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敷听到这话后连忙表态道,顿了一顿后才又说道:“户中还有亲长兄弟代为主持事程,待到大喜当日归来不迟。”
李泰这才松了口气,可别看了看小喷壶把自家大兄弟的媳妇给看没了。
第0389章 韦氏求助
离开杨家后,李泰并没有继续在长安逗留,而是跟李礼成一起直接离城回到了龙首原庄上。
如今的龙首原庄规模又有扩大,几乎大半塬上土地都被囊括进来。这自然得益于李孝勇眼下所担任的积弩将军禁军官职,禁军在长安城中本就是欺行霸市的存在,就算是明摆着违规侵占土地,基本上也都是民不敢举官不敢究。
被圈占下来的土地上,除了原本的庄园建筑之外,还有一座仍在建造的城堡。只看这城堡的规模,等到建成之后容纳三五千人不在话下。
李泰也并非已经勇的肆无忌惮,敢于直接在长安城附近建城蓄兵,这座城还是以禁军积弩营的名义建造起来。至于城中居住的都是他的部曲人马,这也没办法,只怪朝廷为啥不给积弩营配给足够的营卒。
昨日入驻此间的陇右将士们在得知这座兵城同样属于李泰的产业时,不免都惊诧不已,原来自家将主也是造城有瘾。
这座城堡虽然不及陇右四方城那么格局宏大,但却地处于京畿长安的近郊,这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够拥有的!
李泰之前构想这座城堡的时候,倒也没有什么完整具体的计划,如今随着陇右一些人事关键捋顺了,这座城堡若只用作驻扎部曲和自己入京时的临时歇脚地显然有些浪费。
返回龙首原后,他也并没有即刻入庄,而是在塬上又游走一番,选择几个地点用于建造一些功能不同的区域,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人事集散地。
当然,他只是敲定一个大体的计划,具体的工作还是得留守长安的李礼成和李孝勇等亲信家人们负责执行。他又将陇右带回的人员在这里留下一部分,用以接应后续进入关中的陇右人事。
如果陇边事情发展顺利的话,那么最迟在年底就会有河西陇右的人事源源不断输入关中,当然前提是东魏大军被困阻在玉璧以北。
只有做好了接应工作和后续的商贸市场的开拓,他这一盘布局才能被完全的盘活起来,并且与陇右豪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一个真正的利益同盟。
李礼成如今担任太府少卿,能够调动相当一部分京畿周边的皇家园囿和宫造产业资源,哪怕并不搞什么以公肥私的勾当,仅仅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对陇右的商贸也能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李泰原本还打算趁着有粮在手,在下半年招募一部分京畿周边的流人亡户穿凿渭水、在龙首原上建造一些渠池之类,用以改善塬上的水文地貌。
但在想了想之后,他还是决定暂时不要搞这么大的动作,因为实在是太显眼了。哪怕是想以工代赈、救济一下京畿周边的贫苦流人,也最好还是选择别的方法,尽量避免招惹麻烦上身。
如今的龙首原也是因为自然环境不够优越而不受此间豪强重视,才让李泰得以掏个空来大肆圈占,可如果环境资源变好起来,就算是李泰出人出力改造出来的,必然也会引来各种垂涎。
