迎西魏的势力进入河北。所谓什么武僧救唐王之类的轶事,在这个时空中想必不会上演了。
可是这些和尚们居然敢跳出来刷存在感,这就让李泰有点意外了。他不清楚历史上周武帝灭北齐的时候,邺城这些和尚们有没有搞此类事情。不过既然现在自己遇上了,那当然不会就这么轻易放过。
其实跟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灭佛相比,李泰针对沙门的打压手段相对都比较柔和。他并没有直接通过法令和暴力的手段去抹杀沙门的存在,仅仅只是对他们施加了一些限制和监管,让他们能够保持比较纯粹的宗教信仰的成分,不要过多的参与到社会资源的分配中来。
但是当下佛爷们主打就是一点委屈都不愿受,尤其是北齐本来就秉持着崇佛灭道的政策,使得沙门势力更加畸形壮大。
通过祖珽等人的奏报,李泰也明白了这些沙门何以竟敢入城准备抗拒魏军的到来。早年间关西的沙门势力已经不弱,如今邺城内外的沙门势力则就更大了。
仅仅在邺城内外便有佛寺数千座之多,僧尼数量更是达到了数万人,其中规模雄盛诸如大庄严寺之类,更是不逊于一座人口稠密的小城。邺城诸坊曲之间,几乎全都有着大大小小的佛寺存在着,足见沙门在北齐的兴盛。
在三台求贤、笼络城中士民人心的时候,李泰也没有闲着,他亲自安排几支人马前往进攻城内几座名气颇著的北齐皇家寺庙。
尽管这些寺庙僧侣寺奴众多,也都壮起胆子来组织顽抗,但又怎么会是精锐的魏军王师的对手,凡所遭受进攻的寺庙,在一两天时间之内便陆陆续续都被攻破。
这些寺庙被攻破之后,魏军也是收获颇丰,财货之类那就不必多说了,沙门素来都以豪富著称,再加上许多城中权贵逃命之时将自家财货寄存在寺庙中,以至于缴获的钱财物资甚至要比北齐宫苑中所缴获的还要更多!
至于僧侣寺奴则直接俘获了将近两万人,位于邺城东南方的大庄严寺一座寺庙中便俘获了各类人员足有四千余人。
这座寺庙本来是齐主高洋准备修造为自己祈福,但是各种框架都搭建起来之后却还没有来得及修建完成,高洋便被兄弟们发动政变困死在了辽阳的甘露寺,直至高湛留守才又修造完成,乃是邺城首屈一指的大寺。
当这座寺庙被攻破的时候,在里面还有搜查出了高欢的第十四子冯翊王高润。此人名字或是比较陌生,但他母亲却很有流量,那便是高欢的妾室郑大车。这位冯翊太妃也和儿子家人们一起藏匿在寺庙中,一起被魏军擒获。
李泰得知此事后也是颇感意外,没想到打击沙门还有这样一个意外收获。大概是这位冯翊太妃不得皇太后娄氏喜爱,所以母子才留在邺城生活。
不过眼下他还得收拾佛爷们,倒也没有时间去见见世面,便着员将这对母子并其他俘获的北齐权贵们暂且送往邺北宫关押起来。
人对未知的恐惧,往往是因为不了解。李泰觉得有必要扭转一下自己在河北沙门当中被妖魔化了的形象,所以在攻破了几座北齐的皇家寺庙之后,他便没有再继续攻打其他的寺庙,而是着员以礼相请其他寺庙的僧首代表们到邺北城来会见自己。
那些僧首们不肯来,李泰也没有多做追究,只是对于到来的众僧皆以礼相待,而且还赐给大量的佛经典籍与礼佛器物。当然这些东西也都是慷他人之慨,从那几座皇家寺庙中搜刮到的。
李泰之所以贿结这些僧侣,倒不是为了要化解他们的抵触之心,而是要让这些人来做个见证。
“尔等僧众,虽云方外之士,却仍处俗世之中。王法道义,不可不从。我心向善,也盼望能受佛法启迪。但今观齐氏礼佛,却落得国破家亡、民穷势衰。所以我想请问诸法师,究竟是佛法本身便离经叛道、不合正义,还是齐氏为邪魔所误、未悉佛法本真?”
