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牛马奴婢所授田地,则就按照民田给授的规矩,照常收取租调。如此规定,也是为了避免群众投献以求免租调赋税。
虽然规矩限制有很多,但相对于之前身无长物、一贫如洗的处境,如今的军府勋士无疑是待遇优厚得多,社会地位和经济处境一跃便超过了众多的自耕民。
或许这些待遇的同时,他们也需要听从军府号令,为霸府效命。军府虽然授田,但依然保持了之前府兵的特色,个人的武装器杖和给养行李由府兵们负责。只不过之前负责此事的乃是他们各自的军主将领,而今则需要他们自己进行筹备。
因为有这方面的需求,也就决定了府兵勋士终究不是一般的自耕小农,他们的需求要更大,更加需要与外界进行买卖交易。因为他们所需要的行李器杖非但不能自产,甚至民间都难以批量生产,必须要通过特殊的渠道进行购买。
骠骑府除了需要统筹府兵勋士们生产和集散训练之外,也需要满足府兵们的日常需求,故而除了日常的行政机构之外,还设有军市与器坊。
当李泰问起这些问题时,若干凤的回答便有些磕磕绊绊。军府初设,百事繁忙,他这段时间一直都在专注于人事上的问题,对此了解并不算深入。但幸在有其长史在旁补充,一桩桩事务倒是介绍的条理有序。
“明泽任事,精明干练,大有乃父遗风啊!”
听完长史的回奏,李泰望着对方笑语夸赞道。
这长史名为李昞,乃是李虎嗣子,年纪同若干凤差不多。之所以被任命为骠骑府长史,也是因为李虎旧年久处京畿,咸阳多其旧部驻居,由于李虎去世太早,其旧部在之后的政治风潮中波及也较小。
为免新设的骠骑府与原本此乡武人发生什么太严重的纠纷,李泰便选任李昞担任若干凤的长史,也是为的借用一下李虎的余威与人脉关系来避免一些人事内耗。
李昞闻言后连忙又垂首道:“臣本无名于世,幸蒙主上垂青拣选得预军府要事,岂敢不尽力而为!”
李泰对于李昞的任事态度还算比较满意,起码不是那种仗着父祖余荫瞎混日子的纨绔子弟。而且这小子也将要成为自己的连襟,其父在世的时候便已经与独孤家有了婚约,但不久后便为父守丧,之后又逢时局动荡,加上独孤信去世,婚期便一拖再拖,到现在还没有完婚。
“军府初设,诸事陌生,凡所规章创设,皆为后世之法。你等在事群众也要切记不可因事繁而有怠慢,戒骄戒躁,用心处事。若有什么心得见解,也要及时奏告!”
李泰又望着在场军府众人严肃说道,骠骑府是他最重要的军事改革,也是未来关中武力的基础与精华,自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众人听到这话后也都连忙恭声应诺,而李昞在稍作沉吟后,便又开口说道:“臣入职军府以来,尤感军人入市采买多有不便,钱帛度量杂乱无章,因此纠纷诸多,买卖不成反伤和气。”
第1003章 同治万国
听完李昞的话,李泰的思绪顿时便被拉回了多年之前,他刚刚来到同州时入市采买的经历。那时候他便对西魏混乱不堪的货币流通情况深恶痛绝,并且还打定主意日后自己掌权之后一定要肃清改革一番。
只不过日后随着他的事业越来越大,自己本身也逐渐脱离了第一线的市场交易,对于关中钱币不行的弊病感触便不再像之前那样强烈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所推动改造的水力大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使得他名下产业所生产出来的绢布由于人力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却又能享有相等的购买力,因此李泰对于货币改制的想法便越发的不像之前那样迫切了。
毕竟用绢可以买来同样的商品,但他家的绢布成本却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单单这一份差额就能让他在市场贸易中大得其利。山南道工商贸易发展之所以那么迅猛,与这一点也是密切相关。