毕竟他所依仗的权位和部曲势力,这些京兆豪族们也同样具有,而且他们还占了一个地头蛇的优势,真要硬碰硬搞起来,李泰也得投入更多的人事资源,难免就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塬上巡视一番后,李泰才返回庄园中,打算稍作休息后明天便上路返回华州去。毕竟如今他的身家势力不同以往,每在一地停留一天、人吃马嚼的消耗就非常巨大。
李礼成这一桩婚事基本算是敲定下来,但时下大族谈婚论嫁若非特殊情况的事从权宜,各项礼程进行下来随随便便几个月就过去了。再加上大战将起,起码也得到了年尾才能结婚。
李泰自然没有时间帮李礼成筹备婚礼,但是作为他们陇西李氏在关西第一桩喜事,他这个大行台钦定的金印小家主当然也得有所表示,于是便将京畿周边无涉大计的一部分产业划归李礼成名下,托人在京中置办一座大宅。
就算他们家在长安不比弘农杨氏独霸一片闾里那么人多势众,也不能让自家兄弟结了婚还寄居在丈人家里受人白眼。
顺便表哥卢柔那里也给安排一座京南的田庄,只要耕织不废便能衣食有继。卢柔不比崔谦他们历事内外,家境向来清贫,李泰如今既有余力,周济一下亲戚们也是应该的。
他这里尚自盘算着接济一下表兄的生活,转头家人便入告卢柔来访。李泰闻言后连忙起身出迎,见到来访者不只卢柔一人,在其身后还跟着一个中年人与一个年轻人。
“表兄来的真是巧,我方自堂中思念,转眼兄长便已经入户。”
李泰大步上前,望着卢柔便笑语说道。
卢柔听到这话后便也笑起来,摆手道:“哪里是巧,先去杨氏府上寻而不见,这才一路追踪来了这里。”
说话间,他抬手指了指同行的中年人并其身后的年轻人又说道:“柳仲盘柳参军你想必是认识的,这一位是他婿子韦孝固韦郎,也是新任并州刺史韦使君户中亲弟。”
中年人名叫柳虬,本是独孤信州府司马,后来归国入府奏事时被宇文泰给扣留了下来担任霸府记室参军,也是李泰旧在台府的同僚,他当然是认识的。
可在知道这年轻人的身份后,李泰不由得多打量了两眼,独孤信与韦孝宽之间感情深厚,而他的旧属柳虬则是韦孝宽弟弟的丈人,足见他们这些故旧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
眼下镇守玉璧城的韦孝宽情况正值风头火势,卢柔将柳虬和韦孝固引来见自己,而且听这意思还找了不短的时间,显然不是为了串门这么简单,李泰也能隐约猜到他们的意图。
他先抱臂向柳虬见礼并笑道:“柳参军别来无恙?前后继事两府,今又相见此间,真是让人高兴。贵客登门,使我蓬荜生辉,快快入堂!”
柳虬脸上露出几分笑容,先向李泰欠身回礼,然后才又说道:“相别几月,伯山你风采更盛。今日冒昧登门,是有一事相扰,希望伯山你能仗义相助一番。”
“若我能有助纾解柳参军忧困,这是我的荣幸。”
李泰闻言后便笑语说道,柳虬跟随他丈人独孤信颇久,也算是心腹旧人之一,还有自家表哥将人引入,看在他们的面子上,他也不能将人拒之门外。而且看样子还是为的韦孝宽来向自己求助,那他就更加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于是便大气表态道。
这翁婿俩听到李泰这么敞亮,眉眼间也都有舒展,当即便跟在李泰身后入堂坐定,那韦孝固稍沾坐席便又起身对着李泰长施一礼道:“家兄受命镇守河东玉璧城,东贼大军又将来扰,玉璧首当其冲,恳请李开府能为援助二三。
久仰开府贤声大名,前无事由来拜,今日首登厅堂便是告困,心实羞惭,但今关西之内实在想不出还有何人堪为仰仗。若能得济解此危困,我家上下感激不尽且必有后报!”
