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泰决定暂时将河套地区的军事中心设立在灵州所在的西套平原,背倚贺兰山,下接陇右、原州等地,进退都不失倚仗。
至于后套这里,则先在原沃野镇旧址设立一座五原定边城,用以巡边牧养,并且逐步的尝试建立依托定边城的胡部城傍武装。
眼下限于国力以及边情,西魏是很难在河套地区投入大量的人事资源,更加难以像北齐那样在北部边境大修长城。
李泰眼下也只能尽量协调并持续投入,希望能够在未来数年内依托河套平原建立起历史上唐代制衡后突厥的三受降城攻防体系,断绝突厥南下牧马的通道,将攻守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至于灵州这个新的总管区,李泰在考虑一番后还是决定任命李贤为灵州总管。
虽然高平李氏出现了李远父子弄乱国中,但李贤、李穆兄弟俩随后的态度与表现也都有可取之处。尤其在此番阴山之战中,李贤主动承担了翻越阴山埋伏敌后的艰巨任务,并且舍身奋战、最终配合贺若敦等追兵生擒木杆可汗,同样值得表章。
眼下河套此地正宜挟大胜之势快速搭建起一个人事框架,但是霸府眼下却没有充足的资源投入此间,也需要依仗这些边野大豪调动其乡土资源来打下一个基础。
李贤在得知自己得此重用后也是激动不已,深拜于李泰面前哽咽道:“唐公不以门中丑劣而见疏,仍然携某击胡建功。今更授以镇守国门之重任,自此以后,臣家门丁口永为主上忠仆,主上但有所命,自臣以下万死不辞!”
也无怪李贤会有如此激动的表态,早在宇文泰时期,他们高平李氏便可以称得上是关西首屈一指的武力名宗。
遭遇权位更迭的时刻,他们一家本来就颇为敏感,结果又出现李远、李植这一队作死父子,使得整个家族都蒙上一层不祥之兆。
尽管唐公宽大为怀,除了李远父子之外未作加惩,甚至还将李穆任命于江陵这一旧日功业之地。但谁也说不准未来会不会还有什么人事余波,再将他们一家牵扯进政治风波中去。
可是如今李贤再被任命为灵州总管,负责河套此间军政事务,虽然此间人事基础非常薄弱,但这一任命也表现出了唐公认为他既能开拓边荒人事、又能守卫边疆重镇,在才能和忠诚上给予了他双重的肯定,李贤对此自是激动不已。
李泰弯腰扶起了李贤,拉着他笑语说道:“河西公忠义可嘉,我自然是信得过,所以委以重任。可若来年巡边,此境风物竟无增长进益,那可不要怪我严惩不贷!”
李贤闻言后连忙又垂首道:“主上但请放心,若臣所事不善、任由治内荒废无功,愿受极刑,绝无怨言!”
第0975章 堕我志气
或许是因为过去的这一个冬天过于寒冷,冬去春来后天气回暖的也非常快,前一天还是冰雪遍野,后一天便已经是春暖花开。
普罗大众们没有太多杂乱的心思,尽管过去的这个寒冬难免饥寒交迫,但随着天气回暖,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各自盼望着新的一年里生活和劳作的收获都能向好。虽然这一类的愿景常常落空,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相对于普通民众们单纯朴实的心思,北齐一众上层权贵们的心情则就要复杂得多,很难用单纯的得失喜悲去判断和形容。
过去这个寒冬,好的事情固然有。最让齐人感到欣慰和欣喜的,莫过于西朝宿敌宇文泰的死亡。
当年神武皇帝几番大军出击,非但没能诛灭宇文泰,反而坐望其人在关西做大做强,这也称得上是东朝人的一个心结。
如今东朝已经代魏入齐,彼此间虽然已经没有了法统的竞争,但仍然在关西坚持魏统的宇文泰霸府对于关东政权而言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现在宇文泰这个宿敌终于死亡,而且还是死在了与北齐之间的战事当中,一直积压在胸膛中的压力骤然消失,不免给北齐群众顿觉天地宽之感。
只可惜故事至此并没有戛然而止,前半程多么让人感到舒心快意,后半程就有多让人糟心压抑。
如果要让人选择最近十年来最让人憎恶讨厌的西朝人士、尤其是对晋阳勋贵们而言,那么绝对非李伯山莫属。而在这么重要的时刻里,李伯山也并没有缺席,且还稳定的发挥其人一贯以来恶心人的水平,几场战斗进行下来,不只彻底的扭转了战场局面,甚至还让北齐痛失斛律金等一众晋阳勋贵的代表和中坚力量。
最后双方罢兵谈和并进行的洛水之盟,对北齐而言、尤其是齐主高洋这样的性情强直好斗之人,绝对是一大耻辱,而且这一场盟约也给北齐政局带来了非常严重和深刻的影响。
当年东西对峙之初,以高欢为首的一干六镇豪强们主要都留在了东朝,西朝宇文泰等则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因此接连发生镇兵督将向东逃的事情。
如今局面好像是反过来了,西朝李伯山权势愈壮,吸引的诸多关东世族都蠢蠢欲动、争相投奔起来。在执行和谈盟约条款的时候,邺城朝廷需要盘点与陇西李氏关系密切的关东人士,这才发现在此之前居然已经有了那么多关东时流私下里投奔了关西!