如今李昞将此旧事重提,而李泰也不再是之前区域性的势力首领,需要立足于整个西魏政权和社会来看待这一问题,视角和心态都有不同,便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因为绢帛交易的利润而罔顾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
府兵勋士们由于除了维持生计,还要筹买置办许多军需用品。诸如《木兰辞》中所描写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使得这些府兵入市买卖交易的需求更大。西魏如今恶劣的货币交易现状,对他们而言就是极大的困扰了。
毕竟这些军士个体入市交易不同于大宗的商品买卖,可以通过实物结算来弥补货币的不通。他们的交易需求既频繁,价值通常也不会太大,因此便需要极高的便捷性。
用实物充当货币的交易方式,正所谓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谷则有负檐之难,唯钱行于世,才可济世之宜。
讲到南北朝尤其是后三国的货币改革,就不得不提一嘴高澄。高澄在东魏武定年间主持进行货币改革,重新铸造北魏孝庄帝年间所铸永安五铢,并且这货币其重如文,以通行于世。
但高澄的货币改革除了重新铸造足重之钱外,还规定诸市门悬称以称入市之钱的轻重,发行新钱的同时并没有禁行旧钱,只要旧钱足重便仍可入市买卖,大大降低了减重之钱和铅铁杂充的劣钱进入市场的概率。
这种铸足重钱与市场管制并行的方式,使得东魏北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政策之稳定都冠绝后三国,以至于到了北齐后期就连租调都要折钱上缴。
当然到了高湛父子时期的币制崩坏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凭这爷俩的折腾劲,给他们一个隋文帝的家业也遭不住起早贪黑的瞎折腾。
北齐所统治下的河北地区,也成了当时天下商贸发展最为繁荣的区域之一。而高澄这种货币改革的思路,也为后世统治者所借鉴与沿袭。
如果从阶级角度而言,铸币毫无疑问就是对民间财富的一次掠夺和洗劫。但是从货币金融角度而言,则就是给经济增添助力,让社会发展变得更有活力。
李泰在将咸阳骠骑府巡视一番后,便带着人和钱这两个问题返回了长安。
返回长安之后,他便先将度支尚书裴鸿并其他几名财务相关的官员一并招至直堂中来,商讨货币改革的一个可行方案。
关中并不是没有钱,大统年间甚至还铸过两三次钱,只是因为钱币品质太劣,一直没有推行开来。像是长安这种交易需求旺盛的大城市,世道中倒是也有钱币流通,但是因为钱币的品质、样式等等各种原因,交易能不能达成也要看缘分,而因钱货引起的纠纷也不时发生。
眼下的长安府库中,还存放着为数不少的钱币,主要都是大统十二年之后所铸。
大统十二年独孤信平定凉州叛乱,之后河西走廊重新被打通,而东魏高澄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于东魏境内推动币制改革,所以这一批的铸钱主要是为了应付新增长起来的贸易需求,还有就是到东魏境内去鱼目混珠的搜买物资。
不过胡商们也不是傻子,当时的西魏在丝路贸易上也还没有确立起太高的话语权,没能借着这一波铸币洗劫一把。而东魏在高欢去世之后不久便发生了侯景之乱,整个河南乱成一团,也让东西方民间的商贸互动为之停滞。
这一批钱币虽然散出一部分,但大多数还是挤压库中,偶尔用来霸府市买物资或者是赏赐功士,并没有在市面上真正的流通开来。
这就是西魏当下的货币现状,民间乏钱可用,主要是缺乏市场认可度高的好钱使用,而官府的仓库中则堆积着数量众多的烂钱,也难用以洗劫民财。
李泰当然不是要铸币以洗劫民财,而是为了解决切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所以既然要铸造新钱,那就要铸造足重的好钱。如此才能重新塑造市场信心,培养货币使用习惯。
如今朝廷所积储的铜料数量也有不少,随时都可以开炉铸钱。只是后续钱币的投放和规范使用、以及对于私铸盗铸行为的监管才是推行新钱的重中之重。
