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38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因为访客过多,李泰他们到来的时候,仍有许多来访者从清晨到上午不得入见。但终究苏绰的面子大,名帖递入未久,周惠达的儿子便率亲众家奴出迎,略作清道将他们迎入府中。

  “阿耶近日疾病愈重,时醒时昏,醒时尚可简单对话,昏时却连亲近子弟都不能识……”

  周惠达的儿子周题一脸憔悴愁容,先将两人请入堂中坐定,自己又亲往病舍查看父亲状况如何。

  两人在堂中等了小半个时辰,周题才又匆匆返回,邀请他们入内探视。

  房间中药气辛烈,且弥漫着一股香料都不能掩盖的腐败气息,李泰虽然少历疾病生死,但闻到这股味道,也觉得周惠达应该命不久矣。

  “文安公,绰来迟了,请你见谅!”

  苏绰弯腰行入帷幄,趋行入前小声说道,旋即帐内便响起一连串细语对话。

  李泰站在帷外等候片刻,便听到苏绰提高声调说道:“往年公常叹息,关西人物乏甚列观,王事振奋有欠良才。今我为你引见一位名门少贤,风采卓然可观,想能洗清公之视听!”

  虽然苏绰没有直呼他的名字,但李泰猜到这话应该是在说他,于是便也俯身钻入帷幄中,抬眼见到一个样貌衰老、耳目迟钝的老人围衾坐在榻上,连忙入前弯腰作揖道:“少愚晚辈李伯山,见过文安公。”

  “这、这是谁家儿郎,确是神采醒目、气态可观啊!”

  周惠达嘴角抖了一抖,望着李泰说道。

  苏绰又小声介绍了一下李泰的家世,周惠达那略显涣散的老眼不免又凝视几分,抬手指着李泰道:“原来是名门的少俊,前日还有你家少郎随亲来访,气态一样可观,但神采英俊却差了许多。我虽衰老,但也喜见少流俊才,怎不孔怀同来?”

  “伯山去年才趋义入西,与此间亲党尚未和洽共居,让文安公见笑了。”

  李泰对于如今在关西的亲属也有些了解,闻言便猜到周惠达所言应该是一个名叫李礼成的少年,是李冲的后人,但他还没有时间去见面。

  “好、好儿郎!”

  周惠达似乎没有听清李泰的回答,点头含糊回应一声,又与苏绰小声谈话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视线却又回望李泰,仔仔细细打量一番,那认真的眼神,让李泰自感有点局促。

  又过半晌,周惠达突然招手唤道:“阿郎,你来!”

  “我在、我在,阿耶你说。”

  一直侧立榻旁的周题闻言后连忙俯身下去小声答道。

  周惠达环住儿子脖颈,小声细语片刻,但他儿子神情却渐渐变得尴尬起来,只是支吾着胡乱应声。

  “快去、快去,不要误我女子良缘!”

  耳语完毕,周惠达又一脸笑容的对李泰点头,然后便推了儿子几把,见其只是不动,顿时怒形于色,竟然挥臂拍打起来:“不准误事,若不议成,不要回来见我!”

  周题一脸的苦涩尴尬,先对苏绰和李泰歉然一笑,才又无奈的说道:“阿耶,阿妹去年夏时已经出嫁济北大王家,不劳你再挂念。”

  “胡说,真是胡说!我女子今早还来见我,明明还在阁中。”

  周惠达闻言后怒色更盛,拍着儿子斥骂道:“你难道不盼你妹子入幸名门?此子我有见过,俊秀可观,苏令绰也言他才器不浅……我家虽然门故不荣,但当此时也有可夸,他少徒单走,或未人尽赏知,正该纳之在堂,耀我庭门!”

  此言一出,在帷几人神情都有些尴尬,苏绰连忙站起身来,示意李泰同他暂且退出,让周题留下安慰暴躁的老父。

  “文安公他雅赏少俊,至老不改,并非刻意的失礼,李郎你不要在意。”

  来到外堂后,苏绰便对李泰说道。

  “能得贤长见赏,伯山亦感荣幸。”

  李泰虽然有点尴尬,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美滋滋,谁不喜欢被人欣赏垂涎呢?

  又过了一会儿,周题才小步退出内室,又是一脸惭愧的对李泰连连道歉。他父亲刚才突发昏病,说出的那番话的确冒失,又仗着势位逼婚名门的意思,传扬出去难免有伤时声。

  李泰自无一般士族门第自防的想法,又是连连表示自己并不介意,才算把事情给揭过去。

  但发生这一插曲,接下来再留堂做客总是有些尴尬。于是两人便起身告辞,离开了周惠达的府邸。

  此时天色已经不早,苏绰便领着李泰去他在京中府邸暂住一晚。

  李泰也不知是不是自己的错觉,离开周惠达府邸后,总觉得苏绰望向他的眼神也是有些古怪,心里不免犯起嘀咕,莫非你也馋我?

