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337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在对杨檦进行过一番表彰与叮嘱之后,李泰便又着其归镇,而自己也离开河东盐池,继续向北而行,要巡视西魏与北齐所接壤的最前线。

  汾水一路穿过太原盆地和吕梁山区,而后折转西流,汇入黄河,这一段弯曲横流便被称为汾曲,汾曲两侧的地带便被称为汾绛。汾绛地区,便是如今西魏和北齐的边境所在。

  上一次双方在区域之内爆发大战的时候,还是大统十二年的玉璧之战。

  此役之后东魏人马大败而归,随即便是高欢逝世、侯景之乱等一系列的事件,天下大势如同沸汤一般变幻不定,但是但是汾曲一线的南北局势却是比较平静,双方之间虽然也偶有边境上的小摩擦发生,但却都比较克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事爆发。

  李泰自盐池北进,渡过涑水之后首先抵达的便是河东重镇玉璧城。守将韦孝宽等一众文武僚属们皆在玉璧城前相迎,李泰一边与众人交谈寒暄,一边昂首观察着建造在陂塬顶部的这座要塞,脑海中不由得便浮现起千军万马困顿于此、诸计用尽都难以攻克这一要塞的画面。

  在将唐公礼请入城之后,韦孝宽微笑指着城楼所悬一圆形物体向李泰问道:“主上识否此为何物?”

  李泰抬头细瞧顿时一乐,只见乃是一张压缩粮饼当中穿孔悬于城楼,于是便笑语问道:“为何悬饼于城头?”

  “旧年东贼来侵,城民心怀惶恐,幸得主上周济施救,城中才得以盛储给养物料,有恃无恐,从容应敌,遂得大胜!贼去之日,当时所输粮饼犹有剩余,为使城民铭记此恩,臣便着员悬饼城上,以告群众,人地何以得全!”

  韦孝宽指着那粮饼,一脸感慨的解释说道,而其周遭军民们闻听此言后,也都又纷纷作拜并高呼道:“多谢主上存地活人之恩!”

  李泰听到这话,心内多多少少是有些羞愧,因为就算没有他的参与,历史上韦孝宽和玉璧城守军们也用行动证明了他们有守城不失的能力,但也不得不说,这一份虚荣感是真的让人颇感受用。

  玉璧城是河东防线重镇,但却不是唯一据点,近年来韦孝宽和其他镇守的将领也都在陆续增设防戍据点,包括玉璧城北面的汾北地带。

  玉璧之战结束后,西魏人马便继续向北经营,为了避免遭受东魏的反扑,开拓的方向避开了汾水谷地,而是自龙门渡过黄河,占据了黄河沿岸的姚襄城与更东面的定阳。这些地方地处吕梁山南麓,多诸胡杂居,东魏控制本来就比较薄弱,因此一直被西魏控制在手中。

  除了这些地方之外,西魏与北齐大体便以汾水为界,汾水的北岸归属北齐所有,南岸则归属西魏。

  这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地区便是正平郡,正平郡辖区横跨汾水两岸,北面的临汾归北齐所有,南面的曲沃、闻喜等地则归属西魏。

  韦孝宽对于唐公的来巡也是非常热情,主要还是希望霸府能够加强汾水一线的防务布置。

  玉璧城虽然位置险要,屡屡挫败东魏的来犯,但设防于此乃是实力不足而收缩防线的保守之举,并不能做到对于汾绛地区有效的控制。如果西魏要加强针对汾绛地区的控制,就必须要将防线继续向外铺开。

  “汾北之华谷、汾南之柏壁等地,皆为攻防之要地,若得设防于此诸地,则汾绛之地将更加稳固,攻防之计亦必大为从容!”