关中恶钱杂行久矣,一旦出现这种足重质美的好钱,第一便会引发囤积收藏,第二便会引发违法熔铸。新行的钱币长期在市场上流通量不足,发行了等于没有发行,反而会耗费朝廷的人力物力与执法成本,并且损害新钱的信用。
对此李泰跟臣属们讨论一番之后,还是决定新铸钱币并不直接全面向民间投放,而是优先投入军市交易之中,先向军士们进行赊贷,在军市当中形成一个回流,然后再渐次放大投入的规模与范围。
之所以要作如此谨慎的尝试与限制,还是关中的经济体量与河北相比仍小,加上赋税水平也比较沉重,一旦小民财富因为货币改革而出现了价值的巨大波动,甚至便有可能赤贫破产。归根到底,还是关中的社会民生对抗风险的能力仍然比较弱小。
货币这样一个多年处于无序状态的交易体系再被重新启用,货币在与商品挂钩的同时,会随着市场信心的变化而出现高低起伏。这种起伏是官府都难以预判和控制的,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频繁的市场交易来逐步稳定。
这个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投机行为,钱涨铜高、谷帛如土,赌对了那就喜笑颜开,赌错了难免倾家荡产。
李泰作为政策的决策人,也做不到控制所有人的思想行为,他能做的就是用谨慎的态度逐步去推动,给社会预留下足够反应和消化的时间,尽量降低币制改革给社会财富带来的猛烈冲击。
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铸造新的钱币这一事情便被立项、加入到接下来的政府事程之中,而新的货币则就拟定为“同治五铢”。
铸造同治五铢,是为了满足国内的市场交易需求,但如今的西魏同样也有着大量的对外贸易。像是陇右、蜀中、山南,包括陕北都进行着许多对外的商贸活动。而且接下来淮南还要建立一个与南梁之间商贸互市的自贸区,用与江东之间进行市贸。
河套地区所设立的灵州总管府以及下辖的五原定边城,同样也兼具一个与塞外胡部进行互市的职能,从而加强对整个漠南地区的渗透和影响。
眼下李泰对内推行的货币政策是为了激发社会活力,所以在境内货币供应充足之前,是不考虑将同治五铢钱向外推行。钱虽然不会长脚,但是人会。
为了避免大量的同治五铢借着对外商贸流出于境外,除了对同治五铢的使用场景加以限制之外,李泰还打算铸造一种新的专门用于对外商贸的货币,暂时拟定为同治万国钱,与同治五铢的兑换关系是以一当十。
这种当十钱只能用于对外商贸,不准在境内流通。这自然就是为的掠夺境外商贾之利了,只要这些外贸商人想要进行商贸,就需要卖出自己的商品以换取万国钱,否则那就不能入市交易。至于给李泰提供信心的,除了西魏越发强大的军事实力之外,还有蜀锦和砂糖这种绝对强势、舍此别无的商品!
不过在这两种新的货币正式铸造推行入市之前,还有一些防范工作要进行,那就是尽量扫清市场上存在的铜料,以及控制好一众储铜大户。
同治五铢钱因其足重的特点压低了私铸的利润,只需要提防通过各种渠道退出流通市场。同治万国钱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利润外贸货币,一旦被大批的私铸坏市,那影响可是非常恶劣的。
关中钱贱,连带着铜的价格也不是很高,并不是表现强势的商品,因此民间正常情况也不会大笔储存。而拥有大宗铜料的,往往就是沙门佛寺。
在各种因素累加之下,李泰也觉得长安这一场持续两个多月的大辩论应该结束了。
第1004章 佛宜自救
龙原学馆中,两驾马车在卫兵们引领之下,一路驶入馆内客堂前方才停了下来,旋即便各从车上走下一名慈眉善目、甚有法相的得道高僧。
李泰站在客堂门口,看到两名老僧下车,便抬手微笑说道:“因知两位法师雅好清静,故而特在家中具席迎待,厅舍简陋,请法师包涵。”
两名老僧本是一副气态雍容的模样,但在见到李泰后却是一秒破功,忙不迭抬腿趋行入前,然后在台阶下方便向李泰大礼作拜,其中一老僧更是恭声说道:“唐公乃是人间当世至上法王,尊体自有法华耀人,老僧等皆受庇唐公光辉之下,见召户下,不异于聆听佛音!”