这件事自然让人震惊不已,而也给一众名门世族成员都打上了一个可疑的标签,甚至就连宰相杨愔都受到波及。据传当这一情况奏至晋阳时,皇帝陛下震怒不已,几欲拔刀剖刺杨愔胸腹以观其心肝是否赤红,后在众人力劝之下才饶恕了杨愔。
因为这些事情牵涉太过深重,许多人对此都讳莫如深、不敢多说什么,故而此番河洛战事相关的事情在国中也都热度极低。甚至就连咸阳王斛律金的丧礼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哀荣有逊、草草收场。
因此在过去这一个寒冬里,唯一可称的事情那便是年末之时又在北山长城外大破突厥之军。
好歹这一件事没有什么令人纠结的元素掺杂其中,是一场纯粹的大胜,既检验了北山长城对于漠南胡扰的抵御效果,同时也再次狠狠的教训了突厥一通。想必自此以后数年之内突厥都未必再敢犯边,使得北齐得以从容休养,并且用心向其他方面进行开拓。
之前实在是太过糟心,所以在此番征师凯旋之后,齐主高洋便在晋阳城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犒军仪式表彰将士功勋,想要以此一扫之前的颓气。
凡所出征突厥的将士,自主帅上党王高涣与大将薛孤延以下尽皆受到了重赏。薛孤延更是籍此一举封王,并被任命为肆州刺史这样的重要职位,一跃成为晋阳勋贵之中首屈一指的头面人物。
尽管此番齐主高洋并没有亲自率军出击突厥,但能够快速的摆脱河洛战事不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当机立断的下令出击失去策应的突厥大军,也尽显高洋决断之英明、性格之刚强果敢。
由于河洛一战多有失利,平秦王高归彦的战败在一系列的败绩中便不再显得过于突兀,归国之后虽然也遭受了一些刑罚,但仍然未失宠眷,还是被保留了领军宿卫之职。
为了能够再次博取皇帝欢心,高归彦便着令将已经发配诸州为奴的突厥战俘再次召集起来,并且奏请在晋阳郊外兴造游苑,苑中堆山砌石作塞外群山之状,再将那些突厥战俘分布苑中,请皇帝入苑游猎杀胡为乐,号为逐胡戏。
高洋在稍作尝试后,对此游戏也是十分的喜爱。随着国内局面的稳定,他的心态已经不似建国之初那样雄壮勤勉,越来越钟爱各种享受,但也非常怀念早年间逐敌塞外、破贼千里的壮阔经历。
高归彦为他量身定制的这个逐胡戏,既满足了他回味当年征戎破敌快感的同时,又免去了真正出征塞外那卧雪饮冰的辛苦。正所谓白天扬鞭塞外、杀胡为乐,入夜后高卧软衾、美酒佳人,这才是真正畅快恣意的人生。
于是在几番游乐尽兴之后,高洋便又恢复了高归彦之前被剥夺的官职与削减的封邑,恩宠更胜从前。
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之后,高归彦顿觉受到了鼓舞,越发热心的操弄起这些事情来。为了扩大游苑的面积,甚至就连晋阳周边种植牧草的牧田都被圈占起来,并且还让人打造起突厥可汗和诸权贵的仪仗,从而更增加皇帝逐胡杀胡的乐趣和成就感。
然而好景不长,当此晋阳君臣还在为此嬉戏乐此不疲的时候,一则塞外的战事消息却从北山长城外被快速的传回了晋阳:西朝李伯山率部直出河套,于阴山之阳大破突厥十万大军,并且收斩突厥木杆可汗!