  韦孝宽对于汾绛之间的地形地势要点早已经烂熟于心,一边作为向导陪着唐公巡视诸地,一边将自己的构想详细道来。

  李泰在将韦孝宽所点出的几个地点位置略作游览之后,心内对其构想也是颇为认同。抛开汾曲两侧的地势要点不说,如今北齐在军事上接连受挫后,其实是处于一个比较保守的状态。此时进取,自然事半功倍。

  不过如今的他所考虑也不只河东一个方面的军事攻防问题,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并心内权衡之后,还是决定暂时不要执行汾北筑城的打算,只在汾南地区向外稍作延伸,将防线推进到柏壁等地。

  在经过对河东各地的民生军政等诸项巡视后,李泰便自龙门渡河返回关中。卢叔虎在得知李泰出巡河东并亲赴汾北查看一番后,自是心痒难耐,连番奏请希望能够前往河东亲自推动其攻略汾北的计划。

  但李泰却知他这个舅舅虽然也是走南闯北、好言兵事,在战略上的构想确是有些水平,执行能力却是没怎么经受过考验,还是不适宜直接安排到对峙一线去。

  在考虑一番后,他是决定安排大表哥卢畜生代父出征,前往玉璧去担任韦孝宽的长史。

第1029章 明月复起

  地处晋阳南城的咸阳王邸,在冷寂多时之后,今天又变得热闹起来。

  天保六年魏师东扰,咸阳王斛律金率军前往河洛迎战阻击,结果此役先胜后负,就连斛律金都被后来加入战争的魏臣李伯山围困金墉城中,最终力战难守、城破之日自尽而亡。

  之后因为东西两方罢战议和,斛律金的尸首并其余被俘将士才得以回归。之后朝廷追论此战之所不胜,颇有将士进言斛律金这大军主将用兵失术遂至于败。是故在当时哀荣简约、未加极盛追赠。

  但斛律金作为北齐开国元勋之一,资历威望也都颇为深厚,未可因一战失利而全盘否之,因此在之后不久,朝廷便又加以诸种殊封追赠,并令尚在居丧期中的其子斛律光嗣其爵位。

  如今已经是天保九年年初,正逢咸阳王一家结束居丧、除服之日。长达二十几个月的居丧期未必能够缓解人丧失至亲之痛,但是仍然活在人世中的人总需要继续向前,不可长久的沉湎悲伤之中。

  斛律金自追从神武皇帝起事以来可谓是劳苦功高,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而其子斛律光、斛律羡也都年富力强、功勋卓著,如今除服得以重新入世,登门来访者也是络绎不绝。

  斛律光本身并不热衷这种人情上的迎送往来,但也清楚他们兄弟脱离时事这么久,想要重新回到时局之中有所建树,也少不了需要仰仗人情帮扶,因此便也耐着性子在家中接待一波波的访客。

  正当斛律光还在堂中与诸宾客寒暄交谈的时候,外间又有一队骑士策马登门,为首一名身形魁梧的中年人仍穿戎服,翻身下马之后便与门前迎宾的斛律氏家人颔首致意,几名家人忙不迭降阶相迎,看得出彼此也是非常熟悉了。

  中年人在家奴引领下阔步登堂,及至堂中看到斛律光后便大礼作拜道:“末将叩见大王!”

  斛律光见到来人,当即便也从席中站起身来,垂首望着他说道:“我今赋闲家中,已经不是你的上司官长,莫多娄常礼来见即可,无需如此!”

  中年人名为莫多娄敬显,乃是已故司徒公莫多娄贷文之子,听到斛律光这么说,仍是再作叩首而后才站起身来,并又垂首说道:“不能继续效从大王麾下任职,乃是末将遗憾。但今大王既已除丧,一身伟力必然也难以再闲处事外,复起在即。末将今因在事晋州平阳,计日来贺但仍为事所系,以至于登门已迟,还请大王见谅。”

  “来或不来,不过是俗人虚礼,不值得为此耽搁正事。”

  斛律光本就不是擅长交际之人,见到部将来访心情不错,倒是没意识到自己这话让在场宾客都有些尴尬。

  当听到莫多娄敬显自言为事所系时,他顿时便皱起眉头、沉声说道:“晋州方面情势不稳吗?”