李泰将这些愿意前来拜见自己的僧侣们齐聚一堂,然后便望着他们沉声说道。
僧人们自然不会诟病佛法拆自己的台,但是对于指责高家这个过气的老大则就没有什么心里负担,连连表示因为高家崇信邪魔外道,所以才会遭受各种报应。
“齐氏崇佛伪善,官家多有供养寺庙僧尼,结果今却国势沉沦、苍生受害,天下难免因此大疑佛法,此族此国实乃沙门孽障!今召尔徒至此,实为正本溯源,以肃天下视听!”
李泰听到这些僧人们的表态,旋即便又正色说道:“而今尚有诸位法师能够趋迎正道、奉行正法,可谓河北沙门之幸。若无诸位秉持佛法正义,则戮尽河北沙门妖孽也无无辜!”
众僧徒们听到唐王这杀意凛然的话语,一时间也都噤若寒蝉,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敢稍作发声,多谢唐王宽宏包容。
唐王的宽宏大量要比他们想象中更大,在一番恫吓之后,李泰便又继续说道:“为免河北沙门更为败坏,蛊惑更多信众执迷邪魔妖法,正邪之辨宜早分明。齐氏之鉴可谓深刻,自此以后,凡受贼齐宗家官府供养资助之寺宇僧尼尽为邪魔,不得再奉佛宣法,尔等沙门可踊跃检举、裁汰此诸沙门孽障,凡所受理查实无误,检举者可得违法邪魔寺产半数!”
“大王此言当真?”
李泰话音刚落,在场众僧徒们无不瞪大双眼,一脸难以置信的惊呼问道。
“我将勇霸河北、一统天下,岂会为此小事戏尔群僧!”
听到这询问声,李泰便又笑语说道。
自古以来,与其针对某一群体穷追猛打、势不两立,都比不上让他们内部之间彼此争斗、互相消耗。
李泰针对河北过于昌盛的沙门势力,当然也要加以打压限制,但却并不像在入境之初便将这些沙门完全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还是让他们内部争斗消耗一波,而自己再等到河北局势进一步稳定了之后,再着手收拾这些家伙也不晚。
沙门本来也不是什么一团和气的团体,内部之间的流派与等级也都非常杂乱。李泰挑选出一批注定不能拉拢的出来,大家一起动手消灭他们。
那些由北齐皇家权贵和官府们所供养的寺庙吃多见惯、脑满肠肥,对于西魏的入侵最是抵触和不满,而李泰也懒得继续拉拢纵容他们,趁这机会直接消灭一波,想必河北那些长期处于金字塔下方的底层僧众们也早已经心生不满了,大家正好一起分了他们。
事情只要理顺了,那办起来就方便多了。在得知了唐王针对河北沙门想要进行的调整之后,他在一干沙门尤其是那些中下层的僧侣们心目中便不再是什么杀僧灭佛、无恶不作的大魔头,而是护法卫道的力士金刚!
北齐沙门昌盛,自然是存在着众多接受皇室和达官权贵们所供养的寺庙,但更多的还是那些接受民间信众供养的普通寺庙。他们的信仰群体不同,影响力和所获得的收益也都不尽相同。
于是接下来除了李泰已经让人攻打下来的那几座皇家寺庙之外,这些僧侣们又都踊跃举报了其他十几座接受皇室与官府供养的大寺庙。
李泰对此自然不会留情,当即便安排这些举报的僧徒们一起跟随麾下军众们一起前往攻打那些寺庙,直接坐地分赃。
归根到底,寺庙无论掌握了多少资源和势力,与拥有庞大职业军队的政权相比都不过是待宰羔羊罢了。李泰之所以对他们心存一定的忌惮,主要是担心他们会煽动信众、造成社会的长久动荡不安。
尤其是在这种前途未卜的变乱时期,宗教信仰对于人心的蛊惑力会更加放大,民众们本来就惊恐不安,一旦遭受煽动,便极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暴乱。
可是现在李泰将被清洗的范围圈定在那些拥有官方背景的寺庙,而这一类寺庙惯于服务高端客户、本来就难以渗透市井闾里,尽管本身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财富,但是整体的社会影响力比较有限。
至于那些拥有中下层渗透和影响力的普通寺庙,则就又被李泰发展为自己的同党爪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于是接下来魏军在邺城当中四面出击,又接连攻破了大大小小十几座的寺庙,但是在城中所造成的动乱影响却是非常小。
一开始跟随一起行事的僧侣还并不多,可是随着那些寺庙僧侣们逐渐了解到唐王的目标并非他们,并且他们还能加入其中分享利益的时候,便都纷纷加入进来。至于所谓的唇亡齿寒、物伤其类,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更加安全的处境面前,都是无聊的杂念罢了!
