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车马慢》作者:Shim97.txt
当前页码:第67页 / 共144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玉米面窝窝头,配上鲜美的鱼肉和鱼汤,大家吃得十分高兴,这在高原上,算是不错的日子了。

  虽然不是吃得多饱多好,但一周好歹能吃一次鱼、吃一次牛羊肉,比冬季短粮缺肉时一日一顿的咸菜配窝窝头好多了。

  坐在一旁的陈英杰一边吃着饭,一边问:“老师,今天看你又收到信,是师母寄来的吗?”

  方曜一边吃东西,一边点点头。

  陈英杰好奇地问:“师母老写信,半个月就寄一封,哪有这么多可写的?都写些什么呢?”

  对面的小周打断他:“人家夫妻两个当然有讲不完的话了,你瞎打听什么。”

  陈英杰啧了一声:“在这儿没电视看,没广播听,也没有闲书,天天就是工作,我都要无聊疯了。”

  方曜瞥了他一眼:“你无聊么?昨天不还在教那个小战士读书写字?”

  陈英杰:“……”

  小周哈哈大笑:“今天就是因为金珠没来,他才无聊,在院门口都转半天了。”

  喻晓一边吃鱼,一边说:“小陈,你和那个小战士在处对象吗?要不要组织给你说说媒,在这儿把婚结了算了。”

  陈英杰一下子涨红了脸,赶紧埋头吃饭:“八字还没一撇,离结婚远着呢。”

  众人热热闹闹吃完饭,一起收拾了餐桌和碗筷,陈英杰把洗好的碗放进橱柜里,擦干净手走出来,正好看见院门口,金珠在那儿等着。

  他双眼一亮,连忙跑过去:“你来了,怎么也不叫我。”

  金珠抿了抿嘴,目光看向他背后——院子里有好些人打趣地看着他们。

  陈英杰顺着他的视线回头一看,大家就哄笑着散开。

  陈英杰也有些不好意思,抓抓脑袋:“大家就是爱看热闹,毕竟这儿的日子太枯燥了。我们不叫他们看,到外面走走吧。”

  金珠点点头。

  两个人便并肩往外走。这处小镇不算很大,外围远远围了一圈铁栅栏,有驻守战士站岗,两人只能在这圈起来的草原上散散步。

  这会儿虽然已经晚上八点,但高原上的太阳还亮的很,洒在绿油油的草原和远处碧蓝的措温布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陈英杰不由说:“我还是第一次来高原,原先不知道这里夏季日落得这么晚。在我们那里,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晚上七点半也天黑了。”

  “这里的夏天,晚上十点天黑。”金珠说,“我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陈英杰笑道:“以后有机会,我带你去我的家乡看看。”

  金珠看着他,有些腼腆地笑了笑。

  他明明是深邃冷硬的长相,麦色的皮肤充满野性的味道,抿着嘴不说话的时候,像倔强孤傲的鹰。

  不熟悉他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个不好惹的战士。但陈英杰知道,金珠只是不爱说话,其实很善良,也很容易害羞。

  他轻轻咳了一声,往金珠那边凑了凑,两个人走得更近了些。

  傍晚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拖在身后。两条影子越挨越近,连手臂都碰着彼此,分不清是谁主动的,手就牵到了一起。

  高原的夏季转瞬即逝。

  寒冬降临时,陈英杰和金珠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说是婚礼,其实连家人都没法来参加,只是把相熟的战友同事请来吃了一顿饭。

  两个人好好收拾了一番,穿上最体面的衣服,胸口别上一朵红花——这还是金珠找部队办公室的战友借来的,表彰用的大红花,用完了得还回去。

  战友同事们来这儿时几乎没带什么东西,到了这里也出不去,哪能拿得出什么像样的礼物?听说他们向组织申请了一套单独的宿舍,便送的送被子,送的送热水瓶,送的送粮油肉菜,拼拼凑凑地把这对新人的小家收拾了出来。

  招待完客人,新婚夫妻一块儿收拾了家里,才一起去歇息。

  金珠亲手打的新床十分结实,只是轻轻摇晃着,并没有发出吱呀声响,棉被底下闹腾了大半夜,总算停下来。

  棉被上压着的,是陈英杰送金珠的那件藏青色棉衣。金珠靠在陈英杰怀里微微喘息着,借着月色看见它,便说:“你好像只给我送了件衣服,就把我娶回来了。”