当这一消息被送达晋阳的时候,齐主高洋正受高归彦所邀,来到这扩建完毕的游苑中作逐胡游戏。听闻此讯之后,高洋脸上原本张扬恣意的笑容顿时一僵,旋即脸色便陡然转为阴沉,手中弓刀齐掷于地,同时怒声喝骂道:“羌儿竟可为此!”
且不说心情大坏的高洋,平秦王高归彦还正乐呵呵在游苑深处带着卫兵们继续布置那可汗大帐,力求要让皇帝杀至此间时能有一个逼真的游戏体验。
可是他这里都已经布置的颇为妥当了,皇帝却仍迟迟还未寻至。高归彦还道是游苑扩建太大,皇帝不好寻来,忙不迭引人前往迎接,行至半途却见皇帝亲信的备身正都督刘桃枝正率一队甲兵气势汹汹而来。
“都督等不奉御左右,何以先行?”
高归彦见状后,心中还有些不悦,不想自己精心布置的主题场景被刘桃枝等粗豪武人所破坏,于是便当道发声训斥。
刘桃枝对此却恍若未闻,只是向着高归彦叉手说道:“末将奉命而行,请大王恕某无礼、切勿抗拒!”
说完这话后,他便对身后甲兵们招手呼喝道:“拿下平秦王!”
随着刘桃枝一声令下,其后甲士们便一拥而上,将高归彦牢牢捆缚起来。
高归彦遭此待遇之后也是又惊又怒,瞪着刘桃枝先是破口大骂,但却不得回应,待到甲士们将他拖曳返回,他才惊慌的小声对刘桃枝说道:“前日家中乐伎,都督既喜,稍后便送至府上,并有金帛赠礼。唯请都督告我,事何以至此?”
刘桃枝听到这话后,脸色才稍有缓和,凑近过来轻声道:“羌人塞外击胡,斩木杆可汗。大王无罪,为戏不美……”
“这、这怎么可能?”
高归彦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变,旋即便意识到自己这番真是倒霉的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
不只高归彦感觉此事不可思议,高洋同样不能相信,他甚至都来不及返回晋阳宫,当即便着令凡所知悉此事之人统统入此觐见,一再追问之下,才满心不甘的确定当真是有此事。
当高归彦被缚至近前时,高洋顿时又气不打一处来,阔步入前抽出佩刀,用刀脊不断的抽打在高归彦身上并破口大骂道:“狗贼、狗贼,堕我志气!羌儿亲自出塞杀贼,狗贼却诱朕作此羞耻游戏!可恨、可恨!”
第0976章 江南可定
高归彦被那刀身抽打的连连惨叫乞饶,单看皇帝铁青的脸色,也能感受到皇帝眼下的羞恼。这事换了一般人恐怕都不好消化,更不要说素来以刚强暴躁而著称的皇帝陛下。
自从拥父兄基业而创建北齐以来,几次御驾亲征,尤其是对塞北柔然、突厥等强族的作战胜利,乃是齐主高洋最值得称夸的赫赫武功。
不说外人如何对此极尽褒扬称颂,高洋自己内心对此也是引以为傲、颇有自矜,所以近年来渐渐滋生骄慢,对国中军政大事都不如往年那般勤勉用心。
就拿过去这一系列的战事来说,虽然河洛方面前胜后负、波折横生,但还有一场与突厥的交战胜利可作遮羞,让人聊以自慰。
可现在西魏的李伯山同样也大破突厥、甚至还收斩突厥首领木杆可汗,而且还是在河洛方面强迫北齐妥协罢兵之后,转回头返回关中先定内乱、后创奇功。仅仅只是一场战事,便取得了高洋数次出塞都没有达成的壮功!