虽然说之前彼此乏甚交情,第一次见面就是要求助的确是有点不妥,但因目标是韦孝宽,李泰非但不觉得不爽,反而还颇感与有荣焉。
如今的情况也的确是,如果霸府不明确表态不遗余力的救援玉璧城,那韦孝宽能在关西获取到的人事资源帮助还真的很有限。
历史上韦孝宽虽然因玉璧一战成名,并且给西魏政权赢得了巨大的战略转机,但事实上从宇文泰开始、包括他的子侄们对韦孝宽一直不咋滴,他们始终对韦孝宽这个关陇土著中的军事领袖人物充满警惕。
李泰自己便亲身参与之前的军事会议,明白霸府一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的要对玉璧城进行大规模人事增援的计划。柳虬虽然未与其会,但既然官居霸府记室参军,必然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必然是清楚这一点的。
京兆韦氏虽然也关中大姓,但正如历史上宇文护反对汾北筑城时所言“韦公子孙虽多,数不满百。汾北筑城,遣谁过之”,即便其举族之力,也不足以被一个政权放在眼中。
韦孝宽的人际关系中,独孤信并其旧部们都分散各边,即便有心也是无力。而诸如弘农杨氏等关中大族,也都被排斥在核心军事系统之外,就连杨敷还要循由李泰而入事。
所以韦孝固这么说也不算错,当下在整个关西既有能力又有动机给予韦孝宽实际帮助的,大概也就只有李泰了。
李泰其实也早就有给韦孝宽提供一定帮助的想法,此时听到韦孝固的恳求后便连忙起身表态道:“韦使君悬师河东,为国守边,无论是出于情理还是道义,若有所求,我不敢不应。
若非身受职事所限,我甚至都想共使君并肩据守于玉璧。无论人事上有什么不足,只要在我能力之内,一定尽力做到!”
第0390章 再返北州
为了让韦孝宽感受到他的拳拳诚意,李泰都懒得用什么故作矜持、自抬身价的话术,甚至都不问一问对方具体有什么样的要求,便做出诚恳的表态。
毕竟如今的他介入世道已经颇深,玉璧之战这一事件是否还会如历史上的过程一样,又或者会在自己的影响下而使得走向变得面目全非,李泰也是不敢笃定。
所以眼下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通过任何方式给予韦孝宽不遗余力的支持,确保玉璧此战能够成功抵御住东魏大军的攻势,而他争取在这一时期前往陕北,也的确是为了剧情出现偏差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补救。
听到李泰如此一番表态,柳虬和韦孝固也都大喜过望,柳虬更是忍不住便感慨道:“怪不得河内公如此欣赏伯山,人间自夸义气者不乏,但能如伯山这般壮义者却实在不多!”
“柳参军过誉了,事不宜迟,有什么需求请韦郎尽管道来。”
李泰也比较好奇眼下的玉璧城中有什么短板,便又开口说道。
“家兄坐镇玉璧已非短时,人物储蓄倒也颇有规模。更兼河东百姓诸家捐力输物,对于阻抗东军还是颇有信心的……”
韦孝固先将玉璧城当下的情势简单交代一番,这一点倒也不出李泰的意外,只看韦孝宽谍报工作如此出色,可见日常必也军备严整。河东诸大族也都有唇亡齿寒的觉悟,势必不会坐视韦孝宽孤城独支。
所以宇文泰没有让霸府制定对玉璧城的增援计划,倒也不是完全的不负责任。为关中阻挡来自东魏的军事压力,本来就是玉璧城存在的意义。
“此番东军动员兵力极多,接下来的战事恐怕是要旷日持久,是故城中储物势必要周全谨慎,半点储力都不可轻易浪费……”
李泰听到这里便也点点头,玉璧城虽然地理位置绝佳,但城池规模毕竟有限,在保留守军生活和作战空间的同时,还要储备各种必须的军事物资,这战前的种种筹备工作甚至直接影响到后续战事的胜负如何。
粮食作为军需储备的重中之重,同样也要大宗储藏,但是一般的粮食占用空间实在太大,那李泰庄园所产的军粮粮饼自然就成了当然之选。
虽然这些粮饼面世起来也多遭仿制,但今市场上公认品质最高、用料最足还是李泰家中所产。换了赵贵家那种能把整营将士吃的窜稀的,那简直就是资敌!
“我明日便要率部归返华州,韦郎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共我一起归乡,就乡输给玉璧城资粮,多少任取!”
