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295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城池周边的道路上车马往来、喧嚣竟日,酷热的暑夏中无论人马都不免大汗淋漓。城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排队入城的人货一眼几乎望不到尾。

  队伍分开之后,李礼成一行因为手续办完的更快,所以也更早加入到了邺城城外的排队当中。然而他们这里还在一步一挪的缓慢前进着,另一边李棠一行早经特殊的通道直奔城门而去。

  邺城的繁华,或者说任何地方的繁华,都不会向所有人公平开放,让所有人都享受到这一份繁华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所能享受到的繁华便利也是有所区别的。

  在邺城,除了天生高人一等的达官权贵之外,更加容易获得优待的便是鲜卑人。尤其是鲜卑武人军将,他们所享有的特权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先一步入城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项而已。

  专供商货入城的检查比较缓慢,遇到了商事繁忙的季节甚至需要在城外排上几天的队。好在眼下正是七月夏秋之交,入夜后哪怕露宿在野也没有寒风催人,除了漫长的等待有点折磨人,别的都还好。

  当然如果畿内禁军能够严加管理一番就更好了,李礼成一行排队的过程中,已经有好几拨禁军悍卒们游荡行过,向他们这些商旅们讨要财物。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这种无赖勒索,李礼成也都吩咐给他们一些财物打发掉。类似的情况在西魏长安同样也有,李礼成自知同这些兵油子们纠缠下去不会有什么好事,除非背景强硬到让他们心生惧怕,否则就会遭受无休止的纠缠报复。

  除此之外,此番来到邺城还是让李礼成颇生大开眼界之感。他幼年时跟随亲属一起西奔,对于洛阳的印象早已经模糊,而且那时的洛阳先后经历数次动荡,早已经不复北魏全盛时期的繁荣,眼前的这一座邺城可以说是他生平所见最为雄壮的大城了。

  关中的长安和霸府所在的同州城,都远不及邺城之雄阔繁荣。山南道治下几城或许活力出众,但讲到规模和繁华程度,也都远远比不上邺城这一北齐都畿。

  因为各种让人惊叹的事物太多,所以等待也变得不再那么难熬,终于在第二天的午后时分,他们一行总算得以入城。

  渤海封氏给他们安排的商货程序是走的一座寺庙,而佛教信仰在邺城也是非常的有市场,城门负责验看商货的吏员在见到李礼成拿出寺庙文书的时候,便没有再继续严查货品可有违禁,不只让他们快速通过,甚至还向李礼成行了一个庄重的佛礼。

  经历这一待遇之后,李礼成也不免心生感叹,这些沙门僧徒们除了在他们大行台治下有点倒霉,换了别的地方似乎都非常的有市场。

  他自然不知,沙门在河北岂止是有市场,简直有种要一统宗教界的霸道。仅仅在邺城周边,大大小小的寺庙便存在有数千座之多,僧徒与寺庙所控制的僧祇户、以及居士供养人等等,累加起来也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入城之后,他们这些商贾也是不准进入市井闾里随意游走的,自有专门的道路可以直达市肆所在的区域,在那些邸店之中入住下来之后,他们便可以售卖自己所带来的商品了。

  李棠一行因为昨日便已经入城,所以也提前找好了落脚的邸店。这些市场中的邸店既提供食宿的服务,同时也兼具收购和寄卖,以及类似掮客一样,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和联络买家,服务倒是非常全面。

  哪怕是第一次来到邺都的商贾,如果能够找到靠谱的邸店帮忙,也能非常顺利的完成买卖交易,并且获得比较可观的回报。

  李礼成在了解到这些后,也不由得大叹北齐的社会发展的确是远远超过了西魏,甚至就连台府治下也有着很大的追赶空间。

  不过他们一行来到邺城,就是为的接触更多的时流并且传播一些讯息,当然不需要这些邸店各种代劳服务。在市场中游走观察一番,挑选了一个人流较为旺盛的邸店铺面租赁下来,然后正式开始自己摆摊卖货的生涯。

  不过就在他们正式营业的第一天,便又遭遇了不小的麻烦。

  这一天突然有一队全副武装的甲兵入市,沿街在各个店铺进行搜查,不时的有店中仆役被揪取出来,尽管那些人口中大声呼喊着冤枉,但那些甲兵们却全不理会,只是将他们用绳结捆缚、继续游街搜索。

  “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礼成看着这些甲兵渐行渐近,便向左近商铺打听一番。

  “这是禁军抓捕逃奴呢!”