  “这……”

  莫多娄敬显听到这个问题后便面露难色,环顾在场群众一周,没有回答斛律光这个问题。

  斛律光见状后也醒悟过来,他居丧多时,急于了解外部的人事,却忽略了有的问题并不能当众去讨论,于是便也不再继续追问。略作沉吟后,他便向堂中宾客们告罪一声,然后吩咐自己的弟弟斛律羡招待客人,而他则示意莫多娄敬显随他一起往侧堂去。

  待入侧堂,没有了其他宾客在场,斛律光便又再次问起了刚才那个问题:“羌贼是否在汾南多有躁动?”

  莫多娄敬显闻言后便也点点头,口中叹息道:“近年来羌贼于境越发猖獗,沿汾水连番向北修设防戍城栅,已经向北侵进百数里远,其徒卒甚至还常常侵扰北绛郡等地,有时平阳境中都或可见到羌贼游骑。”

  莫多娄敬显如今官居晋州司马并兼平阳太守,其治境距离西魏所控制的河东区域并不算远,讲起这些边中扰患,也不免面露忧色。

  斛律光旧年随驾出征库莫奚后,因功得授晋州刺史,故而对于晋州情势与重要性也都颇为了解,闻听此言后当即便也皱起眉头来,望着莫多娄敬显沉声说道:“边中情势如此恶劣,你等在镇者可曾奏告朝廷?朝廷对此又有何应计?”

  “末将自知边事之重,凡有扰乱悉奏于上、不敢私意专决,不过、只不过……”

  莫多娄敬显讲到这里,便又面露犹豫之色,口中迟疑着不再继续讲下去。

  “此堂之内唯你我二人,何不可言?”

  斛律光闻言后便沉声说道,他也想知道是何隐情让莫多娄敬显如此面露难色。

  “只不过旧年淮南一役失利之后,立朝大臣多怯言兵事。即便有一些兵戈之论,也都搁置不议。末将虽将汾南边事奏告诸番,但所得答复唯有谨守本分、不得因贪功而妄动干戈,以免挑起边衅。”

  莫多娄敬显讲到这里便长叹一声,对于朝廷略持保守的态度也颇感无奈。

  斛律光过去两年多虽然一直都在居丧期中,但是对于外界的事情也并非全然无知,哪怕并不刻意打听,他家地位如此,也会有许多亲友故旧将一些重要的事情传递过来。

  只是过去这几年也鲜有什么大事发生,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自从天保六年到七年一系列的败绩之后,北齐便几乎没有再对外有什么开拓之举,似乎所有人都安于这样的现状。

  这样的氛围自然让斛律光这样的勋贵武将心生不满,尤其是他又与西魏有着杀父之仇,对于朝廷这种保守内敛的做法心中便已经颇为不满。只不过当时他尚在居丧时,心里纵有不满那也只能憋着。

  这会儿再听到朝廷如此的态度,斛律光顿时更加的不满,当即便沉声道:“什么叫妄动干戈、挑起边衅?保家卫国竟然成了罪过!难道任由羌贼欺侮而不敢还手,才遂了当权者偃武修文的俗想?

  杨遵彦等罔顾大势所需、不修兵事,难道真的是要资养贼寇以自重?段孝先等竟不知晋州之重,莫非羌贼大军再次袭入晋阳才知大祸临头?淮南蛮土荒地,尚可浪使师旅巨万,晋州国门之重,竟然不加重视!”

  “这、这……末将久处外镇,对于国中人事当真所知不深,实在难能为大王解惑。”

  听到斛律光这一番忿言,莫多娄敬显一时间也是脸色一变,他自是没有胆量非议国中这些最高层的人事,转而又不无期待的望着斛律光说道:“大王对晋州事情如此关心,莫非是想重返晋州坐镇?若能如此,那可实在是太好了。

  其实晋州今时局面如此,也不只是因朝廷对此疏于关注,当州治事的长乐大王才略操守皆远逊大王,论者窃议羌贼所以敢于如此猖獗,其实也与长乐大王刻意纵容不无关系……”

  如今的晋州刺史乃是长乐王尉粲,其父乃是已故太师尉景,母亲则是神武帝高欢的姐姐,因有这样的尊贵外戚身份,所以尉粲也屡历显职。

  “此话怎样?可有确凿证据?”