大战前夕心态最是重要,李泰也不多说废话,只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玉璧守军的鼎力支持。
“多谢李开府、多谢!家兄传信有言,开府所造粮饼既可果腹充饥、久储不坏,更兼质地坚硬,紧急之际甚至可以充作器械物材使用……所以、所以是多多益善。”
韦孝固感激于李泰的豪爽,同时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至于回易的资款,当此情势之下,只能以城中前储粮物支给,且河东运力告急,可能需要开府遣员自往运回……”
这一点李泰也能理解,如今整个河东只怕都在忙于备战,当然没有闲余人力往关中输送物资。
他本来是打算免费资助,不过那些储粮留在河东也收储不易,若被东魏大军获取反而还是资敌,运返关中也比较安全。至于运力,他当然是不缺。
于是他当即便表示自己会安排人员运送粮饼前往玉璧,同时将玉璧城中粮食运输回来,不需要韦孝宽再就此更作分心。
韦孝固听到这话后便又连连道谢,有了充足的物资储蓄,即便关中无使大军增援,也有信心据城坚守下去。李泰这为他们提供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不仅仅只是人力物力的输给,更是让他们京兆韦氏免于成为整个关中群众怨恨的罪人。
“大恩不言谢,此役之后若侥幸功身得存,李开府但有所使,合家老幼皆义不容辞!”
此行事情如此顺利,韦孝固感激之余,更要俯身对李泰作拜。
李泰见状后忙不迭将他搀扶起来:“韦郎实在是折煞我了,令兄外镇坚城,是为整个关西造福拒祸,我亦立身此间谋生,享此庇护,自当齐心共事。”
为了争取时间,李泰便先着令部下快马加鞭的返回商原通知筹措物资与参与运输的人员,而他在龙首原庄休息一日后,第二天黎明时分便率领部伍踏上东去归乡的路途。
数日后,李泰一行便抵达了商原乡里。
乡里父老们闻讯之后便都热情的相携出迎,待见到李泰引回如此壮大的部曲队伍,也都高兴不已。如今他们跟李泰早已经是利益深度捆绑,李泰的势力越强大,也意味着他们的处境更优越。
李泰诸事缠身,无暇共诸乡士们寒暄叙旧,归乡后第一时间便招来李渚生、吴敬义等几名主要的乡产管事,先将向玉璧城输济军粮的事情再作强调、责令他们千万不要怠慢,然后又将诸产业的经营状况大致了解一番。
“当年仓皇西逃时,怎么敢想象有日竟还能拥有如此强大势力啊!”
高仲密自内庄别业闻讯而出,却没有第一时间来见李泰,而是绕道塬下先欣赏了一番那大队人马,然后才又一脸骄傲自豪的返回庄上。
“阿兄,能不能收我做一名骑将?”
跟在后面的若干凤也满脸堆笑的凑了上来,满脑子金戈铁马的幻想。
旁边李雅这小子也不甘人后,跳脚大喊道:“还有我、还有我!我不做骑将,我要做掌旗士,人在旗在,人不在、旗也在!”
说话间,他还不忘安排柳昂,将这小子脑袋夹在腋下一边拍打着一边嬉笑道:“柳小子不堪列阵负甲,只配做一个文墨吏,抄写露布!”
分别日久,李泰对这几个小子也颇想念,此刻听到他们吵闹也并不觉得厌烦,还乐呵呵着员将之前在陇右给他们准备的礼物送过去,几人见状后全都爱不释手、连连道谢。
不过这温馨的乡居氛围李泰也无暇久享,就在他归乡后的第二天,朝廷有关他的新任命便也下达了,除了之前说好的绥州刺史,还加了一个都督二州五郡诸军事。
宇文泰在这一点还算讲究,起码没有让他瘸腿上任,虽然实际的资助没有,但该给的名位倒也都给了。
收到这个正式的任命后,李泰便也无暇继续逗留乡里,当即便又率领人马动身北上。
第0391章 人事日新
“末将韩果,见过李开府。开府时誉亦多有闻,此番能够追从开府奔赴北州,心中实感荣幸,此去任事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开府不吝赐教!”
