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txt
当前页码:第443页 / 共44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在等待这些人员集结的同时,萧詧也没有闲着。他率员过江来到建康瞻仰旧邑,并且祭拜父祖陵寝。这也并不是什么私下里的行动,而是朝廷本来就有的安排,也算是安抚江东民情的环节之一。

  虽然此前统治江东的乃是南陈政权,但南陈实际有效控制江东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陈霸先称帝之后的那几年,而后便陷入内忧外患各种纷争之中,陈昌这个国主在过去几年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之下,在国中的存在感也非常的微弱。

  所以真要讲的话,还是统治了将近一甲子之久的南梁政权在江东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尽管梁武帝在垂死之年整了一把大的,但却不得不承认,在其统治期间,是南朝政权难得保持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社会稳定。其人凭其一己之力牢牢掌控政权长达三十多年,一直等到临死之前各种被压制的隐患才来了一次集中的大爆发。

  所以当萧詧回到江东祭拜先陵的时候,也多有南梁遗老们闻讯赶来见证这一幕,回想南梁旧年江左繁华,不由得涕泪横流。

  萧詧兄弟在其父死后,一直处于被众叔父们排斥打压的状态,他们的祖父萧衍也默认这一情况,因此其人对于建康旧事也乏甚情感,便又皆此一众遗老聚此之际,再次宣扬了一番大唐皇命。

  很快相关的人员便聚齐,一众人便也将要启程前往长安。尽管陈昌在国中的存在感并不强烈,但终究也曾是统治江东的君主,所以在其离开之前,还是有许多南朝臣民们赶来送行。

  陈昌自觉作为亡国之君本来不愿出见群徒,但在看了一眼同行的萧詧之后,他还是决定露面见一见臣民。

  他在车中给自己打气半天,然后才起身行出,望着被唐军将士们隔绝在大道两侧的江东士民们,一时间眼眶也有些湿润,他深吸一口气而后颤声说道:“我江东父老乐道尚义,不幸遭遇庸主,以致民生不兴。而今天意垂怜父老,大唐至尊皇帝陛下跨江兼治,江东政治不久必兴!此庸徒辜负父老,今将入朝请罪,请父老勿以为念,但使民情和睦、民生兴盛,余愿足矣!”

  说完这话后,他便又向周遭环揖为礼、洒泪作别,然后便登车离去。周遭众江东父老们见状后也都纷纷感怀落泪,拜别故主。

  一路行程不需赘言,等到时间进入腊月,一行人也终于抵达了长安。长安城东灞上早已经准备好了盛大的欢迎礼节,由宰相代表至尊率领百官亲自出迎。单单只是陈昌一行的话倒还不必如此大的阵仗,主要还是同行有一众南征凯旋功士。

  陈昌之前曾在长安为质居住数年,对长安还保有原来的印象,可当这一次故地重游,所见到乃是一个超出想象、前所未见的宏大城池,一时间也惊讶的瞪大双眼,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此时长安城外除了朝廷所安排的迎接官员之外,还有众多的士民闻讯赶来,当他们看到队伍当中南陈国主车驾的时候,顿时便都充满自豪的振臂高呼道:“王师威壮、复灭一国!擒来贼主,为我至尊祝酒献肉!”

  这一番呼喊自然让南陈君臣们倍感尴尬局促,然而这本就是胜利者该有的特权,百姓们情感炽热又直接,自然为国力的强大而欢欣鼓舞、自豪不已。

  一众人员入城后便直往皇城而去,今日皇城乾元殿中仍有盛大的宴会欢迎凯旋功士并南陈君臣们。待到群众抵达乾元殿外,早已等候多时的皇帝李泰便也登殿,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皇长子李晋以下几名日渐晓事的儿子。

  很快群众便鱼贯登殿,一众功士们自是眉飞色舞、兴奋不已,而诸南朝人士则有不少都还没有见过当今至尊,只在传言中听闻至尊如何的风采无双,心中多多少少是有些怀疑,认为应该是有些过誉了,今日登殿之时,便忍不住壮着胆子向殿上窥望。

  因为此夜并非正式的朝会,所以皇帝也没有穿着正式的衮冕礼服,只穿了一袭赭黄袍,服饰比较简约,但星眸剑眉、丰神俊朗,当其从御床上站起身来俯瞰入殿群众的时候,更给人一种近乎实质般的压迫感。