  斛律光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变。他刚才斥骂杨愔和段韶等人,仅仅只是情绪激动下发泄心中的不满,倒也并不是真的认定他们该当如此知罪。可是听莫多娄敬显对尉粲的指控,那已经算是比较具体的罪名了,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这种话可就要归为诬蔑了。

  莫多娄敬显闻言后先是稍作犹豫,旋即便又沉声说道:“长乐王本就德行不修、贪财好货,随任国门之重,也不误其聚敛自肥。羌中多有美货,长乐王趁其职事之便,常以门仆深入敌境沽取牟利。

  此类事情,末将便亲见几桩,晋州属众亦多有见,只不过因为畏惧权势,未敢揭露。如今晋阳市内多有羌中物货行销在售,便多自羌中所得,彩锦饴糖、无所不有!”

  斛律光一边听着一边调饮酪浆,正用银勺量取一些砂糖调味,闻言后动作不免一僵,片刻后他才又沉吟道:“如果只是市卖牟利,虽可诘之贪婪,不可谓已失大节、问以大罪。但若据此而言,长乐王的确不宜就镇国门,荣养于朝、放任富贵即可,晋州还是应该选任精干之人。”

  讲到这里,他又望着莫多娄敬显说道:“不错,我的确是有意就任晋州,不只是希望能够为国捐力,也有要为父报仇的私心。羌贼李伯山奸恶狡猾,于我家国既存深仇,又为大患。我如今所计并不盼望自己能够官位显达,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多杀羌人、多掠羌土,若能为国剪除这一大患,那便死而无憾了!

  原本是因为私计颇深而羞于告人,但今听莫多娄所言晋州情势已经如此纷乱,我也就没有什么不可说出口。只是我毕竟避世颇久,对于边中情势也多有陌生,希望莫多娄你能为我详细分讲一番,让我能借此预谋此事!”

  “大王有命,安敢不从!”

  莫多娄敬显闻言后连忙点头说道,即便不说双方彼此之间的交情,单就个人能力而言,效从于斛律光麾下那也远比长乐王尉粲这个家伙靠谱得多啊!

  所以他便也将自己对如今晋州的情势详细跟斛律光介绍起来,希望能够有助于斛律光争取晋州刺史的职位。

  斛律光对此也是听得很认真,同时心中也颇有伤感。若是他父亲仍然还在世的时候,他想要谋求晋州刺史一职也绝不是一件难事,即便是做不到父子间的私相授受,但只要他父亲有所表态,朝野上下想必也不会有其他人反对。

  可是随着他父亲去世,斛律家虽然看起来仍是门庭显赫,但是作为如今的一家之主,斛律光却能明显感觉得到许多事情跟以前已经有所不同了。

  即便不说他父亲的哀荣追赠这一层波折,就他们兄弟居丧这段时期里,朝廷对于他们无作任何诏令下达,这一点就有点不同寻常。

  须知就算是其他职任不怎么重要的晋阳勋贵子弟,往往都会在丧期之内便会被诏令结束服丧、官复原职。

  斛律光也不是自视甚高、觉得国事离了他不行,但是整个丧期朝廷都无此类表态,那就说明朝中有人希望借这个丧期让他们兄弟脱离一线掌兵的职位,借此淡化斛律家在晋阳兵当中的影响力。

  这样一层缘由不能深想,斛律光也不敢因此而怨恨谁人,如今丧期结束,他只是希望能够在为国效力的同时兼顾家仇报复。而如今恰好河东方面的西魏势力正自蠢蠢欲动,他争取出任晋州刺史,既能保证国家边疆的稳定,又能打击西魏的气焰,也算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又陆续有亲友登门拜访问好,偶尔有人问起斛律光之后有什么想法,他也都没有流露自己的想法。一直等到常山王高演登门做客,斛律光才顿时打起了精神。