另一名老僧姿态要稍显含蓄,虽然没有说出这么肉麻的马屁话,但也连连点头应是。
这两个老僧法号分别叫弘义法师与昙静法师,都是李泰早年间用手段收复的沙门僧徒,被安排在陕北代其经营师佛寺。之前李泰打算从沙门搞钱,便是让他们作为内应先为表率,奠定一个搂钱的基调,从而让其他的佛寺跟头。
这一次长安城中所举行的佛道大辩论,两个老僧虽然没有登台辩讲,但也一路参与,作为李泰的眼线去影响辩论的进程。
李泰之所以选在自家学馆召见两人而非官署之中,当然也是为了掩人耳目。
二五仔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讨人嫌的,而西魏朝廷中也不乏官员本身便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虽然朝廷内也不乏人猜测和感受到唐公是要搞沙门,但这种事也是宁让人知、莫让人见,稍作遮掩也算是尊重一下大家的信仰。
“此番辩经,进程如何了?诸参与辩经的大德高僧们,当下又各是怎样心情?”
在将两人迎入堂中坐定之后,李泰便笑语问道。
“情况很是不妙,诸南朝学士玄义精妙,极难驳倒。诸法师几番用智想要突围,结果都不能够破玄证法,至今已经有些无计,只是竟日忧愁。”
两位老僧听到李泰的问话后便对望一眼,各自面有忧色的叹息一声,转又由弘义和尚开口回答道。他们虽然是沙门二五仔,但从业这么多年也是有了感情,当然也是希望佛法能够发扬光大。
李泰对此倒是乏甚信仰和感情,而这结果也并不出他所料。
佛教的本土融合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其经义理论的发展却是一直到了唐宋时期才有了显著的进步,谈玄论道虽然也是昌盛于魏晋时期,但却是从本土文化所发展起来的,讲到逻辑和辨证的水平,当下的佛教还是有点不够看的。
眼下的佛教发展就类似后世自媒体时代一味搞流量的公众号,各种夸张离奇、断章取义、搞氛围带节奏那是专业的,至于真正的逻辑道理,可能有但不多。
这种玩意儿你放在那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它发展的势头会很旺盛,但是禁不住细看,本来就是不可理喻的现象,真要拿道理去讲,他们自己都糊涂。
李泰安排跟这些高僧们打擂台的周弘正等南朝人士,那是真正学贯三教、当世第一流的大学问家,不只精通玄学易理,对于佛教经典也是深有钻研,造诣甚至可能还要超过这些关陇高僧们,讲道理有讲道理的辩法,不讲道理有不讲道理的辩法,这些高僧们怎么能辩得赢。
“既如此,这些高僧可有计策该要如何收场?”
李泰接着又开口发问道,这一次的辩论可不是辩不过便直接认输那么简单,因为事关佛道两大宗教在西魏境内的发展前景。
和尚们之所以踊跃捐输物料都要争取一个参与辩论的资格,就是因为有着北齐佛教一家独大、直接垄断宗教信仰的前景作为诱惑。
他们也妄想着在西魏也能够复刻这一情况,如此一来他们这些促成这一变化的僧人们既能够在宗教的发展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实际的利益也能大大增加,更不要说还有弘大佛法之后的福泽回报。
可问题是,这一切想要实现的话、那前提得是在佛道辩论中辩赢啊。然而现在他们却根本赢不了,那么原本想要光大佛门的行为可就要成了自取灭亡的愚蠢之举了,而且这个自取灭亡的机会还是他们自己真金白银花钱买来的!
二僧对望一眼,又是无奈摇头。那些参加辩论的和尚正是为此忧愁,尽管辩不赢,但只是咬紧牙关不肯认输,就想这么一直拖延下去。
那昙静法师见李泰皱眉,便小心翼翼说道:“唐公莫非真有毁寺灭法之想?此诸僧徒佛法未精,诚宜惩戒,但沙门佛法能够教化万众,也毕竟有其可取之处啊。如若一朝销毁,所受害的不只是沙门僧众,诸方信徒恐怕也将持心不稳……不如、不如再传告诸方寺庙,再依前计,另访佛法精深的法师入京来辩?”