  因为不是什么正式的礼仪场合,所以李泰也比较随意。

  他视线先在率领南朝群徒登殿的陈昌身上一顿,略作颔首之后便又转望向另一支队伍当中由李捴所率领的凯旋功士们,神态顿时变得鲜活起来,望着众人的眼神充满了欣慰与喜悦。

  “今日在宫中苦待诸众、无心治事,召来门下诸息,夸耀一朝武功。然此群竖只道诸将士又获一功而已,不知此功伟甚!前晋永嘉以来,赤县崩裂、天下不安,当时古人或谓一时之患,不意祸患绵延逾数甲子。神州义士,安忍抱残守缺?但志力雄壮之士,无不以收拾山河、再造金瓯为己任!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血泪挫折,难能尽言!”

  李泰讲到这里,先是深吸一口气,旋即便以更大的声音说道:“然则今日,吾辈成矣!万载春秋,朕与诸君必享一席!天缺可补、地裂可弥,此事竟可,何不能成?天地幸甚,浩劫绵延得遇吾等,吾等幸甚,志力饱满能创大业!卿等群众,非只一朝之功士,亦我华夏千载之榜样,力能再造,功达复兴!后世儿郎,若不能迈于我等,敢称雄壮?”

  说话间,他更行入殿中拉着儿子李晋向其逐一介绍殿中一众功士,同时正色说道:“来日尔徒得享盛世,勿谓人间本应如此。非此群徒戮力为战、涤荡敌寇,何致太平?兴家卫国,非一时之事,乃毕生之业,居安思危,但一息尚存,需时刻铭记!”

  无怪乎李泰如此喜极失态,不只是因为他亲自带领大唐英才们创下这一份数百年间都无人能够达成的伟业,更因为他有着后世的记忆,越发清楚天下重新统一给整个华夏的演变历程所带来的意义之大。

  正因为有着这一次的统一与复兴,所以从此以后,整个华夏民族虽然也有衰落与混乱,但却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垂髫小儿,全都深存一个信念,那就是终将崛起、终将复兴!

  因见至尊如此兴奋,一众功士们也都越发的振奋自豪,甚至就连一边的南陈君臣们都受此感染,也在心内觉得就此结束南朝的统治也不算是坏事,一味的抱残守缺终究难有远大的前景期望。

  因为考虑在场南陈君臣的情绪,加上李泰早在之前的功报露布当中有所了解,接下来并没有再继续向功士们询问征战细节,只是不断的给他们赐酒恩赏。

  当然对于南朝君臣他也并没有冷落,举起酒杯来对着陈昌笑语道:“敬业勿以一人之势力损益而有伤怀,因你一念归顺,消弭了天下无数纷乱杀机。此功同样壮甚,而今复归我门下,我自待你如初,不负你父昔日托子之义,也不亏此番你献土全众之功!”

  作为亡国之君,陈昌心内多多少少是有些忐忑,此时听到至尊再次当众表态要善待他,顿时感激涕零,连连起身举杯祝酒谢恩。

  对于徐度、欧阳纥等投诚之士,李泰也同样非常热情,亲自来到他们席前赐酒并大笑道:“得吴之利,利在诸卿。卿等既至,则天下才流精英,朕得亦!”

  只是在给欧阳纥赐酒的时候,他被欧阳纥席中一个小黑猴子吓了一跳,听到介绍才知这便是欧阳询,心内不免也是一乐,直接让人将这小猴子引到自家儿子们那一桌去,几个孩子凑到一起,越发觉得自家儿子们顺眼了。

  除了欧阳询之外,殿中还有另外一个小孩子,那就是虞世南。其父兄俱亡于王事,家中已无亲长。当相关的事情被奏报上来的时候,李泰便有留意到,也特意叮嘱此番将虞世南一并携带入朝。

  因为正在丧期,虞世南不近丝竹声色,便被安排在殿堂角落里一处宿帐中,由其师长顾野王在此陪伴。李泰特意行至此帐前,便见到一个神情憔悴、身着縗服的小童端坐在小案后,看起来孤弱又可怜。

  虞世南才只是五六岁的小童,又新遭逢惨痛变故,在如此场合中自是有些局促不安,当见到至尊特意来看他的时候,吓得缩在案后瑟瑟发抖,一旁的老师顾野王频作暗示,他也没有留意到,直将两个小拳头紧攥着衣角紧张的低头垂泪。

  李泰缓步行至席间,俯身将这童子抱起在怀,口中闻声说道:“你父兄是为王事捐躯的忠义之士,忠义之门,绝不孤苦!今我门下也有几子与你岁龄相当,从此后食在我家、养在我家,成年后再放你归家继嗣!”