  好在苏绰没有说什么胡话,入邸登堂简用便餐,并将自家子侄引出相见。武功苏氏也是关中大族,人丁昌盛,唯一有些遗憾的,是李泰没能见到那还在襁褓中没有断奶的宇文护女婿苏威。

  用过晚饭后,苏绰又望着李泰说道:“关西罹乱年久,人文政治固然有逊东州,但对有志奋起的丈夫而言,此乡也是立事建功的沃土。

  我本关西事耕一村夫而已,幸在文安公举荐,大行台垂赏、拔任剧要,常感受之有愧,唯勉力行之。也常常自省继我者谁,不敢贪阻进贤之途。

  李郎你虽东州新客,但追溯故望,也是乡土中人。观你乡里编制严整,可知治事治众皆有经术方法。我欲举才于道,又恐有扰清志……”

  李泰听到这里,总算明白,原来苏绰特意邀请自己同往探访周惠达,是为了进行一场行动思想教育呢。

  他连忙起身拱手道:“伯山不敢称艳自傲,既得尚书赏识,唯逞此薄能、捐此微力,证此视听!道之所昌,先行后继,士之所美,抱薪传火,受此火种,燃我身躯,传于后者,身虽不伟,道不孤也!”

  苏绰听到这话,又忍不住拍掌喝彩,继而又说道:“李郎才情,前已有见。我私心作祟,欲举你入朝,为文安公执笔做传,成一薪火佳话,请李郎勿辞!”

  “伯山义不容辞!”

  李泰又连忙说道,给周惠达写一篇传记,也能积累一些人脉交情。且不说周惠达本身在西魏积累的人脉,这老人家垂死病中惊坐起,拉着自己就要认女婿的事情,也让他从心里认同对方的眼光。

第0095章 霸府参军

  李泰同苏绰往长安看望周惠达之后,便又返回了商原乡里。数日后,便有大行台使者前来传召他前往华州谒见。

  他对此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又带着几十名随从,浩浩荡荡的回到华州城,来不及返回邸中知会高仲密一声,便进入了大行台府。

  如今的大行台府仍未改名同州宫,但建筑规模已经不逊于长安的皇城宫殿。单单供军士驻扎居住的兵城便有两座,内外常年驻扎的将士便有一万多人。

  各种官员衙舍错落有致的分布其中,最核心的位置便是大行台办公与一家人居住的场所。彼此之间界限分明,从早到晚都有军士把守巡逻。

  李泰走进大行台府,心情也不由得变得有些激动,这里才算是西魏最高的权力中心。瞧着各衙堂行色匆匆、出出入入的官员,或许他们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举动,就能影响到成千上万人的福祉忧祸。

  “高平男且先于此稍后,午时之前苏尚书会接见留堂等候的事员。”

  使者将李泰引至一座大堂的外廊,这里已经有许多官员排队等候,有彼此认识的正在小声交流,也有的正手捧文籍书卷、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想被接见前巩固一下记忆,登堂奏告时能有更好表现。

  李泰在队尾的空席上坐定,左近几个行台属员便向他望来。如今的他虽然还没到人尽皆知的程度,但也不再是寂寂无名。

  “李郎今日入台是有什么事情?”

  李泰循声转头望去,认出对方名叫柳敏,河东人,之前还入乡拜访过贺拔胜。

  他连忙起身笑语道:“行台使者入乡召见,尚未知是因何而召。”

  柳敏小声跟旁席一人换了一个位置,落座后便笑道:“台中事程剧要繁忙,不会无端遣劳。郎君才性优秀,时流已经渐知,既然受召入此,像是将要同僚列此了。”

  说话间,他又热情的向李泰介绍了一下周围的行台属官们,并将一些在行台做事的规矩和禁忌详细告知。如此亲切关照,除了贺拔胜的缘故之外,也在于他对李泰印象不错。

  如此又过了大半个时辰,入此等待接见的官员越来越多,有一些已经排到了廊外,足见行台事务的繁忙。

  终于有吏员搬去了摆在厅堂门前的屏风,官员们开始依次入见,柳敏也跟李泰告辞一声,返回了自己原本的位置上立定。

  官员们入见的频率极快,三五分钟便见一人,很快就轮到了李泰。

  他走入厅堂中略作打量,发现堂中排列着十多个书案,各有一名属员文吏坐在案后,忙碌的翻查抄阅着文籍书卷,将所记录的事务各依剧闲进行排列整理,有的发呈上案,有的则就席归档。