这和尚倒也真有几分佛性,为了维持住佛教在西魏境内的传法资格,直接建议继续扩大盘剥的范围。他也瞧得出唐公作此事情只是为了筹措钱粮,为了避免佛教遭到禁毁,让一众寺庙众筹交保护费,就这么让辩论持续进行下去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案。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摆摆手,这吃相难看的他都不好意思听,而且这样的计策注定只能是一锤子买卖,后续大家都回味过来这就是个天坑了,谁还会争先恐后的往里边跳?
当然现在就直接下手抢、全面的毁佛禁佛,也不符合西魏当下维持社会平稳、大力发展内政的需求。佛教所拥有的这么多财富、资源和劳动力一下子全都释放出来,霸府能够有效吸纳过来并加以消化的也只会是很少的一部分。
他还记得当年陇右秦州搞这昙静法师的光明寺时,光明寺里还有一本账,所记录的都是这寺庙与一众当地豪强们勾结往来、利益输送。所以一旦下达了全面禁佛毁佛的政令之后,寺庙的资产就会快速的向乡野流动,换一个地方重新被隐藏起来。
禁佛已经是能够让社会各个层面都严重动荡起来的行为,如果再因为追查资产流向而继续扩大打击范围,连一众地方豪强也纳入进来,那基本上也就等于挖坑埋自己了。
所以接下来还是得按部就班,教唆他们之间彼此内斗,从而逐步的压榨寺庙资产,设立新的管控规矩。如果朝廷能够通过政令规矩将寺庙给有效的管控起来,那么灭不灭佛就不重要了。
毕竟,查抄一个违法的佛寺,那可要比千家万户的去征缴租调简单的多,收获也可观的多。都是自家猪圈里养着的小猪苗了,不等养肥了杀,就非得瞪眼要吃烤乳猪?
略加沉吟之后,李泰便又望着二僧说道:“两位归后可以告诸高僧,如今佛法所以申辩不明,未必在于诸法师学法不精,而是今世末法之相愈发浓烈。沙门之中藏污纳垢、泥沙俱下,以至于佛堕法灭,若欲弘扬佛法,尤需自纠啊!”
弘义和尚听到这话后,心中顿时便有了然,当即便欠身问道:“请问唐公,沙门若欲自救,又该当如何纠正?”
“自救之法,各在本心。众高僧法师们浸淫佛法深刻,我也只是略述己见、抛砖引玉。”
李泰笑语说道:“譬如当下多有邪魔妖异贪世道之中佛风浓炽,掘沟立栅便设一寺,持其妖异邪说蛊惑乡民,外人不知其道行深浅,纷纷投入门下,久之便以道德自居,使人难辨真伪……”
弘义和尚一边听着,一边有些不自在的调整一下坐姿,怎么突然有种如坐针毡的不安感觉?唐公这番话确定说的不是咱们师佛寺?
师佛寺当然不属于邪魔外道,因为是在唐公的允许和指示之下建立起来的。而自此以后,凡西魏境内现存和新建佛寺,都必须要经过霸府的评估和批示才能存在,否则一概禁毁!
当然这话不能李泰来说,得是由那些参与辩论法会的高僧们主动进言。这些高僧既是真金白银选出来的,本身的宗教地位和佛理水平那也是整个关陇地区最顶尖的一批。
现在李泰给他们两个选择,要么你们就做辩经失败、毁佛灭法的千古罪人,要么你们就领个编制成立宗教委员会,配合霸府将境内寺庙统统管理起来!