  “至尊仁恩、多谢、快多谢至尊、快谢恩……”

  一旁的顾野王听到这话后神情顿时也变得激动起来,连连向虞世南小声提醒道。而其余群众见状后也都面露喜色,尤其是那些南朝时流们,更加为至尊收养这遗孤的做法而倍感感动。

  一场宴会结束之后,到了第二天便是筹备多时的一系列庆祝礼节,直接从月初安排了年尾,每天都满满当当。

  一众南征功士们也都大受奖赏,江夏王李捴本身爵位没有进封、但门下诸子俱封郡公,史宁、田弘、权景宣诸将俱加封国公,余诸将士亦各有进封,各种田宅财货的奖赏更是数不胜数,同时也遵循过往惯例,若肯接受江东的田宅赏赐则封赏加倍。

  至于南陈方面,作为归义功臣的徐度、欧阳纥等同样也得以加官进爵,只是要直接入朝,不再返回江东任职。情况比较特殊的岭南冯仆之类,则暂时还是归任岭南,但冯仆不再担任高州刺史,而是转任宿卫将军,来年率领俚僚部伍入朝番上宿卫。

  陈昌这个南陈国主入朝之后进封陈国公,待遇类比梁国公萧詧,但并没有直接授任宰相,而是授命为光禄卿,同样也是三品朝职、九卿之一。

  自此以后,大唐朝廷无论是在实际上还是形式上都完成了天下主体的统一,仅仅只在辽东、岭南交州等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带,还存在一些反抗的势力。而这些也只是区域之患,暂时还不需要举国用兵进行征讨。

  江东战事结束之后,大唐接下来便要再次进入一个休养与内部统合的时期,并且通过非军事的手段继续向四外进行辐射、增加影响,从而积蓄力量、走得更远。

第1370章 圣驾西巡

  大唐开皇五年,随着天下复归一统,国内开始止戈休养,仅仅只过了数年光景,国力便已蒸蒸日上,民生百业也都兴旺发达,整个帝国上下都焕然一新。

  在经过几年时间的休养之后,皇帝陛下也是静极思动,于朝会中宣布今秋西巡陇右、河西,并归访西凉故国。

  李泰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一番比较长期的权衡思量。

  大唐帝国在完成了内部的统一整合之后,除了休养生息、壮大自身之外,下一步的重点自然就是要对周边境域施加影响和改变,使得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环境都能保证新生的帝国继续发展壮大。

  眼下存在于大唐周边的骚乱与隐患还是不少,给大唐的发展和边境安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都有大有小。尽管如今的大唐已经完成了统一,但也需要尽量避免四面出击、到处用兵。

  本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原则,李泰选择了优先解决西边的问题。

  一方面,陇右与关中联系最为紧密,一旦陇右方面出现了什么纰漏,将会直接动摇关中的稳定局面。之前李泰在与北齐正式展开决战之前,也是选择了先将陇右方面的局势给收拾一番,尤其是着重打击了一下西面的吐谷浑,确保了西境的稳定之后,这才发兵东进。

  另一方面,那就是西境的形势最为复杂多变,未来的博弈环境也是相当诡谲,各种挑战都会层出不穷。像是如今的吐谷浑、突厥,未来的吐蕃、大食等等,都会先后加入到针对西域、乃至于大唐本土的陇右河西等地的争夺当中来。

  还有一点,那就是过去几年时间里大唐与西域之间的人事互动一直都在加强,无论是民间的商贸往来,还是政权之间的使者往来。许多西域邦国都向大唐派遣使者希望通好,甚至就连一直与大唐乏甚往来的西突厥都遣使入朝,只不过目的却并不那么友好。