这对本就心思敏感、自尊心强烈的高洋来说,不啻于一场赤裸裸的羞辱。而更加难以让人接受的是,当别人亲自出塞斩杀突厥可汗的时候,他还在这里跟个顽童一般乐呵呵的玩这些杀胡游戏,这更让高洋羞愤的一时间都难以面对自己。
作为始作俑者的高归彦,这会儿自然是免不了要承受高洋的迁怒。他此刻满心的羞愤与落差,又哪里还顾得上高归彦同族长辈的身份,刀脊不断的抽落下来,高归彦身上的衣袍都被刀刃割裂抽烂。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啊!臣冤枉、臣冤枉……真正有罪的,是、是去岁出击突厥的那些将士,是他们啊!”
高归彦这会儿为了活命,只能将皇帝的怒火转移到别人身上去,忍着身上的剧痛连连呼喊道:“是、是上党王等,他们纵敌……羌贼交战河洛已经力疲,所以才不惜拜求我国罢兵以自去,其国纷乱、无力击强,一定是、一定是上党王等虽然重创突厥,但却不肯继续追杀,才使突厥西逃,为羌贼所得!”
高洋听到这话后,眸光顿时一凝,旋即便也皱眉思索起来,顾不上再去抽打高归彦。
高归彦眼见此言凑效,便又连忙说道:“陛下几番征讨,突厥早已损伤惨重、不复强盛,如此遂为羌贼所趁。如人食饼,前九入腹,后一而足,功不在后而在于前啊!陛下击贼已经积功过八,前事诸将但能进二,事不必就于羌贼,我国可得全功!”
“来人,速、速去!召、不,速擒阿七、薛孤延入宫,速去!”
因为听信了高归彦所言,高洋心内自是愤懑不已,甚至都不愿称呼前事诸将官爵,当即便大声喝令道。而他自然也没有了游戏的兴致,当即便着令起驾返回晋阳宫,临行前并下令将此游苑拆除,凡所参与督造的官吏尽数发配甲坊为奴。
至于平秦王高归彦,则因为向高洋提供了一个新奇的辩解角度,所以暂时免于遭罚,仍可随驾归宫。
高洋当然清楚高归彦作此言论的心理,不会被其轻易糊弄住。可问题是,他也需要这样一套说辞来维持其塞外一系列战果的庄严性和含金量。
否则西朝李伯山首次出击便擒杀突厥可汗,而他连年出塞竟无如此辉煌战绩,如此对比之下,他又如何自处、何以慑人?
只不过上党王高涣凯旋之后已在年初前往邺城,而薛孤延则在肆州刺史任上,两人都不是能够召之转瞬即至。当高洋返回晋阳宫时,因为无处迁怒,心中便不免仍是积满愤懑。
原本这一情报是沿着特殊的情报渠道快速的送达晋阳,可是由于高洋对此难以置信而连连召见接触相关情报之人加以垂询确认,使得此事也在晋阳小范围的传播开来。
晋阳的权贵大臣们大体也都明白皇帝的秉性风格,略微能够猜到皇帝得知此事后是何感受,因恐皇帝气急失控,故而平原王段韶、侍中赵彦深等几名重臣便都忙不迭来到晋阳宫外求见。
听到几员重臣宫外求见,高洋的心情更加恶劣,但在沉吟一番后,还是着员将他们引入进来。
待到几人趋行登殿,高洋垂眼望着段韶,语调不善的沉声道:“王急急入见,是欲嘲我?”
段韶闻言后连忙摇头,旋即便又说道:“陛下立国以来,以强盛为体,以正直为用,不臣者必讨之,煌煌武功,四邻为慑。西贼所守本就困蹇之业,地狭民弱、壮气难申,是故以巧以媚、以悦四邻。突厥之与羌虏,旧久为盟,之前更是相约犯我。
突厥与我交战之时,知我强盛,故每以全力进攻,稍不尽力,不免身死。李伯山新人执政、风格有异黑獭,而突厥可汗不能深查,又因旧盟而失防备,轻敌兼于不备,军败身死也是理所当然。凡据浅表以论长短者,俗人愚计,又何必在意!”