  要知道,西羌族人的血统区别于其他虫族,族群里雄虫多、雌虫少,要讨老婆是很不容易的。得带上十头牛、十只羊、一条银腰带去心上人家里提亲,并且陪老丈人喝酒一直喝到松口。

  如果老丈人一直不答应这门亲事,送上去的牛羊也不会归还,只有银腰带能拿回来,因为这是送到雌虫家里,让雌虫出嫁时再戴着嫁过来的。

  陈英杰将被子往上拉了拉,盖住两人的肩头:“等这里的工作结束,我会到你家里提亲的。”

  “你傻,还去提亲。”金珠亲了亲他,“给我买一条银腰带就可以了。”

第103章

  大四学期的寒假来临时,学校向各单位推荐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到明年,各单位就要派人来学校对学生进行考察,查阅档案,进行走访谈话,最后确定录取,还得进行公示。

  孙教授给路昭推荐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单位,是到经济改革委员会去。路昭虽然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但听老教授说每年去的人都挤破头,便听话地填写表格,准备材料,还写信告诉了方曜这件事,希望见多识广的方先生能够告诉自己,这是个怎样的单位。

  然而这封信寄出去,就和以前的许多封信一样,没有半点回音。

  路昭等了一整个寒假,不禁有些气馁。

  方先生为什么一直不给他回信呢?

  难道自己对他来说,就这样无足轻重?完全不足以让他从繁忙的工作中分一点点时间来写封回信?

  他又拿出那本小相册,翻到第一页,对着那张温馨的合影看了老半天。

  现在这本相册已经有不少照片了。有他和宋悦、王志去照相馆拍的合影,还有首都的新公司开业,他和宋悦在大门口的合影,以及今年夏天去宁海办工厂时,两人在刚刚租下的空旷的场地、在宁海的大湾广场、在宁海贸易中心留下的照片。

  路昭把照片都看了一遍,轻轻叹了一口气。

  算了,方先生不搭理自己,自己的日子还是得过下去。

  而且,只要坚持给方先生写信,他总有哪一天有空,会给自己回信的吧?

  就算他不回信,他总要回家的吧?他的房子和轿车的钥匙都在自己这里,总有他找自己的时候。

  路昭合上相册,把它放在了自己办公室的书柜里。

  ——不错,他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了。经历了几年的打拼,他们的公司已经初具规模,换了新的、更宽敞的办公地点,又招了不少员工,还有了自己的独立仓库。

  大四的最后一学期,学校里基本没有课程,让大家安心完成毕业论文,路昭便把寝室的东西理了理,旧书卖掉,笔记本和相册带到公司放着,生活用品全部搬到了方先生家的次卧里。

  也不是他想腆着脸住在方先生家。方先生走时把所有钥匙都给他了,应当是叫他照看房子的意思,而且这屋子里说不定有方先生的重要东西,是不方便出租的。

  而他自己买下来的那栋小楼,反正翻新后也没住过,没有留下什么自己的东西,出租起来方便,他便将它分层租出去了。

  这时,办公桌上的座机电话响了起来。

  路昭接起来,对面就响起了宋悦的声音:“怎么样?最近呼机卖得好吗?”

  路昭笑道:“生意特别火爆,每天都有好多店打电话来加订单。”

  宋悦在那头十分开心:“那就好。我这儿也拿到第一个订单了,虽然是我哥给我拉来的,但是个大单呢!”

  “现在厂里忙起来了,也得有人管运营。首都那边有李经理管着,他干了几年早轻车熟路了,你就过来帮我吧。”宋悦说。

  路昭犹豫片刻,说:“我还得等学校的通知,这学期应该有单位过来走考察程序了。”

  宋悦“啧”了一声:“干嘛非得去那些单位呢?咱们一起挣大钱不好吗?”