  总之随着大唐国力越来越强盛,周边诸方势力也越发需要重视与大唐之间的互动和邦交的建立维持。如果连这一点警觉性都没有,那也注定是要被时代所淘汰。

  自陇右向西的势力众多、情势也颇为复杂,单纯凭着长安朝廷遥控指挥很难将所有计划都顺利执行,也不能保证最终的成果如何。

  所以李泰是打算亲自出巡一遭,既能实地浏览感受一下边情如何,同时也能直接的做出一些人事安排布置,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那就是耀武扬威,陈兵于边以震慑宵小。

  对于皇帝陛下的这一次出巡,朝廷上下也是非常的重视,仲夏时分便在朝会中公布了这一决定,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都在进行着各种人事准备。

  首先是随从皇帝陛下一起出巡的人马,暂定是在关中集结十万将士,一起西出陇关进入陇右,而后陇右师旅同样也要进行集结八到十万人左右,计划中将要抵达河西的人马达到二十万之巨。

  虽然大唐也不乏有十数万人马的征发调度,但过往都是在本土之内,包括之前的北齐与南陈当时虽是异邦,但是人马的出征转进也都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后勤补给道路可以倚仗。

  然而此番从关中一路途径陇右抵达河西,甚至还有更远的西域地区,足足数千里路程之遥,而且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相对比较陌生、没有什么成熟的兵道和后勤补给能够依靠的区域,因此这对大唐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这样的考验也是不可回避的,因为如果大唐想要牢牢控制住陇右河西,并且进一步向西域进行扩张,那么单纯的外交或是商贸手段仅仅只是起到一些辅助性的作用。

  大唐必须要展现出能够投送强大兵力进入西域地区、并且可以持续进行作战的能力,才足以震慑住沿途宵小与西域群邦。否则无论大唐拥有再如何强大的国力,都不足以给那些桀骜难驯的势力以足够的威慑。

  在这一决定公布之后,便有使者前后出发前往陇右各地调查沿途路况、人员分布以及通知各方势力,同时国中也在忙碌的筹备着人员物资。

  在完成了统一之后,内耗日趋减少,尤其是战争所产生的各类庞大消耗消失之后,各地农桑生产也在快速的恢复,尽管大唐过去数年屡屡减免各地的租调赋税,但府库中还是积攒下来了大量的财货物资,甚至于此番出巡所需要消耗的物资都不需要大量的从关东各地进行转运,单单关中本地的物资储备就足以维持。

  由于此行路途遥远,所以在人员物资陆续到位之后,夏末初秋暑热未消的时候,各路人马便开始依次开拔。除了将要跟随李泰直赴陇右的部伍之外,柱国贺若敦还要率领一万精骑北出阴山,汇同突厥可汗摄图沿漠南西进,以配合此次西巡。

  临行前,李泰将分镇洛阳与太原的两个兄弟李超与李奥全都召回朝中,李超以尚书令留守畿内、处置文武事宜,李奥则随从他一同西巡。其余扈从人员,也多以国中青壮为主。待到初秋时节,一众人马便浩浩荡荡沿渭水西行,直向陇山而去。

  李泰上一次西出陇关,还是前往秦州担任丈人独孤信的属官,如今再次踏上这一旧途,身份地位已是截然不同,一时间不免大生恍如隔世之感。

  当圣驾抵达陇关的时候,早有一众陇右官员与氐羌豪酋们恭候于此,秦州刺史陆彦率领一众文武属员于州境相迎:“臣等得讯之后,日夜期盼至尊驾临,今日终于得见舆驾,实在喜不自胜!”

  说话间,陆彦不顾满道的尘埃,直接入前迎拜下去。他这里因为位置靠前,加上大道上也铺有沙子,尘埃还不算严重,但跟在其身后的一众属员和诸胡酋们身躯则都全没入了一团尘埃当中。

  “众卿免礼,辛苦卿等守地牧民。陇边安宁、生民和乐,卿等之力,朕今入此,正为褒功诫过而来!”