第1005章 法师高见
将境内一干寺庙等宗教场所纳入官府管控中来,并且新寺庙的增加也需要官府进行审批,这只是李泰管制沙门计划的第一步。
这一点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达成,毕竟寺庙那么大那么显眼的一个建筑,也不好随便收藏起来。至于真在什么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带建立的寺庙,本身便不是以扩大信众规模聚敛钱财为目的,也没有必要强加管控。
场所控制住了,接下来自然是就是对从业人员的审察与限制。僧徒俱需度牒,否则不予剃度。凡无度牒僧籍者,一概归为邪魔妖异,所有寺庙全都不得收容,否则一旦查实必加严惩!
度牒是古代社会管理僧尼等宗教人士最重要的制度手段之一,既能有效控制僧尼的数量,同时也是一种创收的手段。官府通过管控度牒的发放数量,就能有效的控制住境内佛教寺庙的发展规模。
场所和人员全都纳入有效的管控之后,再进一步就是对各种佛事活动的管制了。
当下的佛事活动主要包括译经、抄经、法会佛礼、凿窟造像等等,这些佛事活动基本上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资源和生产力的浪费,而其中又尤以凿窟造像最甚。
造成一座佛窟包括内里的塑像,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若是用于正常的社会生产,所产生的价值要远远超过了礼佛。特别是在南北朝这样的乱世之中,生产力水平本就非常有限,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礼佛活动当中,对于国力都是一大损耗。
所以李泰也是希望能够将这些礼佛活动也逐渐的纳入到官府管控中来,凡所超过一定规模的礼佛活动皆需向官府进行报备,只有获得了官府的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凡所参与礼佛活动的人员,无论是沙门僧尼还是普通信众,都要以佞佛之罪而严加处罚!
当然,如此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化管理,李泰自己说来都感觉有些苛刻,想要让当下的沙门僧众们在短时间内便完全接受显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就连南朝萧菩萨提倡沙门吃素这么多年,仅仅在南朝一地都没有完全将这戒律推行开来,像是襄阳、江陵等地的和尚们仍是开开心心的喝酒吃鱼。这个时期的佛爷们,主流就是一点苦也不能吃,一点管教也不愿受。
所以接下来还是得按部就班,一点一点的把缰绳鞍辔套在这匹不服管教的野马身上。
李泰并没有将自己的所有计划全盘向两名老僧讲述,只是对他们稍加点拨,指使他们下一步的工作。
但尽管只是一个初步的指示,两名老僧在听完后也不免感慨不已。尤其是那个曾经吃过类似的亏的昙静法师,在听到唐公将意图稍作表露之后,心内更是忍不住暗叹时间过去这么些年,唐公各种手段真是运用的越发纯熟了!
当年昙静法师在陇右秦州那也是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不只是陇右名刹的主持,更还担任一郡僧官都维那,整个天水郡的沙门僧徒几乎尽在其掌握之中。
可是随着唐公到达天水,他的好日子便到头了,不知怎么的就栽了一个大跟头,不只自己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偌大寺庙为唐公所夺,就连自己都难以在陇右立足,不得不遵从唐公的安排奔赴陕北。
但那时候自己栽跟头,好歹唐公也是下了饵料的。但今这些被挤兑得下不来台的所谓大德高僧,那可都是自己花钱,真金白银打窝子、然后硬把钩往嘴里塞啊!
在经过一番面授机宜之后,李泰便又让人将这两名老僧送回他们如今所居住的别馆,让他们去做那几位大德高僧的思想工作。毕竟都是沙门里边的自己人,沟通起来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二僧回到别馆之后,便分头去拜会那几名正自闭门谢客、苦思冥想的大德高僧。说是苦思冥想,其实就是消沉自闭、逃避现实。
这一场辩论从四月八日佛诞日之后便开始,到如今已经是六月盛夏,足足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每一次辩论都要绞尽脑汁的施展毕生所学。而入夏之后的长安城中又是潮闷至极,巨大的脑力消耗加上潮闷的居住环境,对这些高僧而言每多留一刻都是一种折磨。
然而眼下这样的情况,又逼得他们不敢轻易低头认输。眼下只要还能僵持着,他们就仍然还是受人尊敬的大德高僧,可是一旦露怯认输,顷刻间就会沦为欺世盗名的沙门败类,不只会遭到同行们的唾弃和信众们的蔑视,可能就连各自的人身安全都会遭受巨大的威胁!