  厅堂中间的大案空闲着,上面也堆放着许多的文卷,想来应是大行台入此办公的位置。

  苏绰的席位就位于隔邻左方,他抬头看了李泰一眼,态度不像平时那么亲切和蔼,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抬手指了指面前一个座位说道:“李郎且坐。”

  李泰刚刚坐定,苏绰便就席递来两份诏书并说道:“这两式便是李郎新官告身,如果有什么疑问,既管道来。若无,那就让吏员引你往观堂舍。”

  李泰身体微微前倾,两手接过苏绰递来的告身,低头一瞧便见到他新的官职:一个是秘书省著作郎,另一个则是大行台墨曹参军。

  著作郎的官职,李泰倒不意外,之前苏绰就跟他说过,希望他能为周惠达撰写传记。

  李泰之前便请教过表哥卢柔,得知担任著作郎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必须要在任期之内撰写一份名臣传。文笔好资历深的郎官,还可参修国史并写起居注,是文职官员中第一等的清要职位。

  李泰虽然不怎么看重他的出身,但也不得不承认,若非出身陇西李氏,凭他的年纪和资历,是不可能新官上任就直接担任著作郎这种清贵官职。

  当然,得此授命也在于苏绰对他的欣赏,他在著作郎职位上,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周惠达撰写传记。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无论什么人奋斗大半辈子,也都希望自己留给后世的形象是正面伟岸的。

  甚至不乏官员子弟贿赂作者、希望能隐恶扬善的事情发生,一般权贵人家也都不敢随便冒犯得罪这些手握笔杆子的人。

  至于那个大行台府墨曹参军的官职,李泰就有些迷茫了。从名字来看,这似乎是一个掌管文墨事务的官职,难道是负责制作掌管办公耗材的?

  又或者大行台打算把他家的印刷产业充公,所以给他安排了这么一个职位?

  想到这里,李泰心中的兴奋便略有削减,他乡里事业虽多,但眼下见利最著的就是公文印刷,甚至还超过了纺车织布的印钞机。

  他还打算靠着公文印刷尽快完成资本的积累,将自家产业进行一次升级,往军工冶铸方面进行发展,真是不舍得将这产业交公!

  他也没有直接询问苏绰,免得对方回答就是这个意思、反而没了应对拒绝的余地,略作沉吟后,只是发问道:“请问苏尚书,卑职是就台府办公,还是要前往长安入朝?”

  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有的选,他还是希望能在华州上班,一则可以免于涉入西魏朝廷那些糟心人事,二则华州往来商原路程不远、快马来回用不了一个时辰,也能兼顾乡里视野的发展。

  “著作之事不必专居衙署,文籍采阅着员访取即可。墨曹事务既繁且要,需要在事台府。”

  苏绰随口回答了一句,见李泰没有了别的问题,便抬手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李泰见状便也不再耽误苏绰的时间,连忙起身告辞,而另一名官员已经被引入堂中来、与他擦肩而过,让他更加感受到台府之中务实效率的工作风气。

  他这里刚刚退出厅堂,右廊便有一名中年人阔行上前,对着李泰拱手说道:“敢问可是高平男李著作?某名裴汉,今居台府墨曹参军,与李著作同署并案。奉苏尚书使命,于此等候李著作同行归署。”

  “裴参军你好,有劳了!”

  李泰闻言后连忙作揖行礼,略作沉吟后便又问道:“敢问裴长宽裴将军,共参军是否……”

  “正是家兄,李著作也知家兄躁世薄名?”

  裴汉听到这话,笑容便亲切许多。

  “岂止薄名,如雷贯耳!表兄卢子刚曾作教论,道河东裴氏令孔怀相亲友善,实在是天下诸族子弟表率!”

  李泰闻言后又笑着恭维一声,裴汉的兄长裴宽他虽然没有见过,但也的确听贺拔胜与卢柔议论时流,对裴宽评价不低,是河东士人在西朝的代表人物之一。

  裴汉听到李泰如此称许其家门风,脸上的笑容也热情几分。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原本裴汉对李泰的感觉并不算好,他年过而立才在台府担任一曹参军,但见李泰这么年轻便因家世背景与他同起同坐,难免是有些吃味的。