  李泰看到这一幕,心内不免一乐,旋即便摆手示意这些人赶紧免礼起身,不要再趴在地上做吸尘器了。

  他近年来倒也偶有短途的出行,尤其是在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之间,也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越是地方官在见到圣驾的时候表现的越是激动热情,大概太久远离权力中心,当见到圣驾亲临的时候便忍不住的激动难耐。

  像是陆彦之前在朝为官的时候,举止应对也非常得体,可是此番出任秦州、率领州属来迎,当其免礼起身的时候,脸上当真还残留着一些混着尘土的泪水,看起来显得有些滑稽。

  作为圣驾西巡的陇右第一站,秦州这里也是准备的非常充分,自陇关向西一路上每个一段距离便设有人马补给点,每一个补给点都足以满足上万人同时休整进食。经过这一次的筹备迎驾,当来年再需要师旅调度配合战事的时候,这些自然都是宝贵的经验。

  在秦州这里悉心招待一下,大队人马拱从着圣驾浩浩荡荡的顺利抵达了秦州州治天水。天水城外前来出迎的士民更多,在城东渭水北岸的旷野上,足有数万民众聚集在此翘首以待,远远见到圣驾仪仗当中的旗纛时,便已经有人忍不住高声呼喊道:“恭迎至尊、吾皇万岁!”

  李泰旧曾出治天水,对这里也有着比较特殊的感情,将要抵达天水城的时候他便下了御辇换乘马匹,当见到天水郡内士民如此热烈的欢迎场面,一时间也是不免心潮澎湃,向着人群挥手大喊道:“此郡父老,可还曾记得昔日李太守所制约法?”

  城外百姓们本就非常的热情,当听到皇帝陛下此番呼喊的时候,顿时变得越发激动,连连呼喊道:“至尊巡望故邑,郡人倍感荣幸!”

  在群众们的欢呼声中,圣驾缓缓入城,一直等到仪仗队伍消失在视野中,城外聚集的民众仍然迟迟不肯散开。

  而他们的这一份热情很快便也有了回报,圣驾进入州府之后不久,便有中使手持至尊诏命登上天水城城楼上方,宣告特赐豁免天水郡当年地租户调。之所以还要保留身庸,毕竟今年圣驾西巡,出入境中也是需要足够的民力助军,免掉了实物的征缴,则是尽量保持民生不受今次出巡的影响。

  徘徊城外的民众们得知此事后顿时也都欢呼起来,在郊外载歌载舞的宣泄着心中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郡人们获得了免除租调的实惠,一众州官们自然也免不了恩赏。因为秦州州府接应圣驾得力,因此普赐一年考绩上评,并且诸在职官员之前考绩中上者直接加赐一阶散官。

  官员升降黜陟通常都是要在秩满之后再作察授,这一次圣驾亲临直接省去了他们一年乃至数年的苦功,自然也是群情振奋,连连叩谢君恩。

  恩赏犒劳结束之后,自然就是对治内军政事宜的考察了解。

  秦州作为西出第一镇,关陇之间的门户所在,对整个陇右河西的经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此境政治如何也直接影响到了未来西面战略的执行力度如何,乃是此番西巡的重点之一。

  除了基本的军政事宜之外,此境还有一个商贸重镇四方城,乃是李泰旧年亲自创建设立起来,也是他此番西巡重点关注的地点。所以在欢迎圣驾的宴会结束之后,李泰都等不及稍作休息缓解旅途的疲惫,便将相关的官员招至行在询问起来。

第1371章 财为军用

  自西魏大统年间独孤信平定凉州叛乱、打通河西走廊以来,关中政权与西域之间的商贸交流便再次展开并迅速的发展起来。地处天水境内的四方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李泰创建四方城的初衷,也只是想在丝路贸易中分一杯羹,并且借此将陇右豪强与他之间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在日后的岁月里,四方城也充分发挥出了这样的作用,这座商城变得越来越繁荣热闹,以至于成为陇右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商贸中心。

  至于李泰与陇右豪强们的关系自然也是非常的密切,当年他在陇右带走数千陇右健儿,这些人一直都是他麾下最为核心精锐的武装力量,到如今大部分都已经成长为中下层的兵长将官,成为了府兵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少部分更是直接成为了坐镇州郡的一地方伯。

  四方城是公私兼管的模式,一般由天水太守担任城主,郡府长史与民间推举的两名乡义首领担任副城主以负责商城的日常管理。这还是李泰当年所创建的管理模式,一直运行到了如今。

  现任的天水太守名为阎正,乃是当年李泰来到陇右时从寺庙中解救出来的,之后便收为门生,如今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官职也屡经转迁,从当年一个无依无靠的寺奴一跃成为作牧本乡的天水太守。