  登门之后高演便抱拳说道:“孤久居朝中,未暇久驻晋阳,此番皇太后体中染恙才归来探望。听皇太后言才知明月兄丧期已满,是以来见,还请明月兄见谅之前疏于探望。”

  “怎敢、怎敢!大王乃国之干城、身当国计,肯于拨冗来见,光已感激不尽,怎敢暗贪亲昵、痴望长久垂顾。”

  斛律光闻言后忙不迭摆手说道,旋即便又恭敬的将高演请入堂中。

  彼此入堂坐定,寒暄一番后,高演才又望着斛律光说道:“明月兄此番服丧尽孝,虽言受礼,但也是将此良才悬置事外良久。如今除服礼毕、复归人间,也应当收拾心情,勇为社稷捐身效力啊!此番登门来访,问候之余,也是想请问明月兄于事有何见解?若有能迎合时势除弊之想,还希望明月兄能不吝赐教啊!”

  “光本陋才,得大王如此赏识,便且斗胆试言一二。”

  斛律光这几天本就在等着真正在国中有话语权的人来问,此时听到高演这么说,当即便也不再按捺,当即便向着高演说道:“晋州地当国门,南去未远即是贼乡。光欲往镇之,修整兵甲,进取汾绛,若得大据汾北,则关中、河东俱置我刀锋之下,纵然不为大进,贼亦需举国之力以备我……”

第1030章 社稷仰谁

  高演听着斛律光的讲述,神情也变得越来越认真,专注中还隐隐透出几丝兴奋,甚至就连拳头都微微握起。等到斛律光的话讲完,他便抬手鼓起掌来。

  “不愧是明月兄,当真别有壮怀,绝不令人失望!这样的雄声高见,我也久有不闻啊。”

  高演一边拍着掌,一边感叹说道:“方今世道未可称为治世,但是国中却有许多人矜于旧功,耽于享乐,不再有雄壮抱负,对于近在咫尺的宿世仇敌、心腹大患都不闻不问,当真令有识者忧心忡忡、心绪难静啊!”

  讲到这里,高演也是一脸的无奈。他这番话所评价的不只是那些大异父辈风格与志向、一味奢靡享乐的勋贵二代们,更包括了他的兄长高洋,甚至国中这种醉生梦死、享乐无度的风气,甚至就是一种上行下效的结果。

  过往数年,朝廷对外全无建树。他兄长高洋也一反早年励精图治、尤其勤于军事的作风,虽然这样也免于穷兵黩武的消耗,但是休养恢复的国力却并没有真正积淀下来,河北大地岁有丰稔,然而邺都谷价却连年上升。权贵之家一席之费可达万钱,贫贱小民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如果仅仅只是国中政治不够清明、上下有失调和还倒罢了,凭着他们北齐深厚的底子,还有机会修改调整过来。

  可是相对于他们的不作为,西面宿敌西魏近年来发展势头却是非常的迅猛,据说其国中大募夏人为兵,而且多设奖酬之格,以至于士皆乐战,国力大胜从前。

  虽然自从天保六年双方河洛罢战之后,彼此间便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事对抗,高演也并不清楚西魏如今国力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但是对于他们北齐国内的士气快速沉堕,他却是深有感触,以至于听到斛律光这种主动进击、试图打击对手的计划,都让他颇受振奋。

  斛律光听到常山王对自己计策的认同,当即便也起身作拜于席侧,口中沉声说道:“仆于人间未称高智,所计为国扬威、誓报家仇而已,幸在能得大王赏识,若得大王相助而任此职事,则必勇为驱使、尽心尽力,不负大王所任!”

  高演听到这话后,连忙起身扶起斛律光,同时口中又叹息道:“国家之所以设诸显职,便是为的贤良忠勇之士能够各适其位、为国效力!明月兄你本就是誉满朝野的良将大才,更兼有此诚挚的报国杀贼情怀,我能为朝廷举荐良士,同样也是我的荣幸,又何敢言私意驱使啊!”