须知他们这些大德高僧的尊号都不是凭空得来的,每一个称号都意味着庞大的物资捐输。能够精通佛法经义的通常都不是主持寺庙日常事务的住持僧,所以他们的称号要么是所寄身的寺庙倾尽库藏给他们换来,要么是好几座寺庙与地方豪强供养人联合出资凑起来的。
这些给他们提供资金的人,可不只是为了弘扬佛法那么简单,更是有着非常迫切和现实的回本牟利需求。一旦这些高僧们认输,那么立即就会丧失超然的宗教地位,那些投资血本无归之人必然也会将他们当作泄愤对象。
甚至都不需要辩论结束,就在当下便有一些已经红了眼的人便已经在竭尽所能的去威逼那些大德高僧们赶紧想办法去获取转机。一些高僧甚至被威逼折磨得夙夜难眠,若非仍然居住在官府所提供的别馆中,可能人身安全都要得不到保障了。
弘义和尚和昙静法师在走访过一众大德高僧、了解了他们当下的状态后,各自也都感慨不已,且不说他们当年折在唐公手中是何心情,但现在只有庆幸和感恩。尤其是看到那些高僧们愁眉不展、进退两难的窘状,越发感觉他们如今背靠大山的从容。
在了解过众高僧的状态之后,接下来弘义和尚便出面将参会众人召集起来,准备通通气,商讨一个对策出来。
众人这会儿也都愁困不已,闻此号召后便也都纷纷聚集起来。除了一干大德高僧之外,还有他们各自背后的出资人与真正话事者,全加起来足有三四十人之多。
“事态至此,诸位想必也都多有愁困。若再继续拖延下去,只怕会更加的不妙!”
待到众人聚齐,弘义和尚便率先开口说道,而他这一开口不打紧,旁边当即便又僧人一脸暴躁的指着他怒声道:“事态至此,难道不是你们这些杂胡妖僧媚上献宠所致?若非你等妖僧捐物求进,别家自凭精湛佛义得选,胜负都可从容以待,不至于如今这般煎熬难受!”
这就是要找几个白手套而不亲自下场的好处了,哪怕诸僧徒也都暗自感觉这一次怕是被朝廷给耍了,但也不敢直接公然指责朝廷,而是会将矛头对准他们内部出头的椽子:要不是你个狗东西先内卷,大家一起摆烂能这样?
弘义和尚那也是在稽胡堆里传扬佛法的狠角色,如今虽然已经一把年纪,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拿捏的,闻言后当即便拍案瞪眼道:“尔等有何精湛佛义可为炫耀?一群人前哑声、背人狂吠的狗奴,老僧今召你等是要商讨救命之计,谁不欲活即刻滚出去!自身不肯求生,又扰别人自救,便先打杀此间!”
听到这老僧动辄喊打喊杀,众人一时间也不免受其震慑,现场沉默片刻,又有一名神情倦怠的老僧用疲惫的语调说道:“弘义法师暂请息怒,敢问有何良计可教此间群众?”
“此番辩经宣法,本意是一举打杀道途,使我沙门独大天下,却不料南蛮岛夷入关,乱了咱们谋计,着实可恨!但今一旦失算,咱们的得失荣辱可以不计,但沙门若因此遭受禁锢打压,致使几百年法统凋零,我等生是罪人,死后恐怕也要永堕阿鼻地狱,罪业难消!”
弘义和尚此言一出,在场群众无不脸色一变,当即便有人颤声说道:“沙门显扬于世,岂是朝夕之间?关陇之间多有善男善女倾家奉佛,唐公怕是也不敢……”
“你比贼齐大军还凶恶?那齐国国主崇佛护法,一样难免被唐公屠其万军、杀灭威风,又有何计?唐公先已有言,欲辨二教孰优以存,如今事实俱在,你等敢逼迫唐公自食其言?”