  因为李礼成为人有礼貌且比较豪爽,左近商贩们对其印象也算不错,听他问话便解释道,旋即便又凑上来低声说道:“说是抓捕逃奴,其实就是强拉奴丁。今夏朝廷要在边境修筑长城以阻外贼来攻,听说用役须得几百万众。这天下州郡人丁之多有过于邺都?

  但邺都人丁那也都是有主的,投身权豪之家便能免身役。这些奴丁们有了庇护,皇帝陛下的诏令却也要奉行,便只能抓捕这些没有根脚的外乡来人……”

  李礼成听到这话后不免额头冷汗直涌,本以为已经潜入到敌人内部便可大隐隐于市,却没想到这北齐境内的凶险一波一波的到来,简直就没完没了,难不成这些北齐民众们每天也都过得这么刺激?

  眼见那些沿街搜捕的甲兵越来越近,李礼成也顾不上再看热闹,赶紧返回店铺同李棠商讨对策。他们也不清楚这所谓的根脚标准在哪里,可要是好不容易渗透进了邺都,结果却被拉壮丁送去北面边境修上几年长城,那可真要欲哭无泪了!

  他们这里还没商讨出一个定计,却不料还在远处的那些甲兵当中已经分出十几人径直向他们这店铺而来,一边走着还一边大声呼喊道:“此间怎么这么多的汉儿?店主速出,这究竟谁家营生!”

  李棠硬着头皮走出来,拿出之前高价办理的货品手续递上前并连连说道:“将军息怒、将军息怒,我家主公乃是成皋公门下都督,因在河阳担任镇城,帐下汉儿偏多……”

  那些甲兵们听到这店铺主人乃是鲜卑军将,这才神情一缓,待到验明手续之后,才又丢下一句话道:“你等汉儿既得主人赏识就市营生,休得偷奸耍诈败坏主人声誉,否则定有严惩!”

  总算那东平公主家提供的根脚还算可靠,这群甲兵在呼喝恫吓一番后便也没有再继续严加搜查,绕过这一店铺继续向市内搜索起来。

  经过这一骚扰之后,接下来事情总算平稳发展起来。他们一行带来的商品在经过各道人事盘剥之后,总算摆上了邺城商铺的货架,以供邺城士民们的挑选购买。

  抛开那些用作掩人耳目的商品不说,此行最重要的自然还是那几千卷书籍,都是在襄阳经过严格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史书籍。其他的货品沿途难免遭受盘剥,而这些书籍则最大程度的保存下来。

  但是书籍终究还是比较小的一个类别,而且邺城市肆中也不乏其他的书店,那些有此类需求的顾客们也鲜少会在市场中游荡搜货。

  因此这店铺开业整整旬日时间,一些紧俏的货品差不多都快卖光了,然而这些书籍仍然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急的李礼成等人抓耳挠腮、但也不敢太过招摇的当街叫卖,只能盼望着赶紧有鱼儿上钩。

  这一天,有一名少年顾客在店里买了一些驱虫防蚊的药粉之后,随意在殿内一作打量,很快便被内里一书案上的书卷所吸引过去。

  趁着家奴支付货款的时候,那少年踱步行至书案前,略一垂首看到书卷文字后,脸色顿时一变:“《三礼义宗》,你们这杂货小店竟然有《三礼义宗》!店主何在?店中还有无余卷?”

第0881章 难忍秽史

  “郎君也知书好学?”