  但见对方并不嚣张傲慢、气焰凌人,他对李泰便也略有改观,走在前方带路,并向李泰介绍一下他们墨曹的职事范围。

  墨曹作为台府下属一曹,的确正如李泰所料,负责管理台府衙署办公的墨料消耗,下辖多个包括书写用墨在内的官造颜料工坊。

  但是除了这些杂事之外,墨曹还具有另一项职能,那就是管理大行台在府中创办的官学。

  大行台府属员众多,对官员的才能要求也都不低。但凡所征辟选募的官吏,未必人人都能胜任高强度的办公,吏才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宇文泰便在大行台创办官学,让这些行台属官们白天办公,夜晚进修。也因为还要负责教授台府官员们,墨曹也不同于其他曹属只设参军一人,学官们经常属员并置,各自司掌不同。

  李泰了解到这些后,心里顿时一乐,这不正是他在乡里搞的函授教育?怪不得苏绰要把他安排在这个位置上,看来对自己精简办公程式的才能也颇看重。

  墨曹官署位于大行台府的西南方位,一座独立的大跨院,院子西面临着一座兵城,前后两进的官舍,前面办公,后面讲学。

  除了裴汉和李泰之外,署中还有一名参军名字叫做薛慎,是李泰之前曾见过的岐州刺史薛善的弟弟,同样也是河东人。

  三名参军再往下是两名行参军,记书、掌固等吏员二十人,人事结构并不复杂,但相对于其他闲曹也不算小,仅次于功曹、士曹等其他要司。又因为管理着官学,地位在诸衙司中也比较超然。

  留堂的薛慎对李泰的到来也很热情,两人之间虽然乏甚交情,但薛慎却是卢柔的酒友,爱屋及乌下,对李泰也比较关照,并不恃着老资格排斥新人。

  “李郎今日履新,同僚应该祝贺。且从公廨支物,咱们就在署中为李郎贺迁!”

  薛慎大笔一挥,着令在账上支取两匹绢,写下一份菜单,便让人前往台府公厨去买些饮食回来招待新人。

  众人闻言后自是笑逐颜开,李泰则就有些傻眼,感情大行台办公不管饭?

第0096章 黑獭夜访

  李泰又向两位参军稍作打听,原来在大行台做官的确是不包饮食的,但也并不是完全的义务劳动。

  大行台会根据各曹属职事剧闲、人员多少,划分给官署一定的士伍和田地,通过对这些官屯产业的经营收获,来维持行政成本和官员食料的开支。

  这一点倒跟隋唐时期的公廨本钱差不多,都是由朝廷下放一定的财政度支权力给各级衙署,让他们各自经营解决一部分行政开支。

  彼此间有所不同的,那就是隋唐大帝国的国力强盛,公廨本钱直接以钱帛的形式进行发放,再向民间放贷回利。但西魏政府却连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都无,便只能发放劳动力和土地。

  官员们行政办公之余,还需要认真经营这一部分产业,否则就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了解到这些后,李泰也不由得感慨西魏政府、或者说宇文泰的霸府政权,能够搭起这么一个班底真是不容易,简直方方面面都透露出一股贫穷的气质。

  等待公厨备餐的时候,两名参军又将衙署所司事务的核心公文跟李泰过了一遍。墨曹事务主要分为三部分,除了笔墨耗材的收储调度,还有行台官学的课程教授和廨本人田的经营。

  在李泰到来之前,两名参军分工主要是由裴汉负责官学教育,薛慎则管理其他的庶务事情。

  三人凑在一起商讨一番后,便决定由李泰暂时掌管庄田生产。这也算是对李泰的一个照顾,毕竟庄田经营好坏,影响也只局限于衙署内部,若真管理不好,顶多少吃俩菜。

  至于其他的事情一旦做不好,影响那就多了。

  李泰对这一决定倒也没有异议,毕竟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习惯台府的气氛和节奏。

  三人分工议定,属员们也将餐食取回。

  大行台在钱粮支出上虽然抠抠搜搜,但做起买卖来倒也童叟无欺。

  两匹绢就买回来一大桶的粳米饭、三十个发面笼饼,以及整整两只的烤全羊、并其他干脯、蒟酱、菹菜等等,以及一小桶的酪浆,起码这衙署中二十多人食用起来绰绰有余。

  一大车的食盒拉回来之后,属员们却不急着分食用餐,而是先抬着厚重的木板要把大门给堵上。

  李泰初时不解其意,但很快就明白了。

  “独乐哪如众欢,你等墨曹事员实在太小气,左近同僚还没来得及闻膻起行,你们竟然就要闭门谢客!”

  衙堂院门外,有数人趁着门板还未合拢,身手敏捷的从那空隙处跳跃出来,指着曹内群众们便大声笑斥。

  李泰见状后也乐起来,怪不得将要开饭时,群众都如临大敌一般,感情是防备着有人流窜进来蹭饭的。

  “这些不惧口孽的贪吃贼子啊,各自在署清贫示人,眼见别家户里制庖,却迅猛的如同先登!”