随着对这些寺庙的攻打和清剿,李泰进一步的掌握到了更多的隐藏在邺城的庞大财富。至于那些态度比较强硬的僧侣,尤其是在魏军入城前叫嚣比较狠的,则就统统拉到了漳水边一刀两断,因为唐王之前在河北沙门太遭人恨,以至于眼下漳水都被染红,那人头滚滚的画面也进一步的震慑了城中人心。
看到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佛爷们一个个如同鸡崽儿一样排队被斩杀于漳水岸边,邺城民众们自然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冲击,但倒也没有滋生什么太大的骚乱。
因为还有一批佛爷们在现场不断的宣扬那些邪魔外道罪有应得,倒也不需要辩讲太高深的佛理,单单这些受刑的僧徒们享受了那么多的官家供奉,结果却连国都都被人攻破,在邺城百姓们朴素认知中便也觉得一定是这些僧徒礼佛不诚,以至于佛陀不肯庇护齐氏,当真死有余辜!
李泰用这几天时间稍微整顿了一下邺城的沙门势力,消除了一定的隐患,而韦孝宽等后路人马也赶了上来。随着手中掌握的兵力增多,邺城局势进一步的稳定下来,李泰自然便要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了。
第1239章 攻拔广宗
“虽知主上出征必有所获,但此番用兵只凭威名便直入邺城,仍是不免让人大吃一惊啊!”
韦孝宽率军一路疾行,在上党留下一部分人马镇守之后便又马不停蹄的奔赴邺城,当见到唐王之后便忍不住一脸感慨的说道:“主上旧年雄言重整山河、复兴汉业,思之犹似昨日,只叹道阻且艰,倏忽间路行半矣!”
听到韦孝宽此言,李泰心中也是不免大生感慨。无论东西所继承的都是北魏的一部分基业,各自内部的民族问题都比较复杂,因此李泰很少从民族的叙事角度去搞什么统战宣传,为数不多的几次除了跟自己家人之外,便是韦孝宽这样的汉人豪强。
韦孝宽所讲还是李泰当年拉着他一起给宇文泰争取封王所进行的一番谈话,当时的他还是以霸府心腹示人,但是私底下已经与韦孝宽等人达成了默契,而在不久之后的江陵之战便一举将霸府排斥在外,整个山南地区都收入自己的囊中,从而给日后入主关中打下了基础。
“邺城虽克,晋阳却仍为贼所据,大事垂成,未可松懈!”
片刻后李泰便收起心中的感慨,又笑着对韦孝宽等人说道。
如今的这个世道在他的干涉与影响之下,与记忆中的走向已经是大不相同,而他所谓的先知之能也越来越不足作为参考。
但是抛开具体的事例不说,对于大势上的预知和规律上的总结,还是让他的视野远比当世绝大多数人都要辽阔得多,不会因为一些已经达成的功绩而轻易的骄傲自满,永远都保持着一份冷静睿智以及对更大功业的渴求。
攻克邺城固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但在此之后还有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还有解决突厥、高句丽、吐谷浑、吐蕃等一系列的边患问题。哪怕他做不到消灭所有的威胁,也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缔造起一个崭新的强大帝国,并使之成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霸主!
跟这后续一系列的目标相比,攻克邺城似乎也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韦孝宽等人闻言后也都连忙点头称是,他们除了钦佩于唐王的文治武功之外,还有一点非常佩服的那就是唐王这一份心境涵养。
无论取得再怎么惊人的成绩,唐王虽也与众同乐,但却鲜少在其身上看到什么自满懈怠的迹象,稍作休整便会再次出发,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这也让他们一众下属们不敢心生懈怠,唯恐一时间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很快便会落后下来,难以再追从上唐王昂扬前进的步伐!