  双方在各表心意后,彼此间也是惺惺相惜,斛律光于是便进一步阐述自己镇守晋州、进望汾绛的一系列策略。

  在他看来,朝廷过往太过执着于河洛、淮南等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错误想法。

  过往河洛之间的战事并不是没有获得辉煌大胜,甚至就在天保六年的这场战事中,他们在前期也是打出了非常漂亮的战绩。

  但是由于河洛再往西便有着崤函为阻,大军难以从容进退,而就算是通过崤函山道,再往前还有潼关这一阻碍,想要继续扩大战果非常的困难。

  至于淮南江东那就更加不用说了,岛夷蛮荒之地,本就难以征服,征服之后所获得的回报也是有限,无非是更增国中汉儿声势,对于国力整体却难以有什么显著的提升,难道还能指望征调江淮夷众去进讨关中?

  关中的西魏政权才是他们北齐真正势不两立的对手,越早进讨便能越容易将这宿敌扼杀,时间拖的越久对他们北齐便越不利。甚至于如今时间都有些晚了,但是立即行动起来总好过什么都不做,任由局势再照此状态继续发展下去,只会变得更加恶劣。

  高演对于斛律光的一系列看法也是颇为认同,他因为并没有太多领兵作战的经历,如果是比较纯粹的战术问题或还不好判断,但这种已经颇有战略高度的计策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在与斛律光交谈一番后,高演也深感受益匪浅,于是在起身告辞的时候,便也向斛律光表态稍后一定会尽力促成此事。

  离开咸阳王邸返回自家之后,高演回想方才与斛律光的谈话仍是颇感振奋,于是当即便召来其王府属臣王晞说道:“今日往咸阳王邸去访斛律明月,因与明月畅言边事几桩,深感其人当真雄壮可期,绝非诸家贪享荣眷却志气荒废之徒。明月也因此向我请为晋州刺史职,在公在私我都应该遂其所想,不使这一番壮气闲置啊!请博士为我拟书,奏于朝廷,来日入朝我便奏请此事。”

  王晞听到这话后,脸色却微微一变,略作沉吟后才开口说道:“殿下一心为国、勤于举贤任能,此诚国之大幸。然则斛律明月本非常人,所请亦非寻常职事,为避嫌计,殿下于此还是请勿多言为上!”

  高演听到这话后,脸色就变得有些难看,沉声说道:“杨遵彦等近年来当朝用事,每以休养之名削裁军用,罔顾边患、排抑武人,王公难道也要以此俗计教我疏远勋臣、唯近尔士流?”

  “仆怎敢有此狭计!唯因此事太过敏感,殿下此身此位,恐为心怀邪计之人曲解,届时非但事不能成,反而会招惹许多人事麻烦于身。”

  王晞听到这话后,便又语重心长的欠身作答道:“明月久处丧中,未知世事变化之详细,只道陛下处高任重、有荐必成。然则今时形式已经颇有不同于旧年,尤其日前至尊醉语太子懦弱、社稷需仰殿下,言者听者各存怀抱,而今天下尤需日慎一日,决计不可擅议边情、妄结武人啊!”

  高演听到这里后,脸色变得越发有些不自在,当即便沉下脸来冷哼道:“此言说的越发荒诞了,至尊子有嗣息,我亦恪守本分,听者又需作何怀抱?晋阳勋戚,皆我亲友,若尽远之,又能与谁近?博士勿以痴言扰我心怀,此事我已有定计,不必你再为参谋!”