李泰一行刚刚北上刚刚抵达洛水东岸的石堡防城时,后路又有一队人马追赶上来,为首是一名身形健壮的中年胡将,行入近前便向李泰叉手见礼并自报家门。
之前李穆便几向台府进言希望能解事归府,趁着此番东魏再将攻来之际,宇文泰便也决定将这心腹将领召回,取代李穆担任东夏州刺史的便是这个韩果。
李泰大队人马在乡里每天便要消耗不菲的粮草,自然越早赴镇越好,便也没有特意等待韩果同行,只留下口信请他速速北进。
“韩将军不必多礼,你进事多年、阅历丰富,主上特意着你同往,想必也是为的让我得有先事的智者可以仰仗。赐教实不敢当,少壮自当多劳,盼望能与将军推心置腹、共造功事。”
韩果同样也是武川镇人,曾经担任过贺拔岳的帐内亲信,论及资历自是远胜李泰,今次接替李穆出任东夏州刺史,官职上来说并不算是李泰的下属,只不过东夏州军事也要受李泰节制,也算是宇文泰给李泰安排的一个经验丰富的稳重副手,故而李泰对其人也要以礼相待。
他见韩果一行不过几十员众,想来是为了追赶自己一行而轻装简从,于是便又笑语道:“为了不误行期,人马不可暂顿于途,我会着员接应韩将军所部后师。”
“后师?没有啊,卑职旧领河东乡曲俱留彼境,唯此几十家奴追从赴镇。”
韩果闻言后先是愣了一愣,旋即便又连忙回答道。
李泰听到这一回答也是有些意外,很快便意识到韩果这样的情况大概才算是正常的,而他之前所接触的豪强军头、包括他自己多是部曲众多,才算是世道中的另类。
乱世之中虽然豪强军头林立,但终究还是出身和处境都无出奇的一般人才是最多的。
诸如韩果本身就是因为少壮骁勇而被贺拔岳招为帐内,大概也没有多少部曲族众,势力自是远远不及宇文泰、独孤信等本就拥有许多部曲人马的豪酋。
或许其人在关中征战多年也积攒下一批士伍奴仆,不过大统九年一场战事必也死伤惨重。
李泰见多了动辄拥有数百上千部曲的乡豪与将领,下意识便以为韩果混了这么多年,起码也得有着上千部曲私兵,老实说这想法是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事实上想要长时间的维持一支可观的私兵队伍,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像李泰这样怀有着坚定的的卢之志,像若干惠就乐得将部曲安排六军之中,既给部下们安排一个官职,同时也增强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
一些长时间得不到地方官职的镇将,由于没有途径插手地方资源的分配,不得不将部曲散入州郡成为编户之民,通过编户均田才能养活部曲。
既然韩果并无后路人马,一行人便继续上路,李泰安排韩果共自己亲兵队伍同行,顺便在途中询问一下河东方面的最新情势。
韩果旧任河东郡守,近日才从河东被调回,对彼处情况自然是了解的,讲到这个问题却是不甚乐观,开口便叹息道:“彼处惊闻东贼将至,群情恐惧,逃亡成风,民户多向关内、豫西等诸地游荡,能够安守于乡者尚且不足十之二三……”
战争对民生的摧残无疑是巨大的,避祸求生乃是人的本能,不过听韩果所说战争还未正式打响、河东境内已经是如此的混乱,也难说是不是刻意为之。
河东势力投靠西魏,自然不是因为宇文泰长得好看,一方面是元魏法统的号召力,另一方面便是基于乡土利益的考量。