  守在店中的李礼成按捺住心中的激动,缓步走上前来笑语说道:“不错,此卷正是清河郡大儒名师崔灵恩崔使君所著《三礼义宗》,河北并无盛传,郎君竟能一眼辨之,想必也是家学渊源。”

  “我并不深知此书奥义,不过听家中亲长偶言崔使君旧篇,与今所见依稀相似,故而冒昧一猜,没想到竟是真的!”

  那少年听到李礼成的回答后,不由得也面露惊喜之色,旋即便又忍不住说道:“请问店主此书是否全有?作价几许肯卖?”

  李礼成听到这话后却摆手说道:“邺下虽然人物华丽,但真正深知礼义且笃志好学者亦寡。郎君知此识此,想必同道中人。但此书于店内亦是孤卷,请恕主人吝啬难舍……”

  “你这店主当真好笑!既然不肯售卖,又为何将物摆出?偌大邺都,市肆万余,难道除了你家店铺,竟无别家售卖此书?”

  旁边那少年的随从因恐少主求买心切而遭到奸诈店主的讹诈,于是便入前来一脸忿忿的说道。

  那少年终究有欠人情世故,没有第一时间领会家奴的用意,只是皱眉道:“你不知书,不要乱说!崔灵恩乃是礼学宗师,只可惜在旧魏延昌年间南奔投梁,老死梁国未能北归,凡所著述也多留在梁国。其清河家中所传,亦不过往年片纸而已。想要在邺都市里访得他笔著全篇几无可能,又岂是充斥市肆之间的俗物!”

  那家奴听到少主如此耿直,一时间自是尴尬又苦恼,而李礼成听到这话后便忍不住笑起来,向着少年抱拳说道:“郎君能对这些前人故事了解颇多,实在让人钦佩。此书虽然不舍得出卖,但却无妨借阅,请问郎君门第所在,若是不厌贾客冒犯,来日必定携卷拜访!”

  那少年听到这话后自是大喜过望,当即便也不顾家奴的眼神制止,向着李礼成便做起了自我介绍。

  原来这少年名叫王劭,出身并州名门太原王氏,其父名为王松年,祖父王遵业则遇害于河阴之变。

  李礼成听着少年的自我介绍,心内略一核计,感情这也都不是外人。怪不得这王劭一眼就能认出清河崔灵恩所著的《三礼义宗》,因为其母便出身清河崔氏,是清河崔仲文之女,崔仲文便是崔棱的弟弟,这么一算的话,这个王劭还得给他们太原王叫一声表叔。

  五姓家的亲戚关系就是这么错综复杂,太原王氏也跟他们陇西李氏数代联姻。李礼成在这里钓了十多天的鱼,好不容易才钓上来一条小鱼,当然不能让其脱钩。

  眼下的他还不宜直接公开自己的身份,于是便以知己难求为由而借给王劭一卷《三礼义宗》。

  这个王劭乏甚阅历,眼见李礼成对他如此热情,心情自然也是大好,转又问起李礼成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的藏书,当得知李礼成还收藏有许多的经史文籍时,更是不由得大喜过望,旋即便热情的邀请李礼成同往其家做客。

  李礼成对此自是乐意至极,当即便入内挑选几卷比较珍惜的经史书籍,又向李棠交代一声,然后便和王劭一起离开了店铺,带着几名随从直向其家而去。

  王家在邺城的宅院不算太大,看起来与寻常人家庭院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内外打扫的比较干净整洁。

  由于宅内并无前堂,因此王劭请李礼成先在门内稍作等候,自己匆匆入舍禀告父亲有客来访,然后才又行出将李礼成引入。

  王家的待客中堂同样也干净朴素,王劭的父亲王松年见李礼成登堂来见,便笑语道:“听小儿言,李君藏有哲人名篇?”