随着弘义和尚瞪眼反问,在场群僧又都纷纷闭口不言,而见众人都不发声,弘义和尚才又开口说道:“与其共作沉沦,不如趁着我等尚可进言天听之际,主动自纠过错,裁汰沙门污垢,断臂求生好过了坐以待毙啊!
今者多有邪法妖僧划沟为寺、立栅为庙,迷信群众,愚弄世人,而世人多是愚昧,只将此类邪魔外道与佛门真传视为一体。同这样的虫豸混为一谈,又如何能光大佛法!”
“法师高见、高见啊!人间正是此类鱼目混珠、欺世盗名之徒太多,才使佛法杂芜并具、真正的义理深奥难明啊!”
不需要弘义法师多作引导,当他这个思路一提出,顿时便引起了在场群众几乎众口一声的认同附和。
让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向来很难,但推诿过错、逃避责任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也不能说这些僧人们全都本性卑劣,他们这些主流正统的和尚本身对于那些不如主流的僧尼便有所嫌弃和排斥,而今这里正好有一个帽子适合扣在那个群体的头上,他们当然乐得扣上去。
只不过他们并不清楚,这个帽子的大小以及扣下去的范围,可不一定就是他们能说了算的。
第1006章 破伪存真
大概这些和尚也是受够了这样的煎熬,所以在李泰召见两名老僧之后不久,那些大德高僧们便纷纷上书进言,希望朝廷能够针对沙门藏污纳垢的情况加以肃清。
对于这样的正义之声,李泰当然不会视而不见,当即便着令刚刚为唐公督修家庙完毕、返回长安不久的祀部尚书王松年前往与这些僧徒们一同商讨,拟定出来一个整顿沙门的方案,从而作为标准去针对沙门各种现状进行制裁管理。
众僧徒们急于诿过脱困,再加上李泰这里本来就有着一整套的管制方案,眼下则是按照这些僧人们的承受能力先拿出一部分条款来试行,自然很快就能达成共识。
在经过旬日的讨论之后,一部应用于管理寺庙庵堂的《祀部护法式》便被拟定出来。律令格式四种法律条文,式就是朝廷诸司处理具体人事上的章程规矩和标准,而这个标准又能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加以增删调整,是最为灵活的一种章规。
《祀部护法式》首先是确定了祀部具有督导管理沙门各种事务的权力,当然考虑到在此之前并无朝廷直接管理沙门寺庙人事的先例,所以祀部管理沙门事务并不是直接通过行政力量加以实现,而是通过祀部护法堂会。
而这护法堂会中,除了祀部派遣的朝廷官员之外,还包括朝廷所授封的大德高僧。换言之管理佛教产业发展的不只有行政力量,还有他们行业中的头面人物。《护法式》的条文拟定,也是共同磋商所得出的结果。
李泰之所以给这些大德高僧保留一定的话语权,第一自然是只有行业内部的精英才知道怎么搞人才最有效,第二则就是那些被搞的人也需要有一个或一群具体的目标最为情绪发泄的对象。
等到诸大德高僧们签名落款的护法式成文之后,霸府军队便持着这些条文、以长安为中心向四面散开,开始查验诸方寺庙是否符合护法式的条文规定。
按照护法式的规定,寺庙大体分为四个等级。
等级最低的便是私家供奉的小寺庙佛堂,这种等级的寺庙并不具备传法的资格,也不能公开接受供奉,并且能够举行的佛礼也有着严格的规范限制。如果想要争取放宽限制,必须要向更高一级的寺庙去请经,邀请经法师住寺修行。
再高一个等级的寺庙便是有经法师作为住持,而经法师必须要通过祀部试的考核,考核其人的确是通晓一定的佛教典籍,才会授予经法师资格,并且住持一座寺庙。这个级别的寺庙可以拥有奉经阁并且可以讲经传法,接受信徒的供奉布施,并且举办一些佛事典礼。
更高一个等级的寺庙,则就需要有正法师坐镇,正法师并非通过祀部试考核,而是经法师要追从一位大德高僧学习佛法、并且获得三位大德高僧的举荐,再获得祀部的认证之后才能获得这一身份。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330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