就李泰所接触的这些河东时流,诸如柳敏、薛慎等等,他们虽然是霸府属臣,但在内心里对乡土利益的考量仍然摆在了霸府利益的前面。
像是柳敏之前跟李泰一起惹了祸而被遣返乡里,招募乡兵的同时还在负责盐引制度的推行,这件事就进行的不太顺利,虽然河东盐输入关西已经是通过盐引进行统筹了,但往其他地方却仍然不受管制。
虽然这也跟西魏本身的疆土范围有关,但也体现出霸府对于河东这些把持盐利的豪强们管束能力仍然非常有限。这还仅仅只是利益上的一点小纠纷,如果上升到更高的层面,那无疑会令信任成本更高。
眼下大战在即,韩果这个在镇数年的太守却被霸府召回转任别处,姑且不论霸府是存着怎样的计量,单单这件事本身所传递出的讯息就有点耐人寻味。
如果能够通过东魏的军事压力将更多的河东人口引入关内,既能直接增强霸府本身,又能相应的削弱这些河东豪族的乡土势力,从而加强对河东的控制。
不过眼下李泰倒也无暇为河东百姓的命运长作感慨,沿着洛水一路加快行程。
韩果作为武川宿将,本身也是精熟军务,最让李泰感到惊叹的,就是此人对于地理环境的记忆深刻。
因其之前曾沿洛水一线出入陕北,故而对于沿途山水地势俱能如数家珍,哪怕数年时间过去了,讲到桥梁道路仍能如数家珍,简直就像是一个人肉导航。
不过由于洛水沿岸在李泰近年经营之下而大有改观,所以韩果每每所言也颇多出错,让其人略感尴尬,但同时又忍不住一脸钦佩的对李泰说道:“难怪主上要对李开府委以大用,此乡旧年凡所在任文武之众,多是碌碌无为,每每秩满也难播福治中。李开府治荒成邑,民生兴旺,实在是让人大感惊奇啊!”
李泰倒是不敢自夸自己是什么治世能臣,但也要看跟谁比,跟这些热衷破坏而建设无能的北镇武人们相比,他可真就是太全才了。
仅仅只是洛水中下游的风物变化已经是让韩果惊叹不已、目不暇接,而当他们真正进入陕北境内,韩果见到李泰重点经营的洛川防城时,更是忍不住瞪大双眼,难以置信的发问道:“如此雄大的城池,难道真是李开府入关这短年之内兴造起来?”
若非他脑海中还存在着先前洛川周边的地貌情况,实在是不敢相信。
同在队伍中的李允信等人听到韩果这大惊小怪的感慨,只觉得这人真是有点没见过世面,眼前这城池还不及四方城一半的规模,又能花费将主多少工夫?稍后若真能兵临晋阳城下,直在晋阳旁边造一座更大的雄城,那才值得人惊叹一番。
李泰年初卸任前职,三防城军事也并未加设新的督将,而是交付坐在地州郡管辖。
洛川防所在地处北华州境内,表哥崔訦在管的地盘,因此跟李泰离开之前的人事安排也没有太大差别,李到、裴鸿等旧属仍然在此管事。
得知李泰已经率领大队人马入境,这些旧属们也都忙不迭远出十数里相迎,见到李泰后自是唏嘘不已,再观其身后那雄壮人马,则又忍不住的笑逐颜开:“大都督再归此境,某等旧属不复彷徨,一定追从大都督更创殊功!”
李泰闻言后便哈哈大笑起来,再次回到这让他心心念念的陕北,心中自有一种如鱼得水的快意。
洛川防城南面,崔訦也已经等候在此,眼见李泰大步行来,便抬手向身后防城指了一指并笑语道:“总算等到伯山返回,我也能卸下一桩心事,快快入城察望一番,看我是否有负所托?”
“我当然信得过表兄,但表兄自谓放下心事却是言之过早。此番归镇另有加任,实在是无暇顿此,过路的恶客讨要一份酒食,还请当道的地主不要吝啬,有什么美味时货快快呈来、千万不要藏私!”