听到段韶这一番说辞,高洋脸色便更显舒缓。相对于高归彦那一番歪理狡辩,无疑段韶这一套说法更加的能够让人接受。
但他还是忍不住叹息道:“世人本就每多愚俗,能有卓然高见者更有几人。王曾与羌子对阵交战,依王所见,朕与此徒,孰可更称英迈?”
段韶听到这个问题后便微微皱眉,一时间也不知该要如何作答,默然片刻后见皇帝仍是两眼认真盯着他,看样子是真的希望自己能够给予一个公允的判断和评价。
“以事才论,李伯山当真可称英流。臣与余者对阵,必期以克敌制胜,而与李伯山对战,则唯竭力以求不败而已。争胜心起,必然有失,唯克己自守,以望周全。”
沉吟了好一会儿,段韶才又开口说道,直言他在面对李伯山的时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心理,但很快便又望着皇帝说道:“但事分一类才可比较,尺寸之间方见长短。李伯山诚然羌廷名臣,可陛下乃是英雄天子!陶埏虽有巧工,又安能比于金玉之质?”
这有些圆滑取巧的回答,显然不能令高洋满意,他旋即便皱眉道:“若我非是天子,而与其同朝为臣,彼此才具,谁为前班?”
段韶本就不以辞令见长,之前的几番应对已经有点烧脑了,见到皇帝还是不依不饶的追问,顿时便觉为难起来,于是便转头望向赵彦深等同行入殿几人。
“命数天定,尤其陛下履极称尊,更加是天命所归、天数所定,寰宇之内岂有贰情!羌人得势关西,所趁其主暗弱不明,若入我朝,不为鹰犬、当为肉糜!”
赵彦深见状后便上前一步,也用话术安抚皇帝明显是被刺激的有些失衡的道心。
高洋当然不是什么软弱自卑到需要臣下悉心呵护的皇帝,之所以心态失衡,主要还是乍一听闻这一消息之后有点过于挑战他的认知和经历。
段韶和赵彦深等人所言虽然仍未正中他的心意,但也让他明白了此事倒也不必想的过于极端,尽管心内还有些不爽,但也不再像最初那样难以接受,甚至还隐隐有几分热血再被挑拨起来的感觉。
“能以一战而杀胡邦酋首,此功绝不寻常!向者只道人间诸事皆是寻常,以至于志懒意惰,竟为羌人超越。可知行入逆水,不进则退,我虽天子,但亦不可懈怠!”
在将心情稍作收拾之后,高洋便又指着殿前亲信赵道德说道:“我溺于酒色之戏而荒废志向,自此以后若复失节制,道德杖我警我!”
殿内众人闻听此言后无不面露喜色,那受其所命的赵道德更是深拜于地、一脸激动的说道:“不意胡酋之死能使陛下志向奋发、更生光大邦家的抱负,这胡酋死得其宜!先帝泉下有知,亦必喜明君在位、家国有福。”
然而殿中几人没有高兴太久,高洋接下来的话却又让他们脸色微微一变:“天下强直好斗者,又岂羌儿一人?旧事所积前功为其得矣,朕虽不屑与争辩,亦需使我臣民知晓孰为英雄!速召唐邕等入见,为朕招聚诸军于都下,讲武励功,复平边塞!”
他本就生性要强,心中对此终究难以释怀,于是便又决定召集内外诸军检阅讲武,顺便再检点一下诸方边境可有边患须得用兵讨平。
不过也得益于他过往数年连番征战,使得境域周边并无强敌敢于继续挑衅北齐。塞外最能看得上眼的便是突厥了,可是在经历阴山一役后,突厥在漠南的势力纷纷撤回漠北。
高洋倒是想要亲赴漠北征讨其部,可是当这一想法稍一流露出来,顿时便遭到群臣齐声劝谏。如今的突厥也已经根本没有南来侵扰的实力和胆量,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炫耀赌气便飞渡关山、远击万里,就连眼下的北齐也实在是有些吃不消,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正当高洋满腔壮志无从发泄、又开始沉溺酒色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合适的目标出现在视野中:之前投靠北齐的南梁徐嗣徽使人奏告,杀害王僧辩而执掌南梁霸权的陈霸先正陷入诸方叛乱、疲于应对的境况中,如若此时遣员过江直击建康,陈霸先腹背受敌,必然不敌,江南一战可定!