  说话间,他更抬手一摆,示意王晞退出房间。

  王晞见状只能在心内暗叹一声,站起身来告罪一声,然后便缓步退出了房间。他还没有走远,便见到王府另一名属官被召入堂中,显然是高演仍然固执己见,要用此人拟写奏书。

  王晞自知常山王精明干练且极富主见,大凡自己已经决定了的事情,别人也很难再作劝阻。同时他也能理解常山王何以对此事如此坚持,只不过是跟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立场不同,认为这么做会对其更加有利。

  当今至尊近年来越发喜怒无常、狂躁暴虐,可以说在朝群臣无论尊卑就没有不胆战心惊的。常山王虽然与之同胞至亲,但也同样不可说绝对的安全。

  尤其是之前皇帝醉言常山王要比皇太子更加适合继承大统,这不免更加的将常山王摆在一个非常尴尬且危险的处境中。

  就算皇帝只是一时的醉言,但也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天家本无私事、天子更是一言九鼎,这样的话说出来,必然会给时流人心造成极大的震荡。尤其如今皇帝陛下久旷朝事,自有一批心腹大臣当朝执政,这些人对此会没有意见?

  常山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暂且不说,眼下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自保。王晞作为常山王的属臣,当然也希望自己的主公能够平安无恙,而他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够给出的建议就是谨慎小心、切勿被人抓住什么问题而小题大做。

  但常山王明显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并不愿意就这么一味的隐忍被动,而是想要接触、拉拢更多的人事,从而壮大自己的影响和声势,以此让人心存忌惮、不敢擅自针对自己。

  斛律光乃是晋阳勋贵中的代表人物,虽然身份地位和彼此关系并不算最为翘楚,但其骁勇善战却是群众公认的。而且其人淡出时局两年多的时间,与如今朝中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都比较疏远。

  常山王想要帮助其人起复入朝,也是要借此表达对勋臣们的亲近态度。哪怕事情最终不成,这个姿态也算是做出去了,同样可以邀集更多人向其靠拢。

  事情也正如王晞所料,两天后趁着前往晋阳宫觐见之际,高演便将其府员拟写的奏章呈交上去,并且当面力荐斛律光出任晋州刺史。

第1031章 平阳巨富

  齐主高洋今天心情不错,而且罕见的并未饮酒至醉,接过高演的奏书略作浏览,然后便微笑道:“咸阳王已经除服礼毕了吗?怎不入宫请见?”

  “启禀陛下,本月咸阳王请见者三,分别在初七、初八与十一日间,正当圣体龙卧之时,故未引见。”

  高洋虽只随口一问,但殿中侍者却忙不迭深跪在地,口中疾声奏报道。

  听到这话后,高洋也不免面露些许尴尬,他日前体中染恙,又因饮酒而加重了病情,在老母妻子泣求之下于月初发愿戒酒,一直忍到初五开戒,接下来几天都是喝的昏天黑地、大醉不醒,当然也没有时间召见斛律光。

  但他很快便又皱眉说道:“晋州近日有何事发生?又是何人当州治事?竟让这自诩勇力者急不可耐的要作顶替、居然还要求于私门!”

  他近年来虽然时常昏醉不醒,但也并没有就此丧失对权力的敏感察知,而听到这一问话后,高演忙不迭作拜道:“咸阳王并未求请于臣,只是臣往其邸访问之时,适逢讲起近年来羌贼态势,咸阳王借此浅论当如何制羌,臣于军事所见本就肤浅愚钝,难得听此知者讲述,一时欣喜所以荐于至尊。”

  这时候,同在殿中的唐邕也开口说道:“启禀陛下,晋州如今在职者乃是长乐王。”

  “尉氏儿堪事军州?谁人作此选举,当真可笑!”

  高洋听到这话后,眉头顿时皱的更深,常年酗酒对他的伤害不小,思维记忆已经颇有衰退,听到出任晋州刺史的乃是尉粲,当即便心生不满,言语中毫不掩饰对这个表兄的蔑视。

  只是当他视线又落在手中的奏书时,再看看仍然作拜席旁的高演,便又摆手说道:“晋州职重,并省人事简约,归朝之后召集公卿再议此事。”

  高演闻言后便连忙点头应是,不敢再多说什么,然后他便被有些不耐烦的高洋屏退于殿外,刚刚退出殿堂,高演便听到殿内便又响起了歌舞宴饮之声,不由得暗叹一声,旋即便皱眉疾行而去。