李泰一边同表哥笑语寒暄着,一边向后方出迎群众们摆手打着招呼。
当他准确喊出那些人各自姓名的时候,便不乏人一脸激动的说道:“使君竟还认得小民!何幸之有啊,竟劳使君记挂于怀……”
听这语气,双方起码得已经是阔别十几年之久,但事实上从李泰去年归京报功到现在,满打满算不过半年有余的时间。
众人之所以作此感慨,当然是因为李泰自身的势位在这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又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尽管之前他的身份也已经足以震慑在场众人,如今又有增长,哪怕众人并不清楚具体的变化,但也下意识觉得应该得表现出更高的尊重。
李泰也被这些人颇显夸张的恭维方式搞得有点哭笑不得,吩咐李到先引领陇右将士们前往城外营地中驻扎下来,自己才跟出迎众人一起入城。
如今的洛川防城不再像之前那样驻扎大军,仅仅只保留了一部分乡曲武装和稽胡奴役,用以维持同关中的物资交流。
原本防城驻守人马一部分撤回商原或是前往长安,一部分便沿新修的运河转移到了黑水防城,用以看护库利川沿线的官私屯田。
此地也成为绝对的地域中心,吸引着陕北诸州无论是汉人还是稽胡百姓们人事向此汇聚。
在为李泰接风的宴会上,崔訦还半是炫耀半是叹息道可惜稽胡群众不作编户授田,若能将境中向此汇聚而来的稽胡诸部进行整编,那他这个当州刺史必可争一争今年的政绩之最。
李泰在听到这话后心中也是一动,他如今也是临民宣政的一州刺史,这个政绩考评同样也有份参与,如果能拔得头筹的话……
不过很快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即将赴任的绥州本就是一个荒凉地界,几无民生基础,而且境内豪酋们已经习惯了依附夏州统万城,短期内想要获得根本性的扭转非常困难。
而且在考成法和印刷公文的加持之下,如今的关中诸州政绩也都越来越卷,之前能够名列前茅的成绩在近年来也只是中流水平。
如今李泰兵强马壮,只待建功立业,实在是没有必要贸然更换赛道,去争取什么能臣循吏之名。
黑水防城屯田事宜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仍还未有为大军提供大量粮草给养的能力,所以洛川防城便是此行最后一个可以获取充足物资给养的大基地。
因此李泰便在这里多停留几日,让人马携带充足的粮草军械物资,一直等到八月中旬,才继续向东行军。
此时的库利川两岸已经是一派丰收景象,李泰还未暇仔细欣赏,早已经等候的急不可耐的李穆已经率队迎面而来。
“此间的事情运持,我都听从伯山你行前叮嘱,所任用也多是你荐我的事员,事情做得是好是坏,你自己审察判断。即便是不如预期,也不可责怪到我的头上来!”
见面之后,李穆便先作一番责任推脱,让李泰大感无语,然后他又向韩果见礼并说道:“本来应该在州府等待韩将军并作州务交接,不过此间事务简约,倒也无需更作劳神。唯一需要着重关照的,便是库利川一线屯田事宜,但有黑水防城于此操持,真正需要州府亲自处理的倒也不多……”
韩果听李穆一番描述,这东夏州俨然只是一个缺人少物的空架子,只需要有人安在刺史之位、诸事不必过问便可坐享其成,便忍不住深深打量李泰两眼。
无论是眼前的李穆,还是之前北华州的崔訦,言辞做派间都颇有要抬举这位李开府的意味在其中,或许这位李开府真是此边诸类人事的核心,又或者这两位方伯刺史刻意夸大以暗示自己不要急于争权。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看现在这架势,如果想让此边人事顺当,那么跟李泰和睦相处都是极有必要的。
韩果倒也并非热衷争强斗势之人,虽然不会被轻易慑服,但总要顺从大行台的安排,既然将自己置于李泰督令之内,便安心做好辅助。
而且这一路行来他也深感北境诸州的变化之大,若这一切都由李泰促成,那么韩果对于接下来的这一番共事也是充满了期待。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140页 / 共44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