  阎正心知至尊到来必然要认真了解一番四方城的经营现状,因此也是花费了一番力气将相关的资料全都整理汇总一番,入奏时更是携带着满满几大箱的书籍图册,有些不好意思的垂首道:“四方城买卖凡所钱货出入皆需留簿书计,仆虽共佐员几经整理,但籍簿数量仍然无减多少。这还只是大宗归档,具体细则仍需入库检阅。”

  四方城涉及大量的钱货买卖,每一桩交易以及钱货出入库房等事都要有所记录,累积下来自然就形成了庞大的文山卷海,单单每年消耗的纸张便有数千斤之多。为此四方城中还专门准备了数座库房用以存储相关的文档,但也仅仅只能保留最近两到三年的书文资料,剩下的只能在核定无误之后集中进行销毁。

  尽管四方城每一季度都会向朝廷奏报经营概况,但具体的经营状况终究还是要经过实地的考察才能直观可见。李泰示意阎正等人且坐席中,他自己先拿起一份总述细阅起来。

  四方城是一座综合性的商贸大城,集仓储、物流、买卖以及金融等等功能于一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市或物流港。

  这座城池的经营获利渠道也非常多,租赁、运输、信息买卖和放贷等等,随着陇右商贸日渐繁荣,四方城的利润也在逐年增长,眼下才只进入今年第三个季度,四方城的各项利润累加起来已经达到了一百八十余万缗之巨。

  一缗钱即一千钱,以时下物价来说,一匹绢直三百五到四百钱之间,一石粮食也不过两百余钱,当然这是在关中的物价,在陇右物价要更高一些,而且很多物资根本就不支持如此大宗的兑换,强要兑换的话单单交易所产生的折耗就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比例。

  但就算是将不同地区的物价差异考虑进来,这一笔收入也着实的可观。须知在历史上中晚唐一年的茶税不过二三十万缗钱而已,如今仅仅四方城一座商城大半年利润便有一百八十余万缗,全年利润更是可望三百余万缗,抵得上十年茶税,可见利润之高,说之是一个生蛋的金鸡都不为过。

  这三百万缗的年利润,其中大约六分之一都要用来上缴官府,作为过往商品的埭程商税与交易税费。剩余的两百五十多万缗,则就按照官民三七比例进行分配,其中的三成上缴陇右诸州郡,剩下的七成则就由参与经营的民众们共同分享。

  不错,四方城所产生的利润当中,民间是要拿取利益的大头。这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看一看持股比例那就明了,因为四方城的大股东乃是当今至尊,在扣除各种开支后的剩余利润当中,归属至尊的利润便有五成。

  按照如今四方城的盈利规模,那就是每年李泰可以由此收取九十余万缗的分红存入自己的小金库中,剩余的那些则由其他的股东分享。

  这样一个利益分配模式,早在大统年间四方城刚刚创建的时候便确立起来,一直延续到了如今。尽管当中持股的比例有所改变,但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都是获利颇丰,远远超过了之前所进行的投入,甚至不乏人因此而发家暴富。

  李泰当年制定这样一个分配模式,那是为了绕开来自地方官府的干扰。毕竟在四方城创建之后没过多久,宇文导便代替独孤信出镇陇右,李泰的利益在陇右官方也不再受到庇护,甚至还会遭受针对与打压,所以在那时候将四方城的利益分配绕过官府的监管也有利于保全他在陇右的利益与影响力。

  早年间他还没有入主关中时,在山南与霸府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当时坐镇陇右的宇文导主要便用来制衡他。

  当时李泰进一步降低了自己在四方城的持股比例,将自己所占有的一半加上其他陇右豪强份额凑足五成让出给宇文导,使得自己在当中的存在感更加隐蔽,也保证了宇文导没有干扰四方城的运作,使得这座商城一路顺利的发展到如今。

  当然宇文导对四方城的不作干涉也让其后人获益匪浅,尽管随着其人去世加上宇文氏霸府被颠覆,其家持股比例一再降低,但至今每年都能从四方城获得多达数万缗的分红,也是一笔非常丰厚的收入。

  过往几年,也曾有人就此向李泰提议不如将宇文导后人踢出四方城的股东序列,不过都被李泰拒绝了,没有必要为此破坏一个稳定运行多年的规矩。而且宇文导后人也比较恭良低调,这一份先人遗泽也不妨稍微保留一下。