  他和王志的成绩一般,没能被推荐到很好的单位,两人就直接放弃了,专注开公司做生意。

  路昭说:“孙教授给我推荐了不错的单位,我不能辜负他的好意。再说了,方先生以前也是这样建议我的。”

  “你还提他呢,他走了那么久,连个信都不给你回。”宋悦没好气地说。

  “一码归一码。”路昭撇撇嘴,“虽然方先生不搭理我,但是他讲的话从没出过错,他也不会害我的。”

  宋悦又跟他掰扯了一会儿,然而在这件事上路昭已经下定了决心,他最后仍没劝动路昭到宁海做自己的帮手,只能悻悻挂断了电话。

  路昭在首都没有等太久。经济改革委员会三月便到学校,开展了对毕业生的考察,五月份公示完毕,给路昭发了录用通知,让他拿到毕业证后来单位报到。

  路昭十分高兴,宋悦虽然觉得两人不能一块儿打拼有些遗憾,但还是和王志一样,衷心地祝愿他新工作一帆风顺。几个人一块儿请孙教授吃了饭,拍完班级毕业照后,又在学校的各处合影留念。

  毕竟,大学毕业后不在一块儿工作,以后就很少能见面了。

  路昭将洗出来的好些合影一一放进小相册里。

  想到以后同学们朋友们天各一方,一年不知道能有几回聚在一起,他不禁轻轻叹了一口气。

  惆怅片刻,他提起笔,感慨万千地写下这封信。

  [方先生:

  今天我正式从大学毕业了。

  回想这四年里,我遇见了很好的同学、朋友、老师,还遇见了你。

  可这四年里,我也失去了母亲、家人。

  而接下来我要走进新的人生阶段了。

  你已经不在我身边,宋悦、王志、孙教授,以后也没法经常再见面,我会碰上新的老师、新的朋友。

  人生真是很奇妙的一场旅行。

  不停地遇见、不停地分离,最后留给我的,只有一些美好或痛苦的回忆。

  我最近常常在想,这场漫长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只是为了让人体会到短暂的欢愉和长久的分离吗?

  我好像有些过于伤感,真希望还能像在暨州那样,在星空下听你讲故事,听你安慰我。

  方先生,我很想念你。

  我不希望你也像他们那样,渐渐离开我的人生,可是我们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

  我很努力地维持这种联系,每月给你写两封信,可你从来都不回。

  难道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远了吗?你不再愿意出现在我的人生里了吗?

  请给我回一封信吧,等你的日子太煎熬了。

  路昭。]

  写完这封信,路昭才惊觉自己在文字间爆发了太多情绪,也许是毕业的离愁别绪刺激了他,让他担心方先生也这样离开自己,才急切地想要一个回音。

  他将信来来回回看了几遍,虽然觉得这样冲方先生发脾气不甚妥当,可又实在想要他的回信,最后仍咬咬牙,就这样把信封好,放到了邮箱里。

  寄完信,七月初,路昭到经济改革委员会报到了。

  办完入职手续,本以为就要开始兢兢业业在这个大平台当好一个小职员,没想到正碰上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要求新员工从基层干起,新入职的大学生全部被下放到经济改革委员会对口帮扶的落后州县去锻炼,为期两年。

  路昭懵里懵懂的,还没搞清楚经济改革委员会是个做什么的单位,就被单位派到了千里之外的澄州德阳县。

  好的一点是,澄州靠着海,就在暨州东边,算是对口帮扶的州县里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果他工作不算太忙,还能抽空跑去隔壁暨州宁海找宋悦玩。

  可坏的一点是,正因为澄州是对口帮扶的州县里相对发达的地区,领导十分关注这里的情况,希望能首先在这里做出些成绩,再把帮扶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地区。

  因此,路昭比其他新员工多了一项任务,每月要写一篇调研报告上报,并且要不定期地接收上级的电话,如实报告相关情况。

  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安安稳稳地坐在办公室,循序渐进地上手工作,而是每天都得四处去跑,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甚至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情况。

  他所在部门的分管领导纪平飞,也是孙教授的学生,见路昭分去了澄州,还特地在他出发前同他聊了一会儿,教了他一些开展工作的方法。

  路昭就这样带着领导的嘱托,登上了去澄州的绿皮火车。

  从去单位报到,到今天坐火车去澄州,才过了不到两三天时间,实在太突然了。

  路昭甚至都没来得及在出发前给方曜写一封信,告诉他自己要去澄州,本想在火车上写信,可一想去了澄州应当还有新情况,不如安定下来,再写一封长信给方先生,告诉他自己的近况。

  就这样,他坐了两天火车来到澄州的州府澄阳市,又从澄阳市转乘长途汽车,坐了七八个小时来到德裕市,再在市里转中巴车,坐了两小时中巴车,来到德裕市下辖的德阳县。

  这一路舟车劳顿,到德阳县时,他一身干净整洁的白衬衫黑西裤,早皱皱巴巴不成样子了。

  提着行李箱走出又小又破的客运站,门口挤着不少拉黄包车、三轮车的雌虫,各个黝黑结实,吆喝着:“去哪儿?坐车吗?”