第0977章 大功大德
因为各自距离的缘故,加上李泰也并没有特意安排使者归京报捷,因此当晋阳君臣对阴山战报大为震惊的时候,长安城群众对此还茫然不知。
当然,不乏时流通过人马、物资的调度和唐公的行踪去向而对此有所猜测,不过眼下这也并不算是舆论关注的重点。如今时局中最扣人心弦的话题,还是新年以来朝廷所公布并执行的一系列军政改革。
凡所改革一定会带来秩序的变化和利益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会春风得意,有的人则就难免落寞失意。得意之人或是志得意满、或是谦虚自守,失意之人或是满腹凄怨、或是处变不惊,也都各依秉性。
但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这场变革当中既谈不上得意,又谈不上失意,而又不是那种远离政治中枢之人,并不能通过切身的际遇变化来有所感受,往往就会有点找不准自己在新秩序当中的位置,比如一众元氏宗亲们。
原本像西魏这样的政治生态,皇帝从很早便沦为傀儡,一众宗室们也都没有权力以匡扶王室、中兴社稷,一旦遭遇动荡的时候,往往就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但在这一次的风波当中,元氏宗室们却殊乏存在感。固然没有因为霸府权力的更迭而遭到残酷打压,同样也没有因此获得什么抚慰与褒扬。虽然得复元氏旧姓,但又被普除王爵。总结起来就是,他们这群元氏宗室们在这一次的权力更迭当中,看起来仍处光鲜显赫之地,但实际的作用却是无足轻重。
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甘于平淡的元氏宗亲而言倒也乐得如此。身处社稷国运衰微之世,平淡但稳定的生活对他们这些失势王孙就是最好的处境。
但也有的人并不这么想,尤其是对一些不甘寂寞的人而言,荣辱如何暂不必计,这种被世道无视的境况本身便是一种折磨。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生发的骊山又成了长安城中达官权贵们踏青游玩的好去处。
骊山多园墅,许多京中权贵时流都热衷于此治业。京中坊曲逼仄、喧闹嘈杂,许多人为求清静,甚至常年避居于此,只在有什么大事的时候才会返回长安。
在骊山众多园墅当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已故广陵王元欣的产业。元欣好园艺治业,其在骊山所经营的园业产出的各种时鲜水果也是冠绝京师。
只不过如今骊山这座园业已经成了唐公李伯山名下园墅,据传乃是广陵王临终前亲自嘱令家人将此园业赠送给当时还未入朝执政的唐公。
尽管当时李泰屡辞不却,接受这一份馈赠之后又从旁处给予了广陵王家人以诸多补偿。但这些内情外人或是不知、或是对此兴趣不大,如今讲起这一桩故事的时候,只是夸赞广陵王实在是高明识趣。
“容王旧年在世之时,谁人能从其园墅之中拾得一二果核、苗木携带出园?又有谁能想到如此悭吝之人,竟舍得将此奉为至宝的园业豪赠他人?当时之事已经令人称异,而今再观,谁又不感叹容王见识高明?”
另一侧的山坡观景的亭台上,一名华服中年人远远指着广陵王故墅之中盛开的花木,另一手揽杯感叹道:“历冬不凋者,岂独松柏啊!无需资质顽强,但需心思精明。谁云前人吝啬?无非我辈无益其人,所以一毛不拔。”
这观景台上十几名坐客,多数都是元氏宗亲,听到中年人作此评价,也都忍不住各发感慨。
广陵王元欣乃是西魏宗室耆老,先后历任显职,而且还得任柱国,足见其人在宗室和朝廷当中的崇高地位。但是在一众元氏宗室当中,此人的风评却并不算高。
其人生前虽然身居高位,但却懒于提携宗室,而且为人非常吝啬。甚至都不准旁人在其园业中带出果核苗木,便可见其贪鄙之性。
在场元氏宗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向广陵王求助却遭拒的经历,此时再讲起其人其事,不免便感慨不已。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无益于人啊,对于真正能够帮得上忙的人,广陵王那也是豪爽得很!