  李礼成瞧这王松年有些病容憔悴、不是很健康的样子,但听到这问题后也无暇多问,当即便将自己带来的这些书籍一一摆列开来。

  “果然、果然是《三礼义宗》!哈哈,崔彦通等常恨难睹前人高智,不意先为我得见宅中!竟然还有《大戴礼记》,宋人谢灵运所修《晋书》……”

  王松年同样也是一个好书之人,李礼成精心挑选的这几卷经史文籍可谓投其所好,每一卷都引起了他的惊叹,有些瘦削的脸庞上满满都是惊喜。

  过了好一会儿,王松年才想起来有些怠慢客人,视线从那些书卷上移开,连忙向李礼成歉然说道:“所见心喜,昏昏忘情,怠慢客人,请李君见谅!”

  “哪里的话!君侯名门俊士,某亦闻名已久,今日竟然有幸得入厅堂请教问好,当真受宠若惊。”

  李礼成也并没有急着表露自己的身份,仍然是以一个书肆店主的身份与王氏父子进行交流。

  然而几人谈话未久,又有家奴入告有宾客前来拜访,看到来人名帖之后,王松年只能站起身来向李礼成表示歉意,然后请儿子先引其人往侧堂去暂候片刻。

  王家这座宅邸并不算大,所谓的侧堂不过是中堂一旁的耳室,彼此之间隔音也不算太好,李礼成和王劭入室刚刚坐定未久,便听到隔壁中堂传来王松年与宾客对话之声,只不过听的不是很真切。

  但是不久之后,堂中传来的对话声大作,一直显得彬彬有礼的王松年竟然气急败坏的呵斥驱赶宾客,一番吵闹过后,等到那宾客离开,王家中堂才又变得安静下来。

  王劭有些尴尬的向李礼成稍作致歉,然后便起身匆匆入堂去安慰父亲,而李礼成也跟随其后再次来到中堂门前,入眼便见到堂中抛撒着为数不少的钱绢和药材之类的东西。

  “将这些脏物拾起,不准遗漏丝毫,统统给魏收送去!我家虽非巨富之室,亦不需仰此小人赠送过活!王松年志气可屈,卢斐、李庶等性命谁还!”

  王松年仍是一脸的盛怒之色,也顾不上李礼成这个客人还在,口中恨恨说道:“魏收佞笔,枉为史官!今使徐之才来为我诊断故疾为名,胁我从之……”

  “阿耶、阿耶请慎言啊!多仰诸亲友奔走营救,阿耶方脱囹圄,如若再触怒尊上,儿恐尽孝无期……”

  那少年王劭见父亲仍自忿言,忙不迭跪在地上深拜哀求道。

  王松年听到这话后又是长叹一声,抚着膝前的儿子后背沉默不语。

  李礼成站在门旁,心内也是思绪流转。他虽然初入邺城未久,但王家父子所言这一桩人事,他却还恰好知道。

  去年北齐魏收奉命编修的《魏书》完成,结果却遭到了许多关东世族的诟病和攻击,言其用笔不直、所修乃是秽史。齐主高洋则力挺魏收这个笔杆子,对于质疑《魏书》权威性的关东世族多加制裁惩罚,王松年还有他所说的范阳卢斐、顿丘李庶便都因此遭受惩罚。

  一国著史向来都是非常严肃的大事,尤其北齐所著《魏书》同他们西魏也牵连颇深,西魏虽然修不起史,但对此事也都颇为关注。而且这一场风波闹的还不小,自然也就为他们山南道群众所知。

  李礼成记得当时太原王言及此事的时候,还曾讲过齐主正是要借修史一事来挑拨关东世族们彼此关系,在他们之间制造纠纷矛盾。现在只看王松年讲起魏收仍是恨得咬牙切齿的模样,估计这效果也是非常不错。

  王家父子伤感了好一会儿才又收敛情绪,并又注意到一直站在门旁的李礼成。

  “请问李君所藏书卷当中史籍多否?某虽家境清贫,但却幸有几家亲友饶有资货。李君藏书之中若有孤绝之类的文籍,某也可为代访买家。”

  之前简短的交谈,王松年对于李礼成这个藏书家的实力也多有了解,此时专问所藏史籍多寡,可见心里是存着什么想法。

  李礼成也正需要一个机会来与邺城的这些名门故交们搭上线,听到王松年这么说后便连忙开口道:“在下虽然只是市肆之中一介俗客,但是对于君侯气节品德亦多有仰慕。修史岂为毁史?归后一定细察所藏,毕奉君侯门下!”