  路昭这样体面的打扮,一出站就被围了个密不透风,他连连摆手:“不坐车、不坐车。”

  好不容易挤出重围,他四下看看,很快看见了路边大树下一个举着牌子的雄虫。

  那牌子上写着“经改局”三个大字。

  这就是路昭被分派来锻炼的基层单位。

  他连忙提着行李箱大步走过去,朝那举着牌子的雄虫打招呼:“同志,你好,我是路昭。”

  雄虫连忙说:“幸会幸会,路昭同志,局里让我来接你。我是办公室的孙飞。”

  “你好。”路昭伸手同他握了握,“咱们现在是直接去局里吗?”

  雄虫笑了笑:“今天是周六呀!先带你去宿舍。”

  路昭这才恍然。

  在路上兜兜转转好几天,他都忘了今天不是工作日了。

  怪不得今天上午在德裕市里转车前,他去公用电话亭打德阳县经改局办公室的电话,打了好几个,才有值班的人来接听。

  孙飞带着他往前走,路昭刚走了两步,脚上的运动鞋忽然一松。

  他低头一看,这双方先生送他的、穿了两年的运动鞋,鞋底掉了一点点,露出了半个前脚掌。

  “哎呀,真巧,这是要来咱们县里消费来了。”孙飞十分机灵,“走吧走吧,咱们先去买鞋,逛逛县里。”

第104章

  孙飞带着路昭,坐着三轮车,先去了县里的市场。

  ——这个小县城是没有百货商店的,路边偶尔能看见一家小卖部,卖些最常见的日用品。

  要买布、买衣服鞋子,就得去县城唯一的市场里,在县里的大桥底下。

  抱着“熟悉环境、四处考察”的初衷,路昭跟着孙飞走进了大桥下的市场。

  说是市场,其实不过是河边修的一排吊脚楼下的一大片空地。

  上头有吊脚楼能遮雨,河边又不像巷弄里有建筑遮挡,采光良好,小商贩们便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市场。

  一家一家的小摊像菜市场一样支起自己的一方摊位,摊位上有的用铁架子挂着一排排的廉价衣裤,有的在土地面上铺了塑料布,摆着整整齐齐的鞋子,还有的卖各种小玩意。

  路昭一走进来,就受到了各路小贩热情的吆喝,显然他一身得体打扮,被当成了有钱人。

  “老板,来看看衣服啊!上衣裤子都是两元一件!”

  “看看皮带!小牛皮的皮带!”

  “老板看看最新款的运动鞋吗?我这儿的货最齐全质量最好,买一双能穿五年!”

  路昭四下看了看,走到了一处卖皮鞋的小摊前,将皮箱往旁边一搁,蹲下来。

  摊主立刻凑了上来:“老板,买鞋吗?穿多大码?”

  路昭抬眼看了看这位中年雄虫摊主。

  黝黑的皮肤,挂着笑的脸,眼中透出精明和斗志,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货品,好像永远都精力充沛,削尖了脑袋为生活打拼。

  大抵南方的生意人都是如此。他见过的宋兴、宋悦,都是这样的实干家,在挣钱的路上一刻也不停。

  路昭欣赏这样的人,喜欢和他们打交道。

  他在摊主的推荐下,买了一双皮鞋,付了三十元钱,直接把鞋穿在了脚上,然后问:“你多大年纪呀?”

  摊主说:“七十五啦!”

  “家里几个小孩?”

  “哪能有几个小孩,我和我老婆天天累得半死,怎么生得出。这么多年就一个,还在读书。”

  “那你老婆做点什么工作呢?”

  “他打渔,一出海就是几个月,我吃不了那苦,就来摆摊。”雄虫笑着把纸币数好,塞进腰间的旧帆布包里。

  “在这儿摆摊,一个月能挣多少钱?”路昭低头看了看他的摊位,一张塑料布铺着,一排放着皮鞋,一排放着运动鞋,这些是价格最贵的商品,其他全是便宜的凉鞋拖鞋,一双拖鞋一元钱,买两双还打九折。

  雄虫说:“这可说不准。多的时候,一个月毛利五十块,少的时候,十来块。”

  路昭点点头,又同他闲聊了一会儿,才起身去市场里到处逛逛,买完生活用品,同孙飞一块儿走出了市场。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67页 / 共144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