韦孝宽率领后路人马的到来,使得邺城这里的魏军数量达到了将近七万人,上党、滏口等地还有数千将士留守。
除此之外,李穆率领两万人马自武乡北进、准备穿越八缚岭进入晋阳地区,但是最新的战报传来这一路人马在平都城受阻,暂时还未打通前往晋阳的道路。
对于李穆方面的推进不够顺利,李泰倒也有所预料,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这一条路线本来就处于太行山的山峦之间,蜿蜒崎岖、易守难攻。
而且在原本的计划当中,李泰这一路人马应当是在攻占上党之后,留下一部分兵力与齐军对峙于滏口,保持对邺城与河北的压力,从而限制河北方面的人物资源向晋阳输入,至于主力人马则就全都北上,配合杨忠所部南北夹击晋阳。
可是李泰在制定这一套战术的时候也不知道高湛竟然如此软弱、直接丢弃邺城而逃,以至于眼下他这一路大军主力都来到了邺城,只分出了两万人马向北挺进,自然就难免会有些进势缓慢。
不过邺城这里的重大突破足以弥补李穆方面的进军不顺,虽然近年来邺城在北齐内部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终究还是北齐名义上的都城,也是河北地区的中心,邺城的失守对于北齐人心和实际的局势打击都是非常巨大的。
之前李泰是准备通过滏口方面的对抗压迫,让河北方面难以对晋阳方面进行增援,从而对晋阳加以孤立,可是现在他已经能够直接扫荡河北,让晋阳方面彻底丧失对河北的控制,两种情况所造成的效果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魏军进据邺城已有多日,周边区域也都陆续有所反馈。日前在白沟方面有一支北齐的骑兵队伍抵达城南的韩陵山,大概是想奔援邺城,但是当李泰派遣一支队伍出城邀战的时候,这一支人马便又向南撤离,包括韩陵山的那些北齐驻军也都一并撤走,想必是没有信心与魏军交战。
白沟方面北齐驻军数量仍然比较可观,如果是在魏军进据邺城之初,这一支人马便主动回撤,也会给魏军造成不小的麻烦。
可是现在随着邺城局势进一步稳定下来,尤其是后路人马的到来,这一支人马所造成的威胁便降低下来,甚至很有可能会被西魏两路夹击的加以消灭。除了着令河洛人马北进之外,李泰暂未打算分兵讨之,没有必要在这一步死棋上面浪费太多精力和时间,转向别处努力要回报更大。
邺城陷落,北齐却没有在第一时间便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之前争相逃离邺城的士民们在见到邺城局势日渐稳定之后,也在陆陆续续的返回。并且还不乏有郡县长官、地方豪强主动派人前往邺城,向唐王奉表请降,一时间使得河北局面大有传檄而定之势。
不过李泰也并未因此而过于乐观,指着那些郡县求附的奏书笑语道:“齐势虽穷,但晋阳仍有一战之力。此诸鹊起之众虽奉表求降,但若晋阳一日不平,皆各自暗揣反复之想,不可推心置腹。”
邺城告破固然给河北人心造成极大的震撼,但晋阳方面的武力一日不被摧毁,局面便仍存反复。所以眼下奉表请降者也未必就是真心,大多数还是先表达一个恭谨顺从的态度,以免被魏军列为需要优先打击的对象。
因此对于这些请降的奏书,李泰也并没有太过认真的处理,只是着员发给一封安抚的书信,让他们各守境域、一切如常,尤其不准将大量的人和物转移出境。
如今手中的兵力再次变得充足起来,行动可以更奔放一些,但是李泰也并没有分遣兵马四处出击,仅仅只是着令高乐率领五千精兵奔赴冀州信都。至于其他更加广阔的河北地区,则就等待解决了晋阳方面的北齐武装再作占领。
按照时间来推算,晋阳方面想必也已经知道了邺城失守的消息,齐主高演将会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李泰也是比较期待。
他最想见到的局面,是齐主高演得讯之后立即派遣晋阳人马南来交战。虽然从晋阳南来的师旅从地理和气势上来说是对邺都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压制,但魏军也没有必要急于出城与之进行野战一决胜负,大可以反客为主的守据邺城与南来师旅进行对峙。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396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