  高洋并没有即刻决定让斛律光出任晋州刺史,但高演所上奏的这份奏书却仿佛一块落入水中的石头,将原本还算平静的水面顿时荡起了层层涟漪。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这件事的另一个当事人,如今正担任晋州刺史的长乐王尉粲。

  晋州位置所在非常显要,既是前往太原地区的交通要道,而太原地区想要快速前往河洛,晋州也是必经之路。

  老实说这样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交通要道,其实并不怎么符合尉粲这一类北齐顶级权贵们的趣好选择,他们这些人仗着父辈的余荫,在国中所拥有的选择简直不要太多,实在不需要冒险镇守这样的边境要地。

  尉粲出任晋州刺史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之前此职出缺,朝廷几荐人选全都不甚合意。归根到底是晋阳勋贵和朝中执政者意见不能达成统一,此职久缺也非常不妥,于是便晋阳方面便准备先以尉粲临时占住这个位置,之后再做改选。

  尉粲本来还有些不是很情愿,他荣养京畿惬意无比,又怎么愿意前往刀光剑影、甚至还有生命危险的边镇任职!

  可是当他来到平阳之后不久,顿时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平阳这里本有重兵镇守,一年到头都有数万精锐晋阳兵于此轮戍镇守,再加上平阳白马城也修建的城高池阔,安全性绝对有保障。除此之外,此境还存在着一个油水极大的行当,那就是边市走私。

  尉粲刚刚来到晋州的时候,适逢州内抓住几个盗墓贼,他本来只当是寻常的案件,可是在稍加推问之后却发现事情另有内情。

  这几个盗墓贼并不是为的挖掘坟墓中的随葬品,而是受雇于这些坟墓的后人们将他们先人的尸骨给挖取出来。

  原来东西对峙之后,国境线时有更改,于是便发生了许多生人在南而祖坟在北的情况,有的人家父母都要分别安葬。这自然是有亏孝义的,因此便不乏南境之人悬赏重金希望能够将北境先人尸骸购买过来,在魏国境内将其先人再妥善安葬。

  通常而言西魏贫弱而北齐富足,但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那就是汾绛之间。汾绛之间北齐驻军多是晋阳兵,虽然在北齐境内也属于上层军事人员,可是这么多晋阳兵总不能人人都是大富豪,绝大部分也都只是维持温饱状态而已。

  但是此间西魏驻军却多河东土豪,而河东本就有盐铁之利,这些河东土豪一个个家境殷实。而且近年来西魏国力渐强、四处通商,具体在汾绛之间,反倒是晋阳兵们被西魏将士对比的颇有贫弱之态。

  就拿这些悬赏先人遗骸来说,有些豪富之家甚至直接悬赏黄金百斤乃至于更多,单听那数字就令人咂舌。尉粲本以为他在晋阳过的日子便是天下第一流的豪奢了,可是在来到平阳之后才发现人外有人。

  他本就是贪货好利、热衷享受之人,来到这样的地境后又怎么可能清白自守,于是当即便从赏金刨坟的行当开始入行,很快便发展到了各种核心的走私行业中来。

  当尉粲加入到这走私行业中后,顿时又被当中的巨大利润震惊的无以复加。

  华丽精美的蜀锦、芬芳迷人的香料、工艺精绝的金银器、五彩斑斓的珠宝,还有莹白若雪的霜糖、色彩鲜艳的颜料以及各种海陆奇珍,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物货有的尉粲也曾见过,有的就连他都闻所未闻,仅仅只是看到就能让人心中生出巨大的幸福感,更不要说当中还蕴藏着惊人的利润。

  虽然说这些货品在汾绛之间也已经算是价格不菲,可若是跟摆在晋阳市场上售卖的价格相比,简直就跟白捡一样。

  尉粲仅仅只在平阳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可是凭着走私商贸所获取的利润,却已经超过了他过往多年就任其他州郡大索乡野、横征暴敛加上本身的食邑俸禄和赏赐的家产总和!跟过往那些营生相比,这里才是真正的大茶饭!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337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