  王松年倒是不意外李礼成这个商贾竟然也知晓这些庙堂纷争,毕竟能够收集这些藏书的本身就不是什么普通人。

  他之前为此事遭遇一年多的牢狱折磨,刚刚被放出不久便又受到魏收的纠缠,心中正有道孤无力之感,此时听到李礼成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商人竟然也如此仗义禀直,一时间也不免大为感动,盛情挽留李礼成在其家中做客用餐,并且商量择日要引见其他邺都时流来共同赏鉴李礼成的这些藏书。

第0882章 关东亲友

  韩陵山地处邺城的南面,旧年神武帝高欢曾经在此地大败尔朱氏联军二十万,由此奠定高氏霸业。

  如今的韩陵山自然没有了金戈铁马的壮阔,取而代之是坡岗下方连绵的农田,同时也有许多邺都人家在这里整治园业。当厌倦了都畿之内的人事纷扰时,来到乡间幽居一段时日也颇有宁神散心之效。

  位于韩陵山坡北的一处园业中,今日车马往来、络绎不绝,使得这座不大的庄园很是热闹。

  庄园中,王松年坐在了主人邻席的宾客席位中,儿子王劭则侍立席旁,望着庭院中围坐的一众亲友宾客们,手持酒杯一脸感慨道:“旧日受难,虽然辛苦,但想到众位亲友奔走营救,勉励不弃,我也深盼能够相见有期。只是同日赴难诸人已经不复再有这样的机会,使人思之流涕……”

  在座众人听到这话后,一时间也都不免唏嘘有声,尤其还有与遇害几人有着血脉亲情和深厚感情之人,更是忍不住的掩面流涕。

  不过在目睹王松年等几人被冠以谤史之名所遭受的严酷惩罚之后,众人也都不敢再就这一话题进行直接挑衅和质疑,只能讲论着其他的事情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但也有人仍是心存不忿,而且还有胆量继续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

  席中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当年众人都是一副忍气吞声的愁闷模样,便忍不住冷声道:“人所治史,岂为一世之声?今世不言,亦有后世讥之!王公等前之所为,在史则直,在情则孝,此行竟然不容于世,此世又究竟是何世?”

  “释奴醉了,不得浪言!”

  这座庄园的主人,前秦宰相王猛的后人、北海王晞听到这年轻人忿气满满的话后,便抬手指着他皱眉说道。

  年轻人名为卢思道,小字释奴,出身范阳卢氏,而且还是河北大才、河间邢子才的弟子,这样的出身背景再加上自身也聪敏好学,当然是有一些恃才傲物。

  当听到主人王晞的斥责声后,卢思道先向其人作揖致歉,然后又忍不住沉声说道:“口出祸言,滋扰主人,确是小子失礼无状。然则魏收之所见用,岂因史才之壮无人能及?概因巧媚柔曲得宠而已,上可从容驭之,是故用以著史。然则天日不可恒凌于上,今日诸位以命相争而不可易之句读,一旦天眷有转,来日魏收必将亲为削改……”

  这话更是将在场众人吓了一大跳,之前抨击整个北齐世道已经让人倍感刺激了,而现在更加言涉天意云云,就算这小子敢说,众人也不敢再继续听下去了。

  幸在今日聚集在这庄园的多是对魏收等一众著史文人和当下政治局面都心存不满之人,而且彼此间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属于一人倒霉,其他人也都难免要遭受连累的那种。所以尽管这年轻人卢思道言辞很是放肆,乃至于有些大逆不道,众人也只是斥责他不准再浪言惹祸。