  不过这一次李泰来到陇右,则是打算对四方城进行一番彻底的整改,从运作模式到利益分配都做出系统性的改变。

  一则四方城的利益分配本来就有问题,李泰作为这一套规矩的制定者,心里对此自然门儿清。之前是为了绕开官府的监视管控,如今则就不存在这样的需求,反而需要官府进行更加强力的引导与管控。

  与他而言,百十万缗分红也就那么回事,不值得为此影响自己的决策判断,反而将这些利益进行更加合理的引导运用,要远比简单的聚敛财货重要得多。

  二则如今四方城在陇右商贸环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也使得这座城池具有了非凡的战略价值,如果运用得宜,对陇右军政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不再只局限于商贸获利。

  “近期将四方城人事盘点整理一番,以待朝中遣使入此交接。以后四方城事专使督办,郡府无需再为监管。”

  李泰在将计簿翻看一番后,便又开口对在场众人说道。

  阎正等人听到这话后脸色俱是一变,他先恭声应是,然后才又忍不住垂首说道:“莫非是仆处事不利,所以主上才要专遣使员入此来治?”

  四方城商贸越来越发达,以至于如今整个天水郡相关政事都围绕这座商城在展开,一旦被收走了管理权,那么郡府也不剩下什么,无论是事权还是财权都将锐减。

  “旧年之所以设置此城,是为了助益乡人、促进商事,希望凡所过境都能由此获益,家国得以两便。而今此城运持却唯利是图、大悖本意,凡所参事群徒一无所觉,所见唯货利而已,实在让人失望!”

  李泰自知此事关系到朝廷中枢与地方上的权力争夺,而他作为帝王,当然是希望能够将事权在不影响地方行政民生的前提下尽量向中枢收拢,所以便沉下脸来冷哼道。

  他这么说倒也不是借题发挥,实际上四方城的经营运作的确是出现了不小的问题,虽然商贸兴盛使得营收大增,但真正利润的增长点却不在商贸的经营上面,而是放贷。

  凡所商贸经营,总是免不了会有资金拆借的需求,四方城从一开始就承担着一定的金融作用,但是随着商贸的发展,放贷的规模也在与日俱增。

  原本承担这一职能的往往是当地的豪强富户与寺庙,可四方城的建立就是将这二者糅合在一起,到如今大有垄断陇右高利贷的趋势,四方城利润的三分之一都是由放贷业务所产生,由此可见这行业有多景气,而这也让李泰有些始料未及。

  虽然利润的增长很是喜人,但李泰却深知钱生钱的游戏只是看起来很美好,走到最后只是死路一条。尤其是在中古时代这本来就没有强大生产力支撑的社会,搞什么脱离实际的金融把戏只会死的更加难看!

  在他的设想中,未来四方城应该是要兼顾金融商贸、实业生产与军事辅助等各项职能的综合体,说的更直白一点,那就是要用四方城这个综合体来支持一定的军事行动,并且不排除通过军事殖民来获取利益的选择。

  李泰深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一轮的土地兼并总会无可避免的产生。而随着这一进程的展开,加上大唐帝国疆域继续扩张,用兵的范围更加广阔,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必然会走向崩溃灭亡,募兵以及胡人雇佣武装也将会作为更具性价比的方式走上历史舞台。

  想要尽量延缓这一过程,那就需要在均田制之外给府兵们挖掘获取新的利益来源,单纯的军事掠夺风险极高而且也并不具备太好的可持续性。

  但如果是商贸配合军事殖民,则就拥有着不小的可尝试性。尤其是在针对西域的经略中来,传统立足屯耕与建立羁縻统治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而西域作为东西大陆之间的交汇点,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商贸利益可供挖掘,而且西域诸多邦国个体实力都不是很强盛,也方便建立一套殖民体系。

  李泰此番收回四方城的管理权,除了对四方城经营现状不满之外,就是要将此当作进行这一尝试的一个载体。

  四方城并不直接参与军事行动,但有着出色的物流和物资集散能力,若将此一定程度上转为军用,那无疑会大大的增强大唐军队的战争续航能力,可以在陇右河西乃至西域地区展开规模更大、距离更远的军事行动。

  而在军事占领这些区域之后,四方城可以承担战利品的分销、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加入到对征服领地的行政管理。

  换一句话说,你如果在大唐国中呆腻了,手里又有点闲钱,想要过一把人上人的瘾,那大可以投入一笔资金到四方城的开拓计划中来。等到大唐军队在西域再开辟出一片新的领地,可以分给你一块绿洲、一部分子民,让你在西域建立邦国,同时大唐军队还会持续的提供武力保护。