但很快在场又有一人冷笑起来,乃是已故安昌王元子均之子元孝矩,元孝矩很明显不同意众人的看法,在冷笑两声之后便又说道:“诸位将此常情可见的精明安放在本就不可寻常论处的事情上,是不是有些一厢情愿?
我虽不才,但若闾里下士烹狗杀羊以奉我,我自笑纳,但却并不会将此当成什么须得庄重报还的恩惠。唐公才性、志略百倍于我,其所欲者,人莫敢揣,岂是此俗常时物能以贿之?妄想凭此便得宠见亲,也是可笑!”
听到元孝矩此言,台上众人脸色都变得有些不自然。而其兄长,同样列席此间的原安昌王、今封安昌公元孝规闻言后则皱眉说道:“今日众亲友难得相聚,孝矩你若不胜酒力,便且归舍休息!”
“就算阿兄禁我发言,对当下时势能有改变?旧者安定公当国,虽然也多行乱政、道有不彰,但起码在人情之内还能有褒有扬,对诸宗属也多有恩遇。所以人情和洽,乱中有序。”
元孝矩心中也是憋闷良久,今番既然开口便有些忍不住了,不理会兄长的呵斥制止,继续发声说道:“唐公出身世交名门,乃是少壮俊士。自其入国以来,事迹凡多可陈。因此国人对其也都深有期许,希望他能匡扶正道。已故广陵容王,想必也是心存此想,所以才作此豪赠贿结……不对,应该是广陵容公,名臣当国,安敢僭乱啊!”
讲到这里,元孝矩嘴角便泛起了一丝讥诮,又指着那元欣故墅一脸不屑的说道:“本以为唐公入朝,必应发扬风格、尊统复礼,然而他所为诸事,岂有丝毫尊复之态?自其入朝以来,所重者谁?但有共同匡扶之志,在场诸位莫非竟无一二令才可为国用?竟皆放闲山野,不加授用!”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无不脸色大变,或是皱眉不悦,或是面露认同。
元孝矩所言倒也是事实,虽然自孝武入关以来,他们一众元魏宗室便鲜少执掌实权,但是身份地位却都非常的显赫崇高。
凡所随从孝武入关,包括之后投奔关西的元魏宗室,无论族支远近,几乎人人封王,且多加优越礼待。包括之前流亡南梁的元罗,以及诸次交战中所俘获的元孝友、元景安等,也都授以王爵,并且在朝中担任一个荣誉闲职以示尊崇。
可是如今唐公李泰入朝,其人作为陇西李氏子弟,与元魏宗室可以说是关系密切的世交,理当对这些宗室成员们更加亲切友好。
可是结果唐公入朝以来军政改革、人事任命不少,但其中有涉宗室人员安置待遇的却唯有一桩,还是逼迫他们上表辞却王爵。非但没有对他们更加优待,反而还更加的刻薄。
宇文泰当权时期,元氏还有元欣、元子孝先后担任柱国,元育、元赞等出任大将军。
可是唐公入朝以来,对此既无增补,也无加授,如今宗室中唯有广平公元赞和文帝之子、已经降爵为南郑公的元俭担任大将军。余者众人不只爵位遭削,担任朝职者也并不多。
须知西魏的爵位并没有实际的封邑,仅仅只是一个尊称,而官职虽然也没有常俸,但却有禄料米帛的馈赠。虽然这些赏赠并无定例、丰俭并不稳定,但综合累加起来,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财源收入。
因此唐公入朝以来,这些宗室贵族们无论是地位荣誉还是实际的收益待遇全都遭到了不小的削减。这么说倒也不准确,因为之前六官制改革已经将许多宗室的官职给削除了,唐公只是没有将他们的待遇恢复而已。但在一些人心目中,显然唐公是应该对他们更多关照的。
元孝矩这一番吐槽,很能引起在场一些宗室心生共鸣,诸如江阳公元罗等人,更是连连点头表示既然唐公并无尊统复礼之想,他们也不能继续被动的等待,而是应该主动进言朝廷,应当提振一下宗室权位,从而起到一定的辅弼之效。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附和此计,冯翊王元季海诸子元亨等人,因为母亲李稚华缘故,向来便与陇西李氏往来密切,听到元孝矩大放厥词,当即便起身告辞离开。