  卢思道虽然有些狂傲,但也并不愚蠢,听到众人的斥责声后,便闷坐席中,不再继续大放厥词。

  正在这时候,门仆来告有一位李姓书商在庄园外投帖求见,听到这话后,王松年便开口表示这书商是他邀请而来,并着令儿子王劭与此间王氏仆人前去将李礼成引入庄园中来。

  “这李某自云旧是洛下人士,后随家人流落于沔北。恰逢西朝李伯山入治沔北,奖励工商,便以此为业。江陵告破之后,多有文籍流出于市井,他便也趁机搜罗许多珍品。因为西人不重经义学术,便冒险携书北进,来到了邺都……”

  王松年既然要将李礼成引见给诸家亲友,自然也要对其出身来历仔细打听一番,虽然这也都是李礼成的一面之辞,但起码在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南朝文教兴盛而西魏不重学术,就算其言有隐瞒,一个市里书商又能蓄谋什么大的阴谋?

  听到王松年讲起西朝的李伯山,众人顿时又有了谈兴。对于其他人而言,李伯山及其相关故事都是遥不可及的帝王将相争霸故事,而对他们来说,这却就是亲戚家有出息的孩子在外乡打拼的事情,每一桩小细节拿出来都足以让人品评良久。

  就在那书商入庄的间隙里,众人便都议论纷纷的讲起了与李伯山相关的事情,除了其人各种威风八面的事迹之外,也不免就涉及到东边受其影响的亲友人事。

  “曼容兄等近日如何?松年兄去吊唁过没有?延州实在是可惜了,本身颇有才略志向,结果却天不假年……”

  席中又有人向王松年发问道,王松年也都感慨万千的给以回应。

  此时李礼成已经被引到了庄园内聚会的场合,不过宴会众人此刻谈兴正浓,也没有顾得上招呼他这个小书商,而他便也静静的站在一旁,听着众人谈论此间的人事,听了一会儿才听明白他们讲的什么。

  之前李泰在西魏声名鹊起,并且率军袭击晋阳,在东魏国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其留在关东的亲属家人们便都被引至晋阳看管起来。

  后来他一家人又趁乱离开晋阳、前往关中,尽管当时未暇追究,但在之后北齐朝廷便扩大了打击面,将其他的陇西李氏族人们全都免官禁锢、不准出仕,诸如之前没有跟随李裒等人一起离开的李倩之等,便全都回到邺都乡里之间居住下来。

  不久之前李倩之的兄弟李札之还因病去世,给本就前途不明的一家人身上又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在场众人便不乏陇西李氏的亲戚,诸如王松年的堂姊便是李倩之的夫人,而那少年狂客卢思道还是李倩之的女婿,讲起他们一家近来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也都不免唏嘘不已,直叹早知如此的话,李倩之一家还不如当年跟随李裒一行直接前往关中。

  如今李伯山在山南声势越发雄壮,就连他们河北群众都知关西宇文黑獭偷鸡不成蚀把米,想要制裁李伯山不成,反而遭其反制,并且李伯山更是一鼓作气的攻破江陵,将南梁大半人事精华都收入麾下,势力顿时便膨胀起来。

  讲到这些事情,那少年卢思道又变得精神起来,忍不住敲案说道:“时流议论几家贤能,不乏推崇杨遵彦与李伯山为东西双璧!但是依我所见,杨遵彦虽然也得宠今朝,但相较李伯山却实在逊色太多!只可惜李伯山出世太晚,魏氏符命已经尽为镇兵所挟,不得已委身黑獭门下,如若当年便出,东西俱难成名!”