  到时候,戍边的府兵们也不必再惦念着关中那几顷土地今秋失种歉收了,西域这些大大小小的邦国们就成了他们的新庄稼,可以定期的收割保护费。

  当然这只是一种非常简略的模式构想,实际的执行过程也会有各种差异与变数,可能最终的结果与最初的预想大相径庭,但这都可以在过程中再加以调整。

  从李泰的角度而言,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只要能够加强汉人群体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并且将之延续下去,其实就是一种成功。

  至于参股四方城经营的这些豪强民户们,李泰也给了他们两个选择。首先四方城未来的经营和利益分配肯定是要收回来的,他们这些人手中所拥有的股份,朝廷会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内加以回购。

  至于回购的方式,或是直接给予三到五年的分红,以保障他们的利益拥有一定的延续期。要么就是给予山南、江东等内陆各地的产业投资,还有就是跟随唐军的开拓步伐继续向西域前进。

  总之,如果对朝廷未来的政策实施有信心,那就扶稳坐好继续前进,如果对此乏甚信心,那就买断下车、就此一刀两断。

第1372章 威震洮水

  有关四方城的整顿改革,李泰只是敲定一个大概的方向,后续相关的事宜自有专人去负责推动。未来陇右的商贸环境也必将因此而有所改变,总之就是在维持住当下商贸繁荣的前提下进行调整,让实际的局面向构想中的状态去进行靠拢。

  接下来李泰又在天水待了一段时间,召见一下此方地表名流以及氐羌酋首渠帅。

  陇边的氐羌胡众数量很多,汉人只是在社会组织度上要比这些胡部更周密一些,也占据了主要的农耕区域和水陆通道,但除此之外更广阔的陇边山野,则几乎完全被氐羌胡众所占据。

  因此陇右能否长治久安,对于这些氐羌胡众的管理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氐羌群胡又有生熟之分,所谓生熟便是以开化程度来进行划分,熟羌与汉人杂处年久,方方面面与汉人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了,甚至有些陇右豪强世族本身就是氐羌大豪。这一部分氐羌胡众完全可以用传统的编户齐民方式进行管理,奖耕劝织,与汉人无异。

  至于生羌那就是开化程度不足,与汉人少有交流,甚至难与交流。而这一部分氐羌胡众便是陇右最大的地域隐患,常常寇掠郡县乡邑,需要严加镇压与提防。当然其中也不乏愿意接受汉人的制度与文化、乃至于接受羁縻统治的氐羌诸部,这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便是党项羌。

  党项羌主要生活在青海区域的黄河上游,大概位于吐谷浑的东部区域,如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原始部落的组织形式,内部分为几大氏族。诸如后世比较知名的西夏拓跋氏,便属于党项羌的一支。

  党项羌之前依附于吐谷浑,并且常常跟随吐谷浑一起到陇右来劫掠作乱,之前西魏军队几次征讨吐谷浑,党项羌也都与吐谷浑一同抵抗。

  但这并不是因为党项羌对吐谷浑多么的忠心耿耿,只是因为无知盲从,随着党项羌对外部的形势越来越了解,越发认识到大唐的强大,如今也在逐渐的背弃吐谷浑,选择向大唐靠拢。

  党项羌的靠拢既有小股的牧民向陇右郡县逃入,也有整个部族请求内附,到如今依附于陇右州郡的党项羌众便有数万帐之多。李泰此番赴陇,也有镇抚这些羌部的意图。

  如今这些羌部酋首们大多聚集在了陇右的河州,李泰在天水停驻旬日,待到河州刺史辛威派人奏报已经安排好迎驾事宜,他才又再次起驾、继续西行。

  河州洮水河畔,州内文武群众在刺史辛威的率领下,早早便列队于此等候圣驾抵达。

  在队伍的后方还有一群穿着各种奇装异服的诸部胡酋,这些胡酋们明显对于这样的场合有些不适应,尽管旁边还有州吏们不断的呼喊约束,但他们仍是各行其是,队形歪歪扭扭,言行也全无礼仪规矩,不乏人在那里大声呼喝叫嚷,甚至还有人饮酒发疯。

  “使君,是否要惩诫一下这些胡酋?”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443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