其他临淮公元孝友、西华公元景安,皆是在河洛与唐公交战不敌而被擒缚入国。
他们虽然也希望能够融入关西宗室当中,彼此互相关照,可当听到这些人竟然打算要背着唐公搞什么小动作,也都摆手表示不敢参与,一再保证不会对外泄密,然后便也忙不迭的起身离开。
其实其他宗室也都对此心存迟疑犹豫,可是一想到他们只是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争取自身的权益,而非搞什么阴谋叛乱,心气便也渐渐壮起来,打算联名上书,趁着唐公如今巡边未归之际向朝廷请授几个职位。
在这谋事众人当中,江阳公元罗算是最为积极的。
一则他并不像其他元氏宗室在关中立足多年,多多少少已经有了一些家当资业的积累,就算没有了尊崇的身份和显赫的官职,生活方面也能有所保障。
而元罗却是流落南梁多年,直到南梁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才得以返回关中,所以家中也乏甚资财产业的积累,对旁人而言的权位和待遇问题,对他来说那就是真的生计所在了。
二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西魏这里的宗室亲贵们也陆续死去,诸如之前担任柱国的元欣、元子孝,以及与陇西李氏结成姻亲的元育等人先后亡故,如今仍然在世的元氏宗亲无论血脉还是资历其实都乏善可陈。除了文帝元宝炬诸子之外,唯有广平公元赞等寥寥几人还算是血脉比较亲近。
元罗在西魏朝廷虽然乏甚盛名,但其人资历却是非常深厚。他的兄长乃是北魏孝明帝时期的权臣元叉,他们一家得势的时候,六镇兵变都还没有开始,而元罗也依仗父兄的权势屡屡担任内外要职,在孝武帝年间更是以尚书令而担任梁州刺史、出镇汉中。
虽然他在汉中不敌梁将兰钦而向南梁投降,但这一份履历摆出来也远非关中这些长久赋闲、全无经历的宗室们能够相提并论的。
而且元罗自觉得相比其他人,他还有一桩优势,那就是与唐公早有前缘。之前他流落南梁时,便是凭着时任荆州总管的唐公与南梁斡旋,才得以返回关中。因为这一点渊源,他若代表宗室与唐公之间进行交涉,作为彼此间沟通的桥梁,也比其他人更合适几分。
且不说元罗自己思计如何,在场一众宗室们在商讨一番之后,也初步制定了一个目标。
他们也清楚想要一步获得实际的权柄并不现实,所以眼下的诉求就是希望能够恢复宇文泰时期的一些待遇,在宗室当中推举出一位柱国并增加两到三个大将军的位置,然后再争取一些太常、光禄之类的职事。
他们当然不敢直接插手唐公手中的军政大权,而这些卿职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天子家臣属性,交由宗室担任也是理所当然。在宇文泰执政时期,也是作此安排。
众人议定之后,便一起结伴离开骊山,准备返回长安执行此事。而在归程当中,元孝矩不无得意的望着兄长说道:“阿兄实在太谨慎,应知事无必然,尤需奋取。若我兄弟只是枯守户内,不知几时才能等到世道垂青。但今有宗家群徒发声,纵然有违唐公心意,但为了协和于内,必然也要慎重以待。”
元孝规对此却仍不甚乐观,闻言后只是叹息道:“你我在宗中非亲非长,贸然操弄人情,虽得群徒声助,未可喜也。这些人肯推你为此事之长,可不是因你气壮声雄,无非是贪有阿舅这一层人情便利罢了。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322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