  年轻人推崇更加有能力的同龄人而轻视老家伙们也是人之常情,相较于卢思道之前那脑袋提手里的张狂发言,这话已经算是比较低调了。而在场众人听到这话后,也都不免各露沉吟之色。

  自从六镇兵变以来,他们关东世族的处境便一直很尴尬。尔朱荣一场河阴之变直接将他们各家族人们当作猪狗一般屠戮,尽管又有李彧等世族代表协助孝庄帝反杀尔朱荣,但被践踏的尊严、被剥夺的势位终究是很难恢复了。

  东魏北齐这方面,虽然从高欢信都建义时期开始便不乏关东世族积极响应,但是关东世族在高氏霸府当中的作用始终流于表面,很难接触到核心权位,始终被鲜卑武人们强压一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关东世族也在积极的尝试想要扭转这局面。比如在高澄入邺都辅政的时候,关东世族诸如博陵崔氏崔暹、崔季舒等为其鞍前马后的奔走。

  尽管高澄谋身不谨而戏剧化的横死,但关东世族的投入也不谓一无所获。他们最大的优势便是人多,高澄死了、高洋又上来了,而高洋上台之后,其潜邸心腹杨愔等人自然就获得了重用。

  齐主高洋常年征战于外,国中政务自然需要仰仗自己的心腹。随着高隆之等老臣陆续去世或是伏诛,杨愔在朝堂中也渐渐显露出中流砥柱之势,可以说是满朝政务、一人决之。自从六镇兵变、镇人上位以来,名门掌权者无有能过于杨愔者。

  至于崛起于西魏的李伯山,则就是另一番气象局面了。其人虽为后进晚辈,但崛起之势却是分外迅猛,奇袭晋阳、数破河阳更如石破天惊一般,尤其其人接连挫败诸多晋阳勋贵大将,更让这些关东世族们感受到一股与有荣焉的爽快和自豪感,也是他们为数不多在面对晋阳勋贵时的底气来源。

  所以尽管李伯山功业皆在西魏,而西魏又远较北齐贫弱得多,但是河北众人讲论其人的时候,都不免高看一眼的将之与当朝宰执的杨愔并列为当世世族名门的代表人物。当然,在卢思道等一些年轻人眼中,李伯山的功业较之杨愔甚至还要更加胜出一筹。

  李礼成站在一旁,听着这些在河北的亲友时流们讲论他们对太原王的看法和评价,心中也是别有感触。

  虽然说他心里明白,如今的太原王无论功业还是格局、都已经远不是这些势位之外的时流能够揆度的了,但听到这些人一知半解又态度认真的议论,也是颇觉有趣。

  众人又畅谈了好一会儿,这才又将注意力转移到李礼成的身上来,当王松年起身向众人介绍的时候,李礼成也迈步走入其中,向着在场众人一一见礼。同时他心中也不免有些失望与好奇,在场时流十几人,却并没有他的兄弟。

  因有王松年的引见,在场众人对李礼成倒是还比较客气,当然还是对他所能提供的书籍更感兴趣。

  李礼成便也不再浪费时间攀关系,直接将他所拥有的书单以及今日携来的书籍统统摆列开来。众人一边传看着书单,一边围览着那些书籍,各自都充满了惊奇和求知欲。

  东魏时期,在侯景叛乱以前,与南梁邦交还算比较和气,彼此间也不乏文化上的交流。但是双方在文化上各有偏重,也都各有不肯流传出去的经书义理。

  如今李礼成带来河北的,都是在平定江陵之后,从江陵藏书当中挑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精华文卷,往往都是这些河北世族闻其名而未睹其文,没想到此时竟能从李礼成这个小小书商这里得睹全卷,心中自是惊喜不已。

  在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单纯的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有的人则有着更多的想法。

  诸如王松年,仍然对于《魏书》述史不直而耿耿于怀,此际便想借着李礼成能够提供的史料来邀请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在《魏书》之外私修一部辨疑,以免千百年后《魏书》成为孤史,更加的辩无可辩。

  这一提议自然获得了在场一些人的认同附和,虽然在严酷的刑罚之下,他们已经难以再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对《魏书》的质疑和否定,但也不甘心就此承认魏收所撰写的史书就是事实和真理,起码也要留下一些纸面上的证据以供后来人引据翻案。

  李礼成听着这几人的议论,心中对于北齐这方面的人事认识也在加深。起码在文史方面,如今的北齐也是人心不齐,一派自然是以魏收为代表的正当势的史官一派,另一派或许也不可称为一派,主要就是王松年等谤史以及一些不甚得志的时流。