  薛慎见还是没能拦下这些蹭饭的人,站在堂前忍不住笑骂一声,但还是向李泰介绍了一下闯入的这几人,多是左近曹属官员,有苏绰的族人苏衡、同样郡望陇西的辛韶等等。

  这些人的名字李泰多半都感觉有些陌生,但等到各陈家世的时候,又都有些印象,多是汉人郡姓或是地方豪强子弟。

  李泰再回想自己进入台府这大半日,台府中担任官职者出身北镇的寥寥无几。除了北镇武人才学不高、素质不足以承担繁忙的行政工作外,应该也跟宇文泰的刻意安排有关。

  李泰年龄资历虽然不高,但他的出身本身就是一个通行证,再加上自身的情商谈吐不俗,倒也很快就跟这些人熟悉起来。

  他又察觉到许多在署列席的官吏们,除了自己的饮食之外,还有人就案将吃不了的笼饼、烤肉装进随身携带的口袋里,大概是要打包带回家给亲长妻儿们加餐。

  这样的情况并非一二,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并不讥讽嘲笑。由此可见,哪怕是作为霸府属官,家境贫寒堪忧的也比比皆是。

  这一餐饭吃了小半个时辰,很快又有属员收拾残席,众人吃饱之后便各自归案,继续开始处理文牍公务。瞧着他们各自勤恳的模样,李泰只觉得恍惚间似乎又回到被996支配的岁月。

  他新入官署,事务不多,只有一些需要诸参军一同署名的公文需要过阅一番,倒也并不劳累,只用了小半个时辰便完成了案头上的工作。

  但见包括裴汉和薛慎在内的同事们仍然各自伏案劳作,他也不好直接公然早退,又不能像初入单位的小年轻一样争抢表现、去别人案头上抢事情做,他便捧着一份已经翻阅过的文书装作认真的阅读起来。

  这一篇文章是薛慎所书、准备呈交上司,主要内容说的就是各曹属办公拖延、以至于灯油火蜡等物料费巨的情况。墨曹负责酬给各种办公耗材,办公照明也在职权范围内。

  李泰本来只是拿来打发时间,但看着看着居然看进去了。

  实在是里面记载的一些细节内容很生动,比如说有的官吏上班时间早却不办公、站在衙署廊下吃早餐,故意作态勤勉。有的直接将墨倾倒在衣袍上,表示案牍劳累。

  更有甚者,有的官署明明是闲司,但却预支大量的照明耗材,甚至还在衙署内部编成一个值班表,轮流点灯值夜,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勤恳。

  这一篇文章洋洋洒洒近万字,简直就是古代公务员摸鱼大全,李泰仔细阅读许多遍,越看越觉得欢乐,果然群众的智慧才是无穷的。

  他这里看了几遍,但见天色仍早,索性抽出一张新纸,卷首写上“考成法”三个大字,然后便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写了数千言。

  一直等到耳边听到群众们各自起身,李泰抬头望去才发现已经到了黄昏。虽然这考成法的内容还没写完,但他也不打算再写了。

  毕竟他一个新入台府的下曹参军,实在不好站在广大摸鱼群众们的对立面,须知他也是其中一员啊!

  今天之所以写来,一则是有感而发、打发时间,二则是给自己提个醒,等以后他混大了开始执政,就得这么治那些摸鱼群众。

  他这里正待将那纸卷收起,旁边一名吏员便入前提醒道:“李参军,衙中规令公言片纸不可出堂……”

  李泰闻言又有些傻眼,感情这大行台连饭都不管,却对办公时间产生的价值把持这么严格,连一张纸都不让带出堂去,这分明是不准大家干私活儿啊!

  “此文还没有写完,暂且收置别处,不要公式于堂。”

  瞧着吏员就案收起那一篇文章,李泰便又连忙叮嘱道,打算明天再把墨水倒上去毁尸灭迹,我也是捍卫大家摸鱼事业的卫士,绝不是叛徒!

  黄昏时衙署的办公告一段落,但墨曹还有夜校函授的任务。李泰新入衙署,瞧他面相俊嫩、也不像是一个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于是便可以下班回家了。

  确定了明天办公的时间,李泰便离开了台府,汇同在外等候的随从们一同出城,赶在天色彻底黑下来之前返回了商原庄。

  他这里下班回家,墨曹衙署中却又气氛紧张起来,有大行台帐内亲信前来告令,大行台此夜将要来此官学旁听授课。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38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