  如果说王松年等人意图还算比较纯粹的话,那还有人的意图要更加的复杂。

  像是此间园业的主人王晞,他就将李礼成唤之席前来笑语说道:“李君不远千里、冒着风险将众多经史典籍输入我国,无论本意是何,这一份情操都着实可贵。这些典籍俱是前贤哲言,当市典卖以沽钱帛不免有辱斯文,若能流播于世、教化万众,所功也绝非钱帛俗物能够衡量。我今供事常山王府,大王雅重学术且对李君这等情操高雅之士多有垂青,未知李君是否愿意入府为大王效力?”

  李礼成听到这话后自是一愣,旋即脑海中思绪便快速流转起来。

  北齐常山王高演,便是齐主高洋的嫡亲兄弟,如今在北齐朝廷之中担任尚书令。而眼前这个王晞,李礼成之前听这些人议论已知其人正担任常山王友,也是常山王高演的心腹幕僚,大概就类同于之前的齐主高洋与其心腹杨愔这样的关系。

  李礼成当然也是希望向北齐的上层人事进行渗透,但却没想到王晞这个常山王心腹直接向自己发出招揽,要将他引入常山王府任职。

  他虽然也自觉得自己风度翩翩、仪态不俗,但是较之太原王那种令人一见惊艳的风采还是有一点距离的。这王晞初见第一面便要招揽他,估计应该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除此之外,他最有价值的便是能够提供这些书了。

  脑海中思忖一番之后,他便连忙做出手足无措的惊喜之色,搓着手垂首说道:“小民、小民不过一些卑贱商贾,何幸之有,竟、竟得君侯如此雅重,竟能得侍名王?”

  王晞见他如此激动,便又笑语说道:“但有才具可用,大王又何吝一职?山南李王克定江陵未久,纵然江陵经籍有所流出,必然也不会泛滥于世。李君竟然能够搜聚这么多经籍输送北上,想必在山南也是颇有人脉。无论你在外是何品色,入我国中有何图谋,只要能继续将江陵典籍输入进来,我自在大王面前为你请职。”

  李礼成听到这话后,便也笑了起来,只是没有了之前那种稍显做作的激动之态,多了几分会心和从容。

  他指着一旁仍在被众人传阅的书卷,对王晞笑语道:“此诸经卷,识者知其至宝,不识者目之废纸而已。我不忍经书蒙尘于关西,所以负笈北上,投于识者。只是不知在君侯眼中,这些经籍又价值几许?”

  王晞瞧着李礼成的神态和气质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眸中也是闪过一丝异色,略作沉吟后便又说道:“李君自度你之一身能当几分富贵?”

  两人之间这略含机锋的对话,很快也引起了在席其他人的注意,纷纷将视线转望过来。

  引荐李礼成入此的王松年也正饶有兴致的望着李礼成如何应对王晞的审视,时下能够运输这么多书籍长途奔波的绝不是什么普通人,尤其是他们这些家有学术、深知这些书籍价值之人,更加能够意识到李礼成的不简单。

  时下三国鼎立,诸国之间人员的流动也算是寻常。他们这些人又不涉什么朝情机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倒也不必警惕心重的抵触与一切陌生人事产生交集。

  这李礼成掌握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交往一番自然是没有什么,如若对方真的暴露出什么不轨的意图和危险的气息,再作处置也未迟。

  王松年将李礼成引见给这些亲友,除了分享知识之外,也是希望众眼审视一下这个人有什么不妥,该不该继续交往下去。

  但他却不知道,李礼成无论身份来历还是目的都超出了他的想象,沾上了可就不是能够轻易甩脱的,也不是能够轻易解决的。

第0883章 李王求才

  看着众人落在自己身上的视线,李礼成脑海中也在思忖行前太原王针对他们此行目的所做出的指示,第一在于渗透,第二在